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故里 鸿鹄新天

热泪盈眶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热泪盈眶</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07815545</p> <p class="ql-block">  国庆假期我们仨自驾到了书圣故里——浙江绍兴。走在老街上,吃着黄酒冰棍,转过一个弯,青石板路忽然安静下来。方才老街上的桂花香、油炸臭豆腐的气味、还有那些喧哗的人声,都像退潮般远去了。我们仨不约而同地放慢了脚步。抬头看时,黑漆木门上方悬着匾额:“蔡元培故居”。竟是这样不期而遇了。</p> <p class="ql-block">  迈进门槛,暑气顿消。这是个典型的江南院落,白墙黛瓦,木柱石础,处处透着清简。女儿好奇地摸摸堂前的雕花隔扇,妻则在看天井里那几盆青翠的兰花。而我,却恍惚听见了百年前的读书声。</p> <p class="ql-block">  这是蔡元培先生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厅堂里悬挂着他手书的“志在鸿鹄”四字,笔墨间自有一股少年意气。站在这里,你很难想象,这个从绍兴小巷走出去的读书人,后来竟成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者。1917年,他在北大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让一所暮气沉沉的学堂,变成了新文化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  “爸爸,蔡元培小时候也在这里背书吗?”女儿指着书房问。我点头。想必是的。就在这个天井下,少年蔡元培或许也曾像所有绍兴学子一样,诵读着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书圣故里的文脉,就这样一代代传承着。从王羲之到蔡元培,相隔千余年,却都在这片土地上汲取过养分。</p> <p class="ql-block">  这让我想起蔡元培在《中国人的修养》里写的话:“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此刻站在他的故居里,这句话有了更深的意味。教育就像种子,今天播下,收获却在遥远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  穿过狭长的备弄,来到后院。这里有一方小池,几尾红鲤悠然游弋。池边老桂正开得热闹,细碎的金黄花瓣不时簌簌落下,在水面铺成一层香毯。我们仨在石凳上坐下,谁也不说话。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在青苔上洒下斑驳的光影。</p> <p class="ql-block">  妻子轻声说:“要是在这里读书该多好。”是啊,这样的安静,在这样的时代已成奢侈。我想起蔡元培倡导的美育——他用“以美育代宗教”的理念,想要滋养国人干涸的心灵。可是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却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种滋养。我们忙着赶路,忙着打卡,忙着在朋友圈证明“到此一游”,却很少真正停下来,让一个地方的气息慢慢浸润自己。</p> <p class="ql-block">  女儿忽然指着池水说:“花瓣掉下去,小鱼就来吃呢。”她看得很入神。这一刻,我觉得美育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孩子还能为一朵花、一尾鱼而驻足。</p> <p class="ql-block">  离开时已近黄昏。重新走进热闹的老街,恍如隔世。卖扯白糖的老师傅手法娴熟,乌篷船在河道里欸乃摇过,空气里又弥漫起黄酒奶茶的甜香。</p> <p class="ql-block">  “今天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妻问。女儿抢着说:“我知道了蔡元培爷爷让所有人都能读书!”</p> <p class="ql-block">  我笑了。是啊,书圣故里不只有王羲之的流风余韵,还有蔡元培的教育理想。这一天的游览,从书法的艺术到教育的理念,仿佛完成了一次奇妙的接力。我们总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原来真正的游学,是让脚步和心灵都在路上。</p> <p class="ql-block">  暮色渐起,我们走向停车的方向。回头再看,故居的黑漆木门已隐在暮色里,但那句“志在鸿鹄”却清晰地留在心里。在这个变化太快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样的停留——走进一所老宅,聆听一段往事,让先人的智慧照亮我们前行的路。</p> <p class="ql-block">  正如王羲之所言:“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今天的我们,也该为后人留下些什么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回答。</p> <p class="ql-block">  夜色初临,老街亮起暖黄的灯。我们仨继续前行,带着书圣故里的墨香,带着蔡先生故居的桂香,更带着一份对教育、对文化、对生活的重新理解。旅途还在继续,而有些种子,已经悄悄种下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