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为什么你总不快乐?因为你把精力用错了地方——别总盯着别人

云在飞

<p class="ql-block">最近和“茶清悟行读书会”的书友们一同品读《道德经的玄妙》,越读越觉得曾仕强在书中写下的这句话直抵人心:“你不是他,就不要批评他;你不是他,就不要总是关注他。” </p><p class="ql-block">这份在共读中沉淀的感悟,恰好解开了许多人“活得拧巴不快乐”的困惑,原来我们的精力常错放在他人身上,却忘了先看清自己。</p><p class="ql-block">曾仕强这句话的内核,是指引我们将目光从他人身上收回,重新聚焦自我,人这一辈子,首要课题是“搞懂自己”,而非“探究别人”。</p><p class="ql-block">正如书友们在读书会研讨中分享的,唯有先认清自己的内心、需求与边界,才有资格、有能力去理解他人的世界。</p><p class="ql-block">然而现实中,很多人却活反了,我们对自己的内心茫然无知,却把精力浪费在紧盯他人上:看不惯别人的选择,评判他人的生活,沉迷无关的八卦。到头来,不仅没读懂别人,反而弄丢了自己。</p><p class="ql-block">更需警惕的是,我们还常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奉为标尺,实则这仍是“关注他人多于自我”的陷阱,若能先搞懂“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外界的声音自然难以动摇本心。</p><p class="ql-block">曾仕强始终强调“尊重他人”的底层逻辑:我们从未经历他人的成长轨迹,不了解他们的处境与挣扎,更无法洞悉其内心的真实想法。</p><p class="ql-block">这种“信息差”决定了我们没有资格对他人指手画脚,尊重的本质,正是承认这种“不了解”,并克制住评判他人选择的冲动。就像大家常说的,读《道德经》的智慧,先从“不妄评”开始。</p><p class="ql-block">即便在最亲近的亲子关系中,这一智慧同样适用。不少家长将全部焦点放在孩子身上,为孩子的学习焦虑,为孩子的情绪紧张,却忘了追问自己:“我为何如此在意?”</p><p class="ql-block"> 这份追问,藏着自我认知的关键,就像我自己,曾经也极度执着于孩子的学习成绩与排名,嘴上总说“是为孩子的未来着想”,可通过学习才发现,焦虑的底色藏着对他人眼光的恐惧:怕旁人议论“我连孩子都教育不好”,更怕这份评价会戳中自己内心“我不行”的隐忧。 </p><p class="ql-block">其实,许多和我有相似经历的家长,这份过度担忧本质上都是自身未被察觉的认知局限,或是自我价值焦虑的投射。</p><p class="ql-block"> 就像我接触到的一个案例,她一想到孩子未来离家上大学就落泪,看似是牵挂孩子,实则是难以面对自己可能陷入的孤单。若能先看清这些情绪的根源是自身需求,而非孩子的“问题”,反而能以更松弛的心态陪伴孩子,也让亲子关系少些紧绷的焦虑。 </p><p class="ql-block">在“茶清悟行读书会”的共读时光里,书友们常围绕“自我认知”展开讨论,有人说读懂《道德经》后学会了“不争”,有人说终于放下了对他人评价的执念。</p><p class="ql-block">这恰恰印证了:真正的成长,始于对自我的好奇。当情绪泛起、执念产生时,不妨多问自己一句:“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唯有先读懂自己,才能在尊重他人的同时,活出清醒而从容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