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作者:卢江林    编辑:韩水霖</b></p>  <p class="ql-block">  1992年,我担任总后勤部政治部文化部部长,与总后作家张世黎、长江水利委员会作家成绶台一起采写反映长江三峡工程的长篇报告文学《风流峡谷》。这本书出版后引起较大反响,全国30余家报纸、刊物选载、连载。在采写关于葛洲坝工程的章节时,当时参与葛洲坝工程的科学家、工程师和工程技术人员,不约而同向我们谈到了张震将军。在纪念张震将军逝世一周年之际,我想把当年采写的有关章节摘录下来,以寄托我对张震将军深深的怀念之情。</p><p class="ql-block">        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一中全会之后,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红军成为新闻人物。他就是新当选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上将。</p><p class="ql-block">        张震,战功卓著,威名赫赫,精通军事战略,早已闻名中外。由刘华清上将和张震上将这样的军事家、老红军来辅佐军委主席江泽民统率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当然是众望所归,全党放心,人民放心。</p><p class="ql-block">        这消息传到武汉,长办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拍手叫好;这消息传到宜昌,葛洲坝工地上的一些老工程师、老工人奔走相告。</p><p class="ql-block">        张震和长办的科学家、工程师有什么关系?他跟葛洲坝工程又有什么关系?</p><p class="ql-block">        熟悉张震的同志都知道,他是湖南平江人,少小参加革命,16 岁当红军。翻开他的履历表,你会发现,他一生中当参谋长的经历居多:红三军团4师12团参谋长、新四军第6支队参谋长、八路军第4纵队参谋长、新四军第4师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1兵团参谋长、第三野战军参谋长、解放军副总参谋长。部队的编制番号也许是枯燥的,如果你要问张震先后给谁当过参谋长?军史专家就会向你列出一串令人炫目的名字:彭雪枫、黄克诚、粟裕、陈毅、邓小平。</p><p class="ql-block">        当然,张震不仅当过参谋长,他还当过营长、旅长、军分区司令、纵队司令、军长、大军区副司令,他本人就是一员能独当一面的战将。只是因为他参谋长当得太优秀了,上面提到的那些将帅们才一次又一次把他调到参谋长的岗位上来。</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军事教育家,他还当过总后勤部副部长、部长、军事学院副院长、院长、国防大学校长兼政委。可以说,以这样的经历出任军委副主席,毫无疑问会让全军将士心悦诚服。</p><p class="ql-block">        那么,他又怎么会得到那么多水利、水电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拥戴呢?</p><p class="ql-block">        也许,人们在看报纸上介绍的张震上将的简历时,会忽略一句话:“1970-1975年,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葛洲坝水利工程指挥部政委。”</p><p class="ql-block">        张震政委刚到葛洲坝工地时,面临的是一座困难重重的葛洲坝,是一座危机四伏的葛洲坝。</p><p class="ql-block">        作为军事家,他在那么多瞬息万变、错综复杂、战机稍纵即逝、决策关系千百万将士生死存亡的军事对抗中,也没有发过这么多的愁。</p>  <p class="ql-block">  工地上的一切,都是按部队建制编组的。把专家、教授和工程师们,编成设计团试验连水工泥沙排泥沙班之类,一位水电学院的副院长,则被称为“泥沙战士”。如此荒唐的事情,让今天的人听了也许不会相信是真的,但是在那个年代,的确真实地发生过。</p><p class="ql-block">        知识遭到了野蛮的践踏。知识分子忍受着无情的蔑视。他们一方面满腔热情地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拿出来贡献给葛洲坝,一方面又必须战战兢兢地接受“千人设计、万人审查”的荒唐局面,稍一不慎还会招致意想不到的批斗。</p><p class="ql-block">        “工宣队”、“军宣队”君临一切。专家们不得不对穿军装的人怀有戒心。</p><p class="ql-block">        张震政委知道专家们对他保持着距离。</p><p class="ql-block">        他悄悄地走进简易工棚搭成的设计室。有人抬眼看了他一下,又埋下头去画图纸。静悄悄的,只听见画图的刷刷声,没有人搭话。</p><p class="ql-block">        “吧嗒”,汗珠子滴在图纸上,设计人员连忙用手去擦。天太热,工棚一哂就透,上面烤,下面蒸,室内比室外的温度还高。</p><p class="ql-block">        有人端着杯子走出去,张震注意看了一下,打开水的地方很远。有的工程师怕耽误时间,懒得去打水,也懒得喝。</p><p class="ql-block">        这一切,张震都看在眼里,什么也没有说。</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两名战士抬来了一个保温桶。后来,后勤部门又送来了电扇。设计室里一阵骚动。</p><p class="ql-block">        “太好了!太解决问题了!”“谁让送来的?”“张司令。”</p><p class="ql-block">        “就是昨天在这儿站了一会儿的那个老头儿?”</p><p class="ql-block">        “什么老头儿?老红军!他把自己办公室的电扇撤了,他说了,领导干部的电扇都撤,先尽着专家们用!”</p><p class="ql-block">        “专家!”人们好久没有听到这样的称呼了。听惯了“泥沙战士”之类称呼的专家、教授和工程师们,眼睛都湿润了。老红军!这才是我们共产党的老红军!在那个年月里,许多对前途命运失望乃至绝望的人,正是从张震这样的老共产党人、老红军身上,看到了希望,相信明天会有一个更美的早晨。