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巴丹吉林的第二次相遇,却满是惊喜。无论是更舒适的住宿,还是比初遇时更惊艳的风景,都让旅途生出“精彩百倍”的感慨。</span>置身于巴丹吉林,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这浩瀚的沙海所吞噬。</p><p class="ql-block">这里有沙峰的雄浑,也有湖水的灵动,红海子的绯红如上帝遗落的调色盘,庙海子的澄澈倒映着沙与天的轮廓。当你站在沙脊之巅,看风在沙丘上刻下波纹,听湖水在静谧处私语,才懂这片沙漠为何如此动人,当你俯瞰巴丹吉林,会看见沙海如金色波涛起伏,而一汪汪湖泊就是镶嵌其中的宝石——有的蓝如深海,有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浅粉到绯红,在沙岸间晕染开层层涟漪,盐晶在湖底龟裂成奇妙的纹路,像大地的掌纹,又似天然的艺术画布。当沙山的金黄与湖水的粉红在天际线交汇,当芦苇的翠绿在镜面般的湖面上倒影成诗,你会明白,它把最浓烈的色彩,最奇幻的肌理,都封存在了这汪“沙漠之血”里。</span></p><p class="ql-block">这里的每一座沙丘、每一片湖泊,<span style="font-size:18px;">把豪迈与婉约,都揉进了每一寸沙、每一滴水里,</span>都在演绎着“荒芜与生机共存”的奇迹。来巴丹吉林吧,在沙海行舟,于湖畔驻足,让沙漠的风掀开你对“极致之美”的所有想象。</p><p class="ql-block">再看那一棵沙漠里的树,瞬间懂了三毛对撒哈拉的偏爱——它像极了那句“若有来生,要做一棵树”,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沉默又骄傲,让这片沙漠的浪漫,有了具象的模样,也悄悄抚平了达理雅布依那段煎熬时光里的褶皱。</p> <p class="ql-block">从金昌出发,直奔白银永泰古城。走进这座被时光遗忘的“龟城”,残破的城墙、荒芜的街巷,都透着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能听见过往的驼铃声。随后前往108佛塔,错落有致的佛塔在旷野中矗立,庄严又宁静,让人忍不住放慢脚步。傍晚抵达吴忠,结束一天的寻古之旅。</p> <p class="ql-block">从烟火早茶到千年石窟</p><p class="ql-block">清晨的吴忠,香丁丁早茶铺是城市苏醒的信号。盖碗中,八宝茶的甜润在红枣、枸杞与桂圆间流转;案台上,外酥里嫩的牛肉饼咬开满是肉香,软糯入味的羊杂碎暖透肠胃,浇满红油的拉面裹着西北人的豪爽。这一口热烈实在的早餐,是舌尖的满足,更是开启活力一天的仪式感。</p><p class="ql-block">告别烟火气,奔赴延安清凉山,与万佛洞的千年时光对话。踏入洞窟,万尊石佛在幽暗里静默伫立——北朝造像的古朴雄浑、唐宋雕像的灵动鲜活,皆藏于凿痕与彩迹间。正如范仲淹笔下“凿山成石宇,鑱佛一万尊。人世亦稀有,神功岂无存”,文殊骑狮的威严、普贤乘象的庄重、弥勒佛的憨态,每一尊都是佛教文化与陕北匠心的交融,侧耳倾听,仿佛能听见千年前工匠凿石的回响。</p><p class="ql-block">清凉山间,琉璃塔是另一处惊艳。虽历经风雨侵蚀,残存的琉璃碎片仍能在阳光下折射出流光溢彩。它不仅是古代琉璃工艺的鲜活见证,更像一段精巧的历史注脚,在山水环抱中,静静诉说着延安往昔的辉煌。 </p><p class="ql-block">而在江南苏州,寒山寺的一方碑刻又将我们带入另一种禅意境界。“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千古绝唱,在此有了具象回响:寒山、拾得二圣造像古朴憨然,衣袂间似藏千年禅意;碑上诗文墨色苍劲,与寺中钟鸣遥相呼应,把张继笔下的诗意凝成可触摸的石刻艺术,在岁月里诉说着江南佛教文化的绵长韵味。</p><p class="ql-block">从西北到江南,从烟火到禅心,不同地域的人文印记,共同织就了一幅中国文化的斑斓长卷。</p> <p class="ql-block">赴一场古建与彩塑的千年之约</p><p class="ql-block">清晨奔赴隰县小西天,踏入殿内便被满目的彩塑震撼——诸佛菩萨衣袂飘举,金彩交织间似有仙气流转。