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金秋九月,收获季节。约挚友两家四人,共登巴士。偷一日之闲,信游辽地之盘锦。车出鞍山、腾鳌、高力房,渐入辽河之滨、平原湿地。举头一望,百里苇塘、千里稻浪、万顷良田。一行四人,同有知青经历,走过文革历练,与毛伟人一代思想共存。遇此情此景,不约而同想到了伟人那首《七律·到韶山》。大家首先就咏出了那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安先生又意犹未尽地背出了剩下的诗句:“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渐渐地,我沉默了。1977年,中学毕业,9月,成了知青,下乡到盘锦大洼县前进农场毛家大队第五小队。送知青那天的客车到达之后,在大队部看见到的第一幕情景,就是看见上届知青胡胜,被大队民兵连长孟庆仙押到队部,说他装病不下地劳动。逼他两手平端、两腿弯曲半蹲做骑马状,然后拿镐把在两腿之间打。打的胡胜声声哀嚎……。我顿时觉得,这的老农对待知青不是亲人,不是接受再教育,而是如同对待劳改犯人一般。这就是我们下乡的第一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巴士来到了一处纪念馆,这里是一处曾经遍布盘锦大地,带有年代特征青年点的仿制品,现在叫做知青纪念馆。走进纪念馆,那景象把我们又带入那个轰轰烈烈的火红年代:那土炕,那厕所,那水缸,那除草器,那红臂章;我们纷纷在寻找有没有自己农场的照片,在寻找我们心中曾经贡献给这片土地的记忆,在寻找我们奉献给盘锦大地的磨难青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出纪念馆,坐回位置上,巴士前行。我又进入到对盘锦的回忆。1978年1月4日我不会忘记,那晚,大队正在礼堂放电影,突然扩音器传出急切的声音:五队青年赶快回青年点!青年点着火了!我们赶紧往回跑。同时,就看见五队方向的上空泛着红色的火光,我们跑到时一看,烧的正是我们五个新生的那间屋,房欂已经烧没了,炕上五铺行李烧了四套,我在炕梢幸免。原来,白天因为火炕漏烟,小队来修炕,重新抹好了泥,等泥干了就可以用了。可烧炕的兄弟(巨彬)好心,连续烧了八捆稻草,又将五人的行李放下铺好,想大家看完电影回来,都能有个热被窝。然后就跑去看电影了。由于稻草烧太多,褥子捂住炕的热量无处释放,慢慢就燃烧了。这边看着火场的凄惨景象,那边五个青年还要去到场院,完成夜班的打场。1月寒风刺骨,穿着下乡前父亲给我的半大旧皮袄,也难抵寒冷。在稻垛上,我的活儿是倒运稻捆,明明同学是在那边脱粒。有时困了,就望望星空,盼望着三星快些来到头顶,因为那就是下工的时辰。那夜,无处归宿的我们五人,在场院房里那口大锅中烤着脚取暖,最后横七竖八的挤在场院土房的炕上,度过了那一夜。彼时,1977年恢复高考的考试已经结束了,我的成绩没有明明同学考的好,落选了。她去了卫校。第二天,我们五个提前放假,回家过年。我写了一篇日记《不留情的火》,记述了当时的心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8年三月一过,毛家大队又开始通知知青回点劳动了,我放下几个月的文化课复习,顶着压力回到盘锦。知青的压力来自于大队,老农以不准报名、不给报考的方式,行使贫下中农的权利,对知青考生进行管制。当地农场缺少劳动力,是以知青干活为主的。为了看住知青考生不让回去复习,甚至都动用民兵。那日,我们十余名知青考生,准备回鞍复习,为躲避农场的民兵,在上工时穿着劳动服,到中午吃饭时,没有回自己的青年点,都到靠着公路的一队青年点聚集,大家瞄着公路上的油田汽车、或其它车辆经过,迅速从后窗跳出,拦住车辆,不管停不停车,只要一减速,蜂拥而上。在脱离了毛家后,汽车越过场部田家,直接就干到了兴隆台,然后再换乘到盘山的长途汽车。直到上了长途汽车,青年们才松了一口气,在车上拿出了干净的衣服,换下劳动服,脱下下带泥的水靴,最后安全的回到了鞍山。