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研修行(1):珊瑚最红 孩子最亲

赵守卿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集体整理:河东赵守卿 费县孙美华 沂水公维庆 蒙阴秦艳 沂南李翠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十月的山城秋意正浓,我们五人从临沂出发,踏上重庆南岸珊瑚小学的跟岗研修之旅。街道两边是郁郁葱葱的榕树,低垂的气根见证雾都的湿润气息,高低起伏的楼房在山间生长,公路桥梁如腰带缠绕,见识了</span>“不只是雾都,还是山城。”</p> <p class="ql-block">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校创办于1986年,现为珊瑚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领办9校),占地面积60亩,现有学生3506人,教职工206名。学校是首届全国文明校园、全国科技教育示范单位、全国首批科技教育创新十佳学校、全国首批体育工作示范学校、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美术教育教学实验学校、重庆市首批示范学校。</p><p class="ql-block">学校秉承“珊瑚最红,孩子最亲”的办学理念,践行“关系亲和、爱如春潮,过程亲证、学如历险,生命亲在、创如朝阳”的亲亲育人价值观,建成以亲亲党建为引领,融亲亲德育、亲亲课程、亲亲课堂、亲亲团队、亲亲校园为一体的“亲亲教育”体系。</p> <p class="ql-block">一、核心活动观察:在仪式与分享中传递育人温度</p><p class="ql-block">(一)学校大朝会:以庄重仪式锚定价值引领</p><p class="ql-block">大朝会以“双升旗”仪式拉开序幕-升国旗、唱国歌时,全场肃穆,爱国主义情怀在旋律中自然流淌;升校旗、唱校歌环节,则将学校精神融入仪式感,让师生在集体参与中强化身份认同,实现“立德树人”的隐性浸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大队委就职与班级展示:让成长看得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新大队委就职仪式:钟敏书记为新一届大队委佩戴标志,全体大队委庄严宣誓,既明确了“为同学服务”的责任,也以榜样力量激发了全场学生的担当意识。</p> <p class="ql-block">秋诗对吟</p><p class="ql-block">2.五年级七班(海绵班)班级秀展示:以“秋日诗歌”为主题的对吟精彩上演,同学们齐诵《山居秋暝》等经典诗作,将秋日意趣与文学之美结合,展现出班级独特的文化氛围与学生的素养积淀。</p><p class="ql-block">3.“勇敢蝶变”成长分享:点亮个体梦想</p><p class="ql-block">在“勇敢蝶变(成长历程) 夸夸我</p><p class="ql-block">自己”环节,围绕“梦想启航”主题,学生们大胆表达自我:有人立志成为画家、心理医生,有人向往成为科学家、舞蹈家。活动传递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花期”的育人理念,鼓励学生发现自身美好,勇敢追逐梦想。</p> <p class="ql-block">二、钟敏书记讲话:以榜样与嘱托照亮成长路</p><p class="ql-block">钟敏书记的讲话既有高度又接地气,核心围绕“家国情怀”与“习惯养成”展开:</p><p class="ql-block">1.以榜样树理想:分享自身清华大学学习经历,展示清华校徽并解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特别提及刚逝世的103岁物理学家杨振宁--从清华走出、获诺贝尔奖后重返祖国,12岁时因《神秘的宇宙》立志拿诺奖,35岁终圆梦的故事,激励学生以先辈为镜,心怀家国、敢有梦想。</p><p class="ql-block">2.以细节促养成:肯定上周师生优秀表现的同时,针对“垃圾桶周边卫生”“杜绝乱跑尖叫”两点提出提醒,强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叮嘱学生从日常小事培养良好学习与生活习惯。</p><p class="ql-block">3.以期待寄未来:寄语全体师生,期盼珊瑚小学能走出更多院士与科学家,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联</p> <p class="ql-block">胡庆校长以《务本求实 精耕细作》为题介绍珊瑚小学教育研究的探索之路。学校有如今的发展,始终以科研兴师、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以课题研究为引领,驱动学校不断发展。</p> <p class="ql-block">很关注珊瑚小学国家课程二次开发的珊瑚策略,制定可接受、可选择、可探索、可生成、可拓展的五条标准,完善本质化提取、文化化引入、学才化变形、生活化活化、个性化发挥的五条途径。在此,和胡庆校长进入深入交流探索,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为校本化实施提供了更大的支撑。</p> <p class="ql-block">珊瑚小学构建了丰富的校本课程,以孩子为中心的开发理念,完善的开发模型,让学校校本课程根据学生的需求变得丰富多彩</p> <p class="ql-block">亲亲课堂的构建,让课程在课堂落地生根,完善的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学习方式变革、教学实施,让课改体系化。</p> <p class="ql-block">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珊瑚小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验,面向人人、长出来的不是拔出来的、关注日常的创新素养培养的“大拔尖创新人才观”,让更多的孩子在创新素养培养沃土中脱颖而出。</p> <p class="ql-block">作为科技特色为本的学校,珊瑚小学打造了校园大科技馆课程,构建完善课程体系,培育了一大批科技创新型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五个珊瑚宝宝的可爱logo,成为孩子最喜欢的奖章。