那尊尊造像或庄严或灵动,在幽暗光线下绽放着明代彩塑的极致工艺,每一道凿痕、每一抹色彩,都是工匠与时光的对话,让人心生敬畏。</p> <p class="ql-block">午后转至双林寺,这里堪称“彩塑艺术的宝库”。韦陀像的肌肉线条张力十足,观音像的神态温柔悲悯,还有那千佛殿里的壁塑群,密密麻麻却各具神韵。游走其间,仿佛穿梭在佛教艺术的长河里,看尽唐宋元明的造像风格演变,每一步都是对匠心的朝圣。</p> <p class="ql-block">下午抵达平遥古城,住进古城里的客栈。推开门,明清古建的韵味扑面而来,雕花窗棂、青砖灰瓦,在这特色院落卸下旅途疲惫,晚餐后在古城的暮色中漫步,看红灯笼次第亮起,听镖局、票号的故事在巷弄间流转,这一天的人文盛宴,在晋地的古风中圆满落幕。</p><p class="ql-block">清晨凤凰双塔(三塔)探访</p><p class="ql-block">凤凰三塔位于山西省太谷县城南七公里的凤凰山顶。三塔始建于明弘治年间,是八角五层楼阁式实心砖塔,东塔高24米,西塔高26米,中间塔为2007年复建,重现了“雁行三塔”的罕见景观。登塔可俯瞰晋中平原风光,感受古塔历经数百年风雨的沧桑韵味。</p><p class="ql-block">傍晚返回平遥古城,从明清街(南大街)出发,漫步于青砖古巷间。夕阳下的听雨楼,红墙灰瓦格外雅致,沿途经过“邂逅平遥”的文艺小店,再到市楼,看古城在暮色中逐渐亮起红灯笼,感受晋商故地的烟火气与历史感交融的独特氛围。</p><p class="ql-block">迎薰门广场(南城门外侧)上演平遥古城灯光秀,这是一场3D灯光秀以150米长的古城墙为幕布,演绎从史前文明到明清晋商的历史变迁,双林寺彩塑、镇国寺建筑等元素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在平遥古城客栈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围坐一桌,啃着卤香入味的</span>鸭头(给我一个丫头)、鸡爪等小吃,小酌几杯,听着檐角风铃在夜风中轻响,看红灯笼把影子投在雕花窗棂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边是晋商老宅的古韵悠悠,一边是卤味小吃的市井滋味,</span>这小酒喝的哪是酒啊,是古城的烟火气和岁月的故事感。</p> <p class="ql-block">从平遥古城的明清古街出发,驱车奔赴五台山。在五爷庙虔诚叩拜时,天空忽然下起雨,仿佛是佛国给予的一场特殊洗礼;转至殊像寺,看文殊菩萨塑像庄严慈祥,寺内彩塑艺术精湛绝伦,心境在雨雾与佛光中愈发澄澈。</p><p class="ql-block">夜宿清凉雅苑,在古寺环绕的禅意氛围里,寿星戴上生日皇冠,与伙伴们分享“五台圣境 生日快乐”的蛋糕,这场佛国生日会格外别致。更有惊喜的是,重拾多年未碰的毛笔,在灯下静写《大悲咒》,近四小时的笔墨时光,从生疏到沉醉,就喜欢这样随心又带劲的自己,墨香与经文的力量,让整个夜晚都充满了修行的意味。</p><p class="ql-block">清晨的五台山,阳光灿烂得恰到好处。我们如愿朝圣塔院寺,大白塔在晴空下金光熠熠,绕塔祈福时满心虔诚;登菩萨顶的108级台阶,看黄庙建筑酷似故宫,俯瞰台怀镇全景,皇家寺院的恢宏气度震撼人心;攀黛螺顶,一次性朝拜五方文殊,完成“小朝台”的圆满仪式。</p> <p class="ql-block">酥油灯长明不灭,这些油灯在幽暗的环境中散发着温暖的光,既承载着信众的祈福心愿,也为寺院增添了一份神圣与静谧的氛围,与大白塔的庄严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傍晚奔赴应县木塔夜游,这座千年木构建筑在夜色中更显神秘,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却历经千年风雨不倒,堪称建筑界的奇迹。夜游时人少静谧,仰头望塔,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应县木塔</p><p class="ql-block">它是世界现存最古老、最高的木结构佛塔,建于辽代。木塔67.31米高,未用一钉一铆,仅采用62种榫卯样式、54种斗拱形态及全木质梁柱造就。</p><p class="ql-block">在其落成的960余年里,它一共经历了40余次地震、兵荒马乱中的打击以及无数次的风霜雨雪和电闪雷击,如今却依然默默矗立在这片晋北大地上。