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蓉园——蓉子文学馆,是一座独一无二的文学殿堂。其以古雅的之格局,静立于龙湖古寨。不仅凝结了一位作家的毕生心血,更展现着一段跨越世纪的家国情缘,以及一颗海外游子的赤子之丹心。走进蓉园,当细品蓉子乡亲那历经淬炼、铸就辉煌、无私奉献的传奇人生。</p> <p class="ql-block">从码头到机场的归途</p><p class="ql-block"> 文学馆的大门,是历史的序章,也是一场深刻的时空对话。左侧,绘新加坡机场的现代图景,银鹰呼啸,象征今日游子归乡的便捷与从容;右侧,则是昔日码头的旧影,斑驳的船影,定格了先辈乘着红头船、背井离乡的决绝与辛酸。</p><p class="ql-block"> 这一左一右,一今一昔,正是蓉子乡亲的缩影。她的人生以飘洋过海为起点。先辈的足迹,是她血脉中最初的乡愁;而归途的便捷,则是她毕生奋斗的见证,让乡愁不再是难以逾越的距离。这扇门,隔开的是岁月,连接的,却是一颗从未远离的故乡之心。</p> <p class="ql-block">“中国情”与“左右手”的担当</p><p class="ql-block"> 迈过门槛,三个遒劲的大字“中国情”赫然在目,如惊雷贯耳,直击人心。这并非简单的地域标识,而是蓉子乡亲文学创作的灵魂,是她精神世界的原点。无论身在何方,她的笔,始终蘸着故土的墨;她的心,始终为“中国”二字而跳动。</p> <p class="ql-block"> 文学馆的石碑,为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王列耀所作。暨南大学黄汉平教授挥毫,写下“左手执笔写天下,右手悬壶济苍生”。这十四个字,是对蓉子乡亲的辉煌成就最精准的注解。</p><p class="ql-block"> “左手执笔写天下”,是她的文学成就。正是那段在困顿中成长的磨练,为其打下了扎实的生活根基。她将飘洋过海的颠簸、对故乡田园的思念、对人生百态的洞察,悉数熔铸于笔端。她的文字,既有海外游子的漂泊感,更有中华儿女的根脉情,终成文坛辉煌的丰碑。</p><p class="ql-block"> "右手悬壶济苍生",诠释了她投身医疗事业的初心。她深知,文字亦能疗愈人心。因此,此"悬壶"于她,既是治病救人,更是以慈善之心,济助一方水土的"苍生"。</p> <p class="ql-block"> 碑侧壁间,景德镇瓷板并立,一边绘乡亲当年乘着红头船飘洋过番的缩影,那是她"磨砺"的起点;另一边是童年记忆里的乡野田园,那是她"寻根"的足迹。一来一往之间,一位坚韧而伟大女作家的传奇便在其中了。</p> <p class="ql-block">从故土走向世界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步入二进,一副金漆对联气势非凡:“人杰地灵男女两状元,山明水秀花木冠天下。” 此联为1991年,汕头大学书记林川先生撰写的对联,潮汕语文专家林伦伦写的。这既是对家乡风物的赞美,更是对蓉子乡亲这位“人杰”的最高礼赞。她的成就,源于这片土地的孕育;她的辉煌,也让故乡之名远扬四方。</p><p class="ql-block"> 环顾四周,左有古榕苍劲,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与深扎大地的根脉。名家雷铎题写其上,笔走龙蛇,是对她“文学成就”的延续与升华。右侧的名家书画墨香氤氲,是她三十余载“支持教育、推动慈善”所聚的文化磁场。这里,不再仅仅是个人成就的展示,更是她将个人价值化为社会价值,反哺桑梓、泽被后辈的鲜活写照。</p> <p class="ql-block">永恒的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 从大门的时空对话,到院内的“中国情”与“左右手”担当,再到二进的人杰地灵,蓉园的每一处设计,都紧扣着蓉子乡亲“成长磨练—文学辉煌—教育慈善”的人生主线。</p><p class="ql-block"> 它不再是一座冰冷的建筑,而是一部立体的教科书,一首流动的诗篇。它告诉每一位海外归来的同胞:无论你走多远,根,永远在此处。不忘本,不忘责任,不忘求进。它也激励着每一位后来者:生命因磨练而愈发坚韧,人生因奉献而更加辉煌。</p><p class="ql-block"> 蓉园,是蓉子乡亲给予世人的文化殿堂,更是她为桑梓筑起的永恒精神家园。于此,她的故事,将与这片土地的山明水秀一同,载入史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