后来听说大队派了民兵到田家去截我们,扑了个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旅游巴士这边,开到了一处后开发的水泽之地,名曰亚马逊。实际上就是当年的盐碱滩,后来栽上树,挖出排水沟,引来候鸟水禽。最后,树高了,水清了,鸟多了,游船载着游客来了。时间沧桑,盘锦由碱蓬芦苇,变成石油之城、水稻之城、河蟹之城、旅游之城。说到候鸟,我在下乡春季挠秧时,进到芦苇塘,看到白鹭的鸟巢。白鹭选用四、五支相邻的芦苇,从离水面一米左右高度,用嘴将芦苇杆折弯,方向都向巢中心下斜,苇杆相搭,造成如水上平台一样的窝,30公分大小,然后叼入苇叶,再用羽绒围住鸟蛋,一般四枚,大鸟负责孵蛋。正在这时我发现了它们,大鸟恋恋不舍的飞走了,我捡走了四个蛋;还有一次,挠秧之余,深入苇塘,看见一只野鸭在孵蛋,都快要抓住它了,它扑啦扑啦在我眼前飞跑了,我看着一窝还有母鸭余温的蛋,不知怎么拿?后来脱了衣服包住抱着回了二队青年点,伙食长是同学的哥哥,上鍋一蒸,出来的都是毛蛋,我也没敢吃,都给了其他青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我们参观、游览,保护环境,又开始保护这些候鸟了。盘锦!盘锦!我对你爱恨交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巴士回程,思绪归篇。1978年5月,高考报名开始,贫下中农就是不给你报名志愿表。我硬着头皮,带着一斤糖果,登门到五队最高领导孟指导员家,没人搭理你,没人问你话,但就是不给你报名表。对我一个18岁的知青,不知道怎么是好。住点的带队干部出面也没有解决。那时,只剩下我一个知青没有报上名。老农也要治理一下回家复习的青年,只因我父亲是知青考生家长里最大的“官”。那些日子很冲动,我很可能干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因为无意中发现,我的箱子里突然多出一把三八步枪的枪刺,后来知道青年点里一个叫小田的老知青,有撬门压锁的前科,怕小队民兵翻他箱子,就把枪刺藏到我箱子里,我居然竟没有发现箱子锁头被动过。平时小田都不在点里。没有人时,我就拿着枪刺对着门比划,比着比着,我心中怒火烧,恶向胆边生。去他妈的!你毁我前程,我毁你一家!三枪刺砍向木门,将门上的马粪纸板砍透三刀!我想,如果青年点还在,那三刀一定还在门上透着光。最后,父亲在报名最后时刻,要车来到盘锦,到前进农场场部,从那里拿到一张高考志愿表,父亲和我连夜填写好志愿表。记得好像父亲没有住下,连夜返回鞍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十七年了,盘锦!盘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夕阳照在巴士里,我与安先生有感于人生近五十余年的过往,沧桑巨变,但人有情思。回望知青经历,虽时间不足一载,但终身受其所用,体耐筋骨其一,意志勤劳其二,生存疾苦其三,性情逆炼之四……。不可多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时,安先生又想起了伟人的诗,“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我们体感了一次如伟人随行般的重返故园。尘岁光阴,故园变迁,观临稻浪,英雄遍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共同敬佩伟人的情怀,诗的穿透力跨越了时代,情景描画广泛,寓意深刻,不愧之伟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夕阳西斜,照在我们身上,心中有盘锦那只烂漫的山花,与伟人诗的陪伴,幸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快了,鞍山到了,晚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