</p><p class="ql-block">再来看它结构上的巧思奇想和文化上的深厚积淀。工匠们并未采用传统的立木造法,而是采用梁枋连接的“筒中筒”结构,以斗拱核心、榫卯咬合的叉桂造法,木架结构本身就是脚手架,既方便又结实。独特的构造让木塔能够轻微晃动,24根无柱础的露明柱可轮流“稍息”,劳逸结合,诸多斗拱和榫卯结构可消解其外界作用力。木塔同样是麻燕躲避天敌的场所,其吃虫防蛀也是木塔始终屹立不倒的主要因素之一。</p> <p class="ql-block">净土寺</p><p class="ql-block"> 寺内的天宫阁楼藻井堪称一绝,是金代木雕的巅峰之作。藻井以“二龙戏珠”为中心,周围雕满亭台楼阁、人物神兽,层层嵌套,仿佛把天上的宫殿搬到了屋顶,细节精细到每一片瓦、每一根柱都栩栩如生,色彩虽历经岁月仍有残留,能想象出当年的华丽。</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p><p class="ql-block">它是“悬在空中的奇迹”,建在恒山悬崖峭壁上,距今超1500年。建筑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托举,走在上面能感受到楼阁的轻微晃动,却又无比牢固。寺内佛、道、儒三教造像共存,比如三圣殿里的孔子、老子、释迦牟尼像,体现了古代宗教融合的文化现象。</p> <p class="ql-block">浑源圆觉寺</p><p class="ql-block">寺内的圆觉寺塔是辽代砖塔,塔身有砖雕力士、菩萨,每层檐角挂着风铃,风一吹叮当作响。塔旁的壁画和建筑细节,也能看出辽金时期的艺术风格,在大同周边的古建中独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永安禅寺</p><p class="ql-block">寺内的元代壁画是重点,画面里的神祇、侍从神态各异,色彩古朴厚重,构图宏大,殿内繁复的双藻井也是永安寺的一大看点,天王殿的木结构建筑也保留了元代风格,斗拱粗犷大气,和壁画一起展现了当时的建筑与艺术水准。</p> <p class="ql-block">摄人心魄的永安寺十大明王壁画,堪称“明王壁画之最”</p> <p class="ql-block">传法正宗之殿屋脊上还有佛道相融的琉璃脊塑(请看上面大图)</p> <p class="ql-block">华严寺</p><p class="ql-block">华严寺独特的坐西向东格局体现了辽代契丹人对太阳的无比崇拜,一座大红宝殿将辽金时代北方的粗犷豪气展现的淋漓尽致,薄伽教藏殿内一堂辽彩塑堪称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善化寺的辽金建筑保存更完整。三圣殿内供奉着华严三圣,均为金代原物,中间主尊为毗卢遮那佛,西为文殊菩萨,东为普贤菩萨。</p> <p class="ql-block">毗卢遮那佛</p> <p class="ql-block">普贤菩萨</p> <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p> <p class="ql-block">鬼子母</p> <p class="ql-block">五龙壁原为明代兴国寺山门前的照壁,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1980年因壁体倾斜严重,拆迁至善化寺西跨院保护,2009年移建至善化寺山门前。</p><p class="ql-block">长通体采用五彩琉璃构件,色彩由矿物与金属的熔融结晶而成,历经数百年仍色彩鲜艳。每块琉璃砖背面有榫卯结构,以糯米浆混合石灰黏合,稳固且透气。五条龙代表东、西、南、北、中五方,寓意调和天地之气,护佑风调雨顺,成为守护善化寺的象征,同时,中间的正龙体现了佛法的威严,虽为四爪龙身,却巧妙地在等级与象征意义间取得平衡。</p> <p class="ql-block">八台村位于山西和内蒙的交界,从长城往外看是草原,往内看是梯田,往上看是长城,往旁边看是教堂,所以游牧文化、农耕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这里汇合。更重要的是,八台村是天主教的圣地,这在梵蒂冈有它的档案和记载,教堂位于左云县八台子村,俗称“大单巴”,是长城沿线罕见的哥特式教堂遗址,残存砖石立面与明长城摩天岭段相映成趣,被称为“长城与教堂的文明交响”。