</p><p class="ql-block">        文伏波,著名的长江水利科学家。周总理曾给他开玩笑地说:“文伏波治水,马伏波镇南。汉朝有个伏波将军马援,越南人不喜欢。你以后别到越南去。”文伏波与张震是湖南老乡,两个人谈得来,讲起家乡话,别人听不懂。张震经常向文伏波请教一些水利科学知识。当葛洲坝政委,一点儿业务也不懂,怎么做好政治工作?文伏波说:“张震这个人聪明,很专业的知识,一说他就明白。不像有的人,不懂装懂,还跋扈得不行。”</p><p class="ql-block">        殷瑞兰,当时是个年轻的女技术员,后来成为长江科学院泥沙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她说,张司令心可细了,比女同志还细。那时候工地上赶设计,没白天没黑夜,也没有星期天。碰到阴雨天,工棚的防潮条件又不好,被子、褥子、衣服,到处都是黏糊糊的。一天,出大太阳,晴空万里。传来张司令的命令,设计团放假一天。有人不理解,问,这么忙,放什么假?张司令说,好不容易有个大晴天,让大家晒被子,洗澡,换衣服!男同志也许不觉得,我们几个女同志,心里好感激。你看,这事儿记到现在也忘不了。</p>  <p class="ql-block">  殷瑞兰讲起张震来滔滔不绝。那时候,我们是被压在最底层的臭老九,见到当官的,都不敢多说话。但在张司令面前,可以无拘无束。他没有架子,喜欢跟我们讲笑话。每次开会之前,都先来一段。有一次,他讲样板戏,座山雕喝多了,忘词儿了,本来该先问脸红什么,他先问下一句脸黄什么,杨子荣本来该先答精神焕发,一听词儿错了,赶忙答道:防冷涂的蜡。座山雕又问:怎么又黄了?又涂了一层蜡。张司令用一口湖南话来学,连比画带动作,逗死人,笑得我们前仰后合,有的笑得流泪,有的笑岔了气。其实这个笑话,大家都知道,底下也都在传,但是公开场合谁也不敢讲。在大会上讲,让我们这些憋了一肚子气的人,可以开怀大笑一次,笑得好解气呀!这一辈子,我就是那次笑得最痛快!</p><p class="ql-block">        黄宣伟,后来担任过太湖流域工程管理局局长兼总工程师。他回忆说,那个时候,谁肯听我们工程技术人员的意见?总算万幸,我们碰上个好政委。张震政委很民主,我们讲什么意见他总是耐心听。有时候技术讨论会上冷了场,他讲几句笑话就把会场气氛活跃起来了。大家在他面前敢讲话,而且会议结束作结论时,他总是让工程技术人员来讲话,自己不轻率地下结论。</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一位副指挥长和一位工程技术人员发生争执,那个副指挥长很霸道,以势压人,争不过我们工程技术人员,就罚他去烧开水。这事儿让张震政委知道了,你别看张震平时温文尔雅,谈笑风生,一旦发起脾气来吓死人,他把那位副指挥长训得一愣一愣的:“我告诉你,你不要不懂装懂!今后如果再这样,我就撤你的职!”</p><p class="ql-block">        林一山,长江水利委员会的首任主任。毛泽东主席第一次提出建设长江三峡大坝和南水北调的构想,就是1953年2月乘坐长江舰考察长江时,与林一山谈话中提出的。后来,林一山一直是这两项工程设计的主要领导者。他对我们谈起葛洲坝工程这段往事,也同样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张震这个人,真是不错。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也真幸亏有他了。那么大个工程,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好多技术问题都没有弄清楚,就干起来了。我当时只是个挂名的副指挥长,说话没人听。看到那么多问题我心里急呀,有话我就找张震同志说。在那种大气候下,他也不是说了就管用的,但总比我强。我跟他作过几次长谈,向他说明,泥沙问题是工程成败的关键。根据模型试验,我提出在大坝上游的大江和三江上,各修一道防淤堤,就是现在人们称为“关刀宝剑”的那两道防淤堤。张震是个明白人,听懂了。在他的支持下,我们舌战群儒,通过了这个方案。实事求是地讲,在周总理决定成立工程技术委员会之前,真正解决得好的工程技术问题没多少,这两道防淤堤是仅有的解决得比较好的一件重大技术问题,不然还得走弯路。</p><p class="ql-block">        1971年6月周总理听汇报,张震就向周总理表态:“我在工程效益报告上谈了,保证不淤塞,不断航。”这说明张震是抓大事,抓主要矛盾的。在我那么孤立的情况下,他能支持我的意见,我很感激他。</p><p class="ql-block">        张震同志后来调到总后勤部当副部长,离开了葛洲坝工地。不过这已经是周总理主持成立工程技术委员会以后的事情了,葛洲坝最艰难的阶段已经熬过去了。他虽然人调走了,我跟他的友谊却一直没有断。我到北京开会,他到饭店来看我,心里还一直惦记葛洲坝的事儿。</p><p class="ql-block">        张震这个人好啊,党中央选他做中央军委副主席,选对了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作者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原政治委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  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卢江林(1948年5月-),江西安远人,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在1969年2月入伍后长期从事军队文化工作,历任总后勤部政治部文化部部长、军事交通学院政委等职,被授予少将军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其文学创作涵盖长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集及影视剧本,代表作《邮票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通过全球127个国家3000余枚邮票构建二战历史叙事,另著有小说集《大演习》、长篇报告文学《风流峡谷》等多部作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在担任总后政治部文化部长期间,主导建立军队文学队伍培育机制,组织总后第一届业余文学创作笔会,培养扶持军旅文学新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其作品曾获中国青年图书奖、屈原文学奖等荣誉</b></p>  谢绝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