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巾帼英雄杨紫霞</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报告文学)</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代强(安徽)</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宿州运粮河与环城南河的交汇处,一座石桥静卧碧波,桥西头的小公园里,老人教孩童习武的雕像在夕阳下泛着温光。往来行人大多知道这桥叫万里桥,却少有人知晓,百年前那位"双枪在手,男装赴险"的辛亥女侠,曾将对母亲的牵挂与对家国的赤诚,都刻进了这座桥的石缝里。她就是杨紫霞,一个在三个时代的风雨中,把柔弱女儿身活成铮铮铁骨的宿州女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887年的宿州大泽乡,杨紫霞伴着蝉鸣降生,父母给她取名杨俊卿。可这份寻常人家的温暖没能延续太久,3岁那年父亲撒手人寰,她便跟着