</p><p class="ql-block">教堂1876年由德国传教士建造,1900年毁于战火,现存塔楼高约25米,与澳门大三巴遥相呼应,是中西文化碰撞的小众秘境。</p> <p class="ql-block">七月初赴云冈之约,恰逢学生放假,景区里人流涌动,在洞窟中只能随着人潮缓慢移动。部分石窟在修缮无法参观,自己来前也没提前了解背景,这次游览显得有些仓促。可那些千年石刻自带的震撼感,还是让人忍不住感叹,下次一定要做好准备,好好感受这份厚重的历史。</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的五华洞和昙曜五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第5、6窟是云冈石窟中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雕刻最精美的一组双窟。</p> <p class="ql-block">第16-20昙曜五窟</p><p class="ql-block">开凿时期:开凿于公元460-465年,是云冈石窟的第一期工程,由高僧昙曜主持开凿。</p><p class="ql-block">洞窟特点:是云冈开凿最早、气魄最宏大的窟群,洞窟呈椭圆形平面设计,以巨大的穹窿顶为主,内雕高达13米以上的巨型主佛,象征着北魏五朝的五代皇帝,体现了“皇帝即如来”的政治理念。其中,第16窟主尊为施无畏印的立佛,身着褒衣博带式佛装;第17窟主尊为交脚弥勒菩萨像;第18窟主尊立佛身披千佛袈裟;第19窟是昙曜五窟中最大的洞窟,主尊高达16.8米,是云冈第二大佛;第20窟主尊为施禅定印的佛坐像,因前壁坍塌成为露天大佛,是云冈石窟最具代表性的形象。</p><p class="ql-block">16-20窟(昙曜五窟)看点——巨型主佛与帝王象征</p><p class="ql-block">第16窟:高约13.5米的释迦牟尼立佛,佛像施无畏印、身着偏袒右肩式袈裟。</p><p class="ql-block">第17窟:高约15.6米的交脚弥勒菩萨(昙曜五窟唯一菩萨主尊)。</p><p class="ql-block">第18窟:高约15.5米的释迦牟尼立佛,其“千佛袈裟”(衣纹中无数小佛)。</p><p class="ql-block">第19窟:云冈第二大佛——高约16.8米的释迦牟尼坐佛,左右小窟内的胁侍坐佛,感受“一主二从”的格局。</p><p class="ql-block">第20窟(露天大佛):高约13.7米的释迦牟尼坐佛,佛像施禅定印,面部丰满庄重。</p> <p class="ql-block">第20窟:这是云冈石窟最著名的露天大佛所在洞窟,为昙曜五窟之一,主佛为释迦牟尼坐像。</p> <p class="ql-block">第19窟:主尊为释迦牟尼坐佛。</p> <p class="ql-block">无畏印</p> <p class="ql-block">第18窟:主尊为释迦牟尼立佛,身披“千佛袈裟”,衣纹中雕刻无数小佛。</p> <p class="ql-block">云冈第5、6窟通常被认为是云冈第二期开凿的一组双窟,约在孝文帝都平城的后期。</p><p class="ql-block">洞窟特点:第5窟为平面呈椭圆形、穹隆顶式的大像窟,是云冈同类型洞窟规模之最。第6窟为中心塔柱窟,是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设计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洞窟之一。两窟前均有清顺治八年加盖的四层五间式木构阁楼,是云冈石窟仅存的古代窟檐建筑。</p><p class="ql-block">第5窟看点:主尊坐佛高17.4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一大佛,从头到脚均敷泥施彩,面部与胸部贴金,体现了高超的泥塑水平。东西两壁胁侍佛像高达8米,南壁窟门与明窗间雕列龛两排,上排为圆拱龛,下排为盝形帷幕龛,龛内均置坐佛。南壁上层东西两侧的大象驮负须弥座五层瓦顶出檐佛塔,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印度佛教艺术相结合的典范。