<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此文在第十三届南阳市“小作家杯”征文比赛中喜获一等奖</span></p> 那一天,我们很激动——记盐水浮鸡蛋的实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淅川县第一小学三五班 梁时语</span></p> <p class="ql-block">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我在《百科全书》上看到了鸡蛋可以在盐水中浮起来的实验,我半信半疑,今天赵老师说要带我们见证奇迹的发生,我们充满期待。</p><p class="ql-block"> 首先,准备材料:一杯水,一个空杯子,一个生鸡蛋,一根筷子。对了,还有适量的水和一包食盐哦。</p> <p class="ql-block"> 实验开始了。老师先往杯子里倒半杯水,然后小心翼翼地把鸡蛋放入水中,只听“扑通”一声,鸡蛋像一个潜水高手一样潜入水底,在杯底悠闲地睡着大觉;接着,老师又往水里撒上一些盐,那些盐像雪花一样洋洋洒洒飘落下来,十分壮观!然后用一根筷子在水中不停的搅拌,鸡蛋就在水中跳起了圆舞曲,转呀转呀……</p><p class="ql-block"> 可是,调皮的鸡蛋怎么没有浮起来呢?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只见老师又撒了一些盐慢慢地搅拌。这时,鸡蛋宝宝在杯底像一个还没有睡醒的小懒虫,于是老师不停放盐不停搅拌,只见,俏皮的鸡蛋宝宝只是翻了个身,又呼呼大睡起来。</p> <p class="ql-block"> 我很疑惑:今天老师会不会“翻车”呀?正在我担心的时候,老师用九牛二虎之力拿着筷子迅速地搅拌,哇!鸡蛋宝宝好像睡醒了,伸了伸懒腰,努力地向上漂浮,我想它一定是在水底憋久了,准备出去呼吸新鲜空气呢!</p><p class="ql-block"> “快看!快看!鸡蛋浮起来了!鸡蛋浮起来了!”一个声音让教室瞬间炸开了锅,欢呼声像海浪一样此起彼伏,我和同桌兴奋得击掌祝贺,同学们也激动得个个手舞足蹈,欢呼雀跃起来。</p><p class="ql-block"> “可是,鸡蛋为什么会浮起来呢?”激动之余,我连忙问老师。赵老师告诉我们,因为盐水的浮力比清水的浮力大,所以鸡蛋就能浮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 这个实验让我们收获快乐的同时,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科学的大门,让我们对科学事业的热爱如同火苗一般在心中缓缓燃起……</p><p class="ql-block"> 指导老师:赵丽珍</p> 杨万英老师点评 师者巧引,佳作天成(一)——“观察+想象”激活童心与灵气 <p class="ql-block"> 盐水浮鸡蛋的实验并不新鲜,但梁时语同学却以细腻的笔触与灵动的想象,让实验过程化作读者脑海中一幅幅生动画面。</p><p class="ql-block"> 这篇佳作给我们传递了两个关键信息:一、赵老师以“泛灵论”的视角,抓住“童心密码”,将“观察+想象”融入课堂的每一环。尤其“蛋宝宝”这一称呼,瞬间让鸡蛋拥有了生命,让课堂坠入童话世界,孩子们的想象翅膀随之展开,为后面恰当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描述与写作做好了铺路搭桥。二、梁同学自身认真的观察与合理的想象,用充满童趣的诗化语言将体验落地。</p> <p class="ql-block"> 细品梁同学鲜活的文字,我们可以推测当时赵老师没有选择“实验一气呵成+事后回顾”的模式,这种方式容易忽略水与鸡蛋的细微变化,写作时难免空洞。而是拆解实验:清水放蛋——加少量盐——加大量盐,每个环节都按下“暂停键”,设置聚焦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变化。将实验时间拉长好几倍,沉浸式的实验成了“可观察、可想象”的写作碎片。</p><p class="ql-block"> 我们还可以推测当时赵老师提出的诸多问题,比如清水放入鸡蛋后,不急于加盐,而是引导学生紧盯“扑通”的声音、鸡蛋沉底的姿态,“蛋宝宝像什么?它在杯底干什么?”;撒盐时,聚焦盐粒落下的形态、搅拌时水的变化,“盐粒落下来像什么?”“搅拌的水像在干什么?”“浮起的蛋宝宝像在干什么?”等问题,唤醒学生的感官和想象,把抽象的“观察”转化为具体的画面和想象。</p> <p class="ql-block"> 梁同学的文字,便是这场引导的绝佳成果。她的笔下,一个接一个的拟人句和比喻句信手拈来,精准鲜活。“鸡蛋像潜水高手潜入水底,在杯底悠闲地睡着大觉”“盐像雪花一样洋洋洒洒飘落”“鸡蛋在水中跳起了圆舞曲”“像没睡醒的小懒虫翻个身继续睡”“睡醒后伸懒腰努力向上漂浮,想出去呼吸新鲜空气”……这些语句不是刻意堆砌,而是童心与观察碰撞出的自然表达。</p><p class="ql-block"> 12岁之前是孩子想象力最丰沛的时期。泛灵论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认知特点,孩子们认为世间万物都和人一样,拥有生命、意识、情感和行为能力,树会说话、星星会眨眼、玩具能交流,过生日开派对,生病了看医生,遇到困难会想办法解决。他们张口就来的拟人句、比喻句,是最珍贵的“天然想象力”。教师要引导孩子们将这种天赋融入写作中,便能让文字真正“充满灵气”,让“佳作天成”成为常态。</p> <p class="ql-block"> 或许有人会质疑,如此细致入微的指导,是否会让作文“千篇一律”?答案恰恰相反——今天的“相似”,是为明天的“百花齐放”做准备的。没有系统的观察方法指导,“培养观察能力”便是空谈。活动作文的核心,正是通过类似像盐水浮鸡蛋“袖珍”的场景,让学生懂得何为“生活细节”、何为“写作素材”,掌握“摄取生活”的基本方法。无论是学校的运动会、文化周、日常的社团活动,还是老师自己组织的一些活动,只要趁热打铁,坚持指导,学生终将在掌握观察方法后,带着想象去观察,带着细节去写作,渐渐步入自由写作的“快乐王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