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群众文化学会举办的【西口记忆·岁月如歌】第三场初赛正在继续进行中  太原市群众文化学会【西口记忆·岁月如歌】10月20日第三场初赛纪实  <p class="ql-block">10月20号,太原市群众文化学会举办的【西口记忆·岁月如歌】第三场初赛活动仍在雅阁瑞普演播厅火热进行中。继18日、19日两场精彩纷呈的初赛之后,今天的舞台再次被热情点燃。熟悉的旋律在耳畔响起,仿佛把我们带回了那个驼铃悠悠、风沙漫天的西口古道。歌声里有离别的不舍,有奋斗的坚韧,更有对故土深深的眷恋。这不仅是一场比赛,更像是一次集体记忆的唤醒,一场跨越时空的情感对话。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带着故事,也带着心声,在这个秋意正浓的日子里,用歌声续写着属于我们共同的“西口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宣传海报上的沙漠与骆驼静静伫立,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守望着一段远去的岁月。那抹辽阔的金黄与深蓝交织的天际线,不只是背景,更像是我们共同回望的远方。首届《西口记忆·岁月如歌》合唱大赛,就在这份厚重与温情中徐徐展开。主办单位与协办单位的名字并列其上,如同这场文化盛宴背后的坚实臂膀。色彩明快却不失庄重,热烈中透着质朴,仿佛在说:这不仅是一场艺术的比拼,更是一次群众文化的深情集结。</p>  <p class="ql-block">随着灯光渐亮,李晓玲与李惠芳两位主持人款款登台,笑容如秋阳般温暖。她们的声音清亮而亲切,像老朋友般向大家问好,随即有条不紊地介绍起活动流程。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处处透着贴心与周到。那一刻,舞台不再遥远,比赛也不再紧张,仿佛我们只是围坐在一起,准备听一群老邻居唱几首老歌,聊一聊那些年走西口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紧接着,尹立民会长走上台前。作为太原市群众文化学会的领头人,他的讲话沉稳而有力。他谈起西口文化的深远意义,谈起群众文艺的蓬勃生命力,也谈起这场大赛背后的初心——让更多普通人站上舞台,让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重新被听见。他说:“文化不是高高在上的,它就在这歌声里,在每个人的心里。”台下掌声阵阵,那是共鸣,也是认同。</p>  <p class="ql-block">刘爱琴副会长的发言则多了一份细腻与温情。她细数筹备过程中的点滴:从节目筛选到舞台布置,从团队协调到后勤保障,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她特别提到那些年过花甲仍坚持排练的团员们,“他们唱的不是技巧,是人生。”这句话轻轻落下,却重重敲在每个人心上。</p>  <p class="ql-block">评分规则由常务副会长郭毅老师宣读。作为评委主任,他语气严谨却不失亲和。每一条标准都清晰明了,既尊重艺术规律,也兼顾群众性与参与感。我们明白,这场比赛不只为决出胜负,更在于鼓励表达、守护热爱。</p>  <p class="ql-block">常务副会长王鑫作为监委主任,宣读监审规则时神情庄重。公正、透明、严谨,是这场赛事的底线。有他们在背后守护,每一位登台者都能安心歌唱,无惧无畏。</p>  <p class="ql-block">第一个节目是刘改香团队带来的大合唱《长征组歌》。歌声一出,气势如虹。那是一种从心底涌出的力量,仿佛千军万马踏过山河。没有华丽的伴奏,只有纯粹的人声,却让人热泪盈眶。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信念的传唱。</p>  <p class="ql-block">艺华艺术团登场了。他们的第一支曲目《祖国我们的母亲》,唱得深情而绵长。女声如溪流,男声如大地,合在一起,就是一片深情的沃土。每一个音符都像在呼唤,又像在倾诉。</p>  <p class="ql-block">紧接着的男声小合唱《军魂》,干脆利落,铿锵有力。几位老哥站得笔直,眼神坚定,仿佛仍穿着当年的军装,守卫着心中的信仰。</p>  <p class="ql-block">孙洛珍与王鲜花两位老师带来的《洪湖水浪打浪》,婉转悠扬,如湖面微风拂过心田。她们的配合默契自然,歌声里有水乡的柔情,也有女性的坚韧。</p>  <p class="ql-block">张建军与韩灵培的《真像一对亲兄弟》,唱出了战友之间最朴素也最动人的感情。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不用刻意,那份情谊早已融入歌声。</p>  <p class="ql-block">《游击队之歌》响起时,全场气氛轻松了几分。熟悉的旋律勾起童年回忆,有人轻轻跟着打拍子,有人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这是一首属于几代人的歌,轻松中藏着智慧与勇敢。</p>  <p class="ql-block">张巧珍与黄春琪的《泉水叮咚响》,清亮甜美,像山间清泉流淌。她们的笑容感染着每一个人,仿佛春天从未走远。</p>  <p class="ql-block">王援军与白翠香的《等你在千秋》,则多了一份深情与守候。歌声里有等待,也有希望,像极了那些年西口路上,家中人望眼欲穿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龙城豫剧艺术团的李元英带来豫剧《朝阳沟》选段,一开口便是地道的乡音乡韵。那熟悉的调子,瞬间把人拉回田间地头,拉回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赵晋瑜等人演唱的《谷穗上的蝈蝈》,风趣活泼,充满生活气息。歌声里有丰收的喜悦,也有劳动的欢畅,听得人忍不住跟着哼唱。</p>  <p class="ql-block">五台八大套太原演艺团的《亲亲的二人台》,原汁原味,乡土味十足。那熟悉的曲调,是山西人骨子里的乡愁,一听就亲切。</p>  <p class="ql-block">《南泥湾》的旋律响起时,仿佛看到荒地变良田的奇迹。几位男声唱得朴实真挚,唱出了自力更生的精神底色。</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快乐的好朋友》轻快上口,女声小合唱唱出了晚年生活的自在与欢愉。她们的笑容,就是最美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王才与杨建民的《松花江上》,深沉悲壮,唱出了家国之痛,也唱出了不屈的意志。歌声未落,掌声已起。</p>  <p class="ql-block">太钢魏宝兰团带来的《四渡赤水出奇兵》,气势磅礴,节奏分明。那是一种历经风雨后的从容与智慧,听得人心潮澎湃。</p>  <p class="ql-block">当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时,没有人急着离场。大家还沉浸在歌声里,仿佛那旋律仍在空中回荡。这一天,我们不只是观众,更是参与者,是记忆的守护者。</p>  <p class="ql-block">活动花絮掠影,留给未来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中午12时许,灯光柔和,本场活动圆满结束。回望这一场歌声的盛宴,心中满是感动。这些歌声或许不够完美,却足够真诚;这些舞台或许不大,却足够温暖。它们属于每一个热爱生活、珍视记忆的普通人。西口的风沙早已远去,但那份坚韧与深情,仍在一代代人的歌声中传承。感谢每一位登台的演员,每一位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员,也感谢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让我们继续用歌声记录岁月,用心灵守护记忆——因为,岁月如歌,我们仍在唱响。明天将继续进行初赛第四场的活动,请各位观赏。</p>  <p class="ql-block">本次活动:</p><p class="ql-block">总策划:太原市群众文化学会</p><p class="ql-block">组委会主任:尹立民</p><p class="ql-block">摄影摄像:郑树森</p><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李仰民</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二零二五年十月二十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