西壁第五层北侧圆拱龛内的交脚着菩萨装的佛像,是北魏当年盛行的弥勒信仰在云冈石窟中的一种新表现。</p><p class="ql-block">第6窟看点:中心塔柱高约14.4米,分为上下两层。窟内四壁和塔柱上雕刻有2900余尊佛、菩萨、罗汉等造像,还有大量装饰图案。中心塔柱南面下层龛内有一尊身着龙纹袈裟的泥塑佛像,是云冈石窟中唯一身着龙袍的佛像。窟内的佛传故事图是最大看点之一,从塔柱南面佛龛东侧开始,依次雕刻着《树下诞生》《龙浴太子》等33幅连环画,讲述了释迦牟尼从出生到成佛的全过程。</p> <p class="ql-block">第9-13窟五华洞</p><p class="ql-block">• 开凿时期:集中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是云冈中期洞窟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 洞窟特点:因后世施泥彩绘而得名,表现出“汉风渐浓”的特点。其中,第9窟、第10窟为一组双窟,造像中出现中国传统的瓦顶建筑、斗拱构件等元素,装饰有龙雀飞舞的形象。第11窟、第12窟、第13窟为一组,第12窟为中心,外壁上方有大屋顶,屋檐下有4根柱子支撑,是汉民族传统建筑样式,且第12窟中有众多乐舞形象,是研究中国古代乐器形制等的珍贵资料。第11窟内有《太和七年造像碑记》,其书体是平城魏碑书法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9-13窟(五华洞)看点——汉风与细节控</p><p class="ql-block">第9窟:主尊释迦牟尼佛,两侧胁侍菩萨的衣纹细节,搭配窟内融入传统建筑元素的装饰,感受“汉风初显”的风格。</p><p class="ql-block">第10窟:主尊弥勒菩萨,同时留意壁面的伎乐天人和供养人雕刻,这些生活化形象是洞窟的独特看点。</p><p class="ql-block">第11窟:释迦牟尼佛与多宝佛并坐像,寻找窟内的《太和七年造像碑记》,旁边的小佛龛群也值得驻足。</p><p class="ql-block">第12窟(音乐窟):除主尊佛像外,数一数十尊伎乐天人,辨认他们手中不同的古代乐器,感受“石窟中的音乐会”。</p><p class="ql-block"> 第13窟:高约13米的交脚弥勒菩萨,菩萨右臂下方的托臂力士像,力士的姿态和神情极具张力。</p> <p class="ql-block">第13窟:交脚弥勒菩萨,他手底下有一位大力士托举着他的手,雕像都是砂岩结构,借力就没那么容易坍塌。</p> <p class="ql-block">泥塑</p> <p class="ql-block">思维菩萨(北魏时期)</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再修的</p> <p class="ql-block">北魏时期人们心中的须弥山</p> <p class="ql-block">二佛对坐 </p><p class="ql-block">二圣临朝</p> <p class="ql-block">第12窟:穿红色裤子的是这场音乐会的指挥官</p> <p class="ql-block">第3窟:主佛是阿弥陀佛,左右两边是大势至菩萨和观音菩萨。</p> <p class="ql-block">据《大同县志》记载,九龙壁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为明太祖第十三子代王朱桂府邸照壁。代王府于明崇祯末年毁于兵火,唯九龙壁幸存,清代、民国曾予修缮,1954年因城市建设向南迁移28米。</p><p class="ql-block">是中国规模最大、建造最早的九龙壁,比北京北海九龙壁约长一倍,建造时间早300年,比故宫九龙壁长1/3、早400年。壁体由三部分组成,底部为须弥座,束腰部分雕刻狮、象、麒麟等动物图案;中部为壁身,正面雕刻九条巨龙翻腾于云海中,由426块特制琉璃构件砌拼而成,采用黄、绿、蓝、紫等色琉璃,色彩斑斓;上部为壁顶,仿木构庑殿顶,檐上勾滴、瓦垄、脊兽、戗兽俱全。</p><p class="ql-block">大同九龙壁与北京故宫九龙壁、北京北海九龙壁合称“明清三大九龙壁”,被誉为“九龙壁之首”,是明代琉璃艺术的杰出代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