</p> <p class="ql-block">会后的研讨交流,向胡庆校长进行了不同层面问题的询问,谦逊的学习态度,得到胡校长不吝的解答,真正落实朱科长启动会上的任务,带问题来,带经验回,在行动中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次研修虽无山水之游,却让我在教室与礼堂之间,触摸到了教育的灵魂——它不在高楼广厦,而在每一个孩子举手投足间的专注与热忱。山城多雾,心却澄明。</span></p> <p class="ql-block">务本求实,精耕细作——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教育研究的探索之路</p><p class="ql-block">胡庆校长</p><p class="ql-block">教育研究是学校发展的“源头活水”,是提升育人质量的核心引擎。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自1986年建校以来,始终以“务本”为根基、以“求实”为准则,在教育研究的道路上精耕细作,如今已成长为引领区域教育发展的标杆——不仅是珊瑚小学教育集团的总校,更领办9所小学,将研究成果辐射至更广教育场域。</p><p class="ql-block">一、学校基本情况:厚植研究沃土,夯实发展根基</p><p class="ql-block">珊瑚实验小学的教育研究,始于对自身办学基础的清晰认知与精准定位。学校占地近60亩,校园布局规整且充满人文气息,为教育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物理空间与实践场景;现有3382名学生,构成了丰富多元的研究样本,让每一项教育探索都能贴合真实学情。</p><p class="ql-block">在师资力量上,学校已形成一支“研究型”教师队伍的核心梯队:190名专任教师中,涵盖4名特级教师、106名市区级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占比超55%。这支队伍不仅是教学任务的承担者,更是教育研究的主力军,为学校持续深化教育研究、破解育人难题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p><p class="ql-block">二、教育研究的具体实践路径:锚定核心方向,深耕育人实效</p><p class="ql-block">(一)立足“课程之本”,构建研究型课程体系</p><p class="ql-block">学校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化需求”为核心,摒弃“重形式轻实效”的课程建设误区,将研究贯穿于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全流程。围绕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组建由特级教师牵头、骨干教师参与的课程研究小组,针对数学“生活化情境教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等关键领域,开展专题研究——通过拆解课标要求、分析学生认知痛点、设计分层教学案例,形成《国家课程校本实施指南》,让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更精准、内容更贴合学生实际。</p><p class="ql-block">同时,结合地域文化与学生兴趣,开发“珊瑚·城市探索”系列校本课程,以重庆“山城”“江城”文化为研究载体,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调研老街区历史、观察长江生态,在实践中完成研究报告、创作文化手账。该课程不仅入选重庆市优秀校本课程,更让学生在“做研究”的过程中,实现知识运用与家国情怀的双重提升。</p><p class="ql-block">(二)聚焦“课堂之实”,破解教学核心难题</p><p class="ql-block">课堂是教育研究的“主阵地”,学校以“问题导向”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杜绝“空泛理论探讨”,只针对教学中真实存在的痛点开展研究。针对“部分学生课堂参与度低”的问题,研究团队提出“小组合作学习优化策略”,通过反复打磨“任务分配机制”“评价激励方式”,形成“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标准,以及“发言次数+成果质量”的双重评价体系;在语文、科学等学科试点后,学生课堂主动发言率提升30%,小组合作成果质量显著提高,相关研究论文获南岸区教学成果一等奖。</p><p class="ql-block">此外,借助信息技术深化课堂研究,骨干教师牵头探索“智慧课堂精准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平台分析学生作业数据,精准定位“计算薄弱”“阅读审题不清”等个性化问题,再针对性设计分层练习与辅导方案。这种“用数据说话”的研究方式,让课堂教学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近三年学生学科素养达标率提升至98.5%。</p><p class="ql-block">(三)强化“教师之能”,搭建研究成长平台</p><p class="ql-block">教师的研究能力,直接决定教育研究的深度。学校建立“分层培养、以研促教”的教师发展体系,为不同阶段教师定制研究成长路径:针对新教师,开展“师徒结对·课题跟岗”计划,让新教师跟随骨干教师参与校级小课题研究,从“协助收集数据”“撰写教学反思”起步,逐步掌握研究方法;针对骨干教师,支持其申报市区级重点课题,提供经费、专家指导等资源,近五年学校教师主持或参与的市级课题达12项,区级课题28项。</p><p class="ql-block">同时,定期举办“珊瑚教育论坛”,让教师以“微讲座”形式分享研究心得——无论是“低年级课堂纪律管理的3个小技巧”,还是“单元作业设计的实践探索”,都要求以“具体案例+数据效果”为核心,杜绝“空谈理论”。这种“接地气”的研究交流,让教师在相互借鉴中,实现研究能力与教学水平的同步成长,近三年有25名教师在市区级教学竞赛中获奖。(费县胡阳中心小学 孙美华校长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