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冬,康乐县新开了一家火锅店,烟火气中藏着三个合伙人的创业梦想。牟某某出资44万元,马某某与马某分别出资6万元和7万元,三人以“均等持股、共担风险”的约定开启事业。然而,不到一年,这家承载希望的火锅店便因经营不善关停,更引发了一场涉及40余万元债务的连锁纠纷。当厨师长马某某因劳务报酬将三人告上法庭时,这场风波不仅暴露了合伙经营的潜在风险,更成为一堂生动的“法治公开课”。</p><p class="ql-block"> 一、合伙创业的“甜蜜陷阱”:从共谋到反目火锅店的成立源于三人的信任:牟某某担任法人,马某某负责日常经营,马某则以资金入股。初期,三人约定按出资比例分红,看似公平合理。但马某某经营期间,火锅店持续亏损,2025年4月,牟某某接手管理后仍未能扭转局面,最终在5月宣布关停。矛盾爆发点:清算时发现,火锅店累计负债超40万元。按照协议,马某需向牟某某支付14万余元、向马某某支付6万余元。然而,马某以“经营非己责”为由拒绝兑现,三人关系彻底破裂,案件被推至县综治中心调解。法律视角:根据《合伙企业法》,合伙人对合伙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这意味着,无论出资多少、是否直接参与经营,每位合伙人均需对债务负责。马某的“甩锅”行为,在法律面前毫无依据。 </p><p class="ql-block"> 二、劳务纠纷的“导火索”:厨师长的维权之路火锅店关停后,厨师长马某某因被拖欠数月工资,将牟某某、马某某、马某三人诉至法院。这起看似普通的劳务纠纷,实则牵出了合伙企业清算不彻底、责任划分模糊的深层问题。</p><p class="ql-block">调解关健点:</p><p class="ql-block"> 1.法律条文释明:常正律和调解员常小荣向三方详细解读《合伙企业法》第38-40条,明确“合伙企业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时,合伙人需以个人财产清偿”;</p><p class="ql-block"> 2.清算报告效力:此前三人聘请第三方出具的审计报告被认定为合法依据,马某的债务责任无法推脱;</p><p class="ql-block"> 3.人情与法理的平衡:通过座谈发现,马某并非恶意拖欠,而是对“无限连带责任”存在认知偏差。调解团队以“共担风险”的合伙本质为切入点,引导三方换位思考。</p><p class="ql-block"> 调解成果:经过三轮协商,马某同意分期偿还债务,牟某某与马某某则承诺协助马某某偿还经营期间部分劳务报酬和货款。厨师长马某某的劳务报酬限期结清,原被告从“剑拔弩张”转向“握手言和”。 </p><p class="ql-block"> 三、以案为鉴:合伙创业的三大法律“避坑指南”这起纠纷为创业者敲响了警钟。如何避免“共富”变“共负”?常正律和调解工作室给出以下建议:</p><p class="ql-block"> 1.书面协议优于口头约定火锅店三人最初仅以“口头分工”启动项目,导致后期责任推诿。根据《民法典》第469条,合伙协议应明确出资方式期限、利润分配、债务承担、退出机制等条款,并由全体合伙人签字确认。案例启示:即使亲友合作,也需“先小人后君子”。</p><p class="ql-block"> 2.经营权与监督权分开。马某某独揽经营权却缺乏监督,是亏损的主因之一。建议设立定期财务公开制度,并引入第三方审计,避免“一言堂”导致决策失误。法律工具:可通过《公司章程》或补充协议约定重大事项表决权比例(如超过50%出资额方可决策)。</p><p class="ql-block"> 3.债务清偿的“防火墙”设计若希望限制个人风险,可注册有限责任公司而非个体工商户。根据《公司法》,股东仅以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本案中,火锅店登记为个体户,导致三人需用个人财产偿还债务,风险陡增。 </p><p class="ql-block"> 四、法治社会:从“纠纷解决”到“规则治理”这起案件的圆满调解,不仅依赖法律条文的精准适用,更体现了基层治理的创新。县综治中心常正律和调解员通过“情理法”融合的方式,将矛盾化解在诉前,节约了司法资源。而调解员的与乡一级综治网格员联动机制,也为类似纠纷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社会意义:当创业热情遭遇法律现实,唯有敬畏规则才能行稳致远。火锅店的烟火虽已熄灭,但它留下的法律教训,正成为更多创业者的“防火指南”。 </p><p class="ql-block"> 结语:信任的基石是法治从三人合伙的“梦想启航”,到债务缠身的“一地鸡毛”,再到法律调解下的“重归于好”,这场风波印证了一个朴素真理:商业合作中,信任需要法律来护航。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普通劳动者,都应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让每一次合作都建立在透明、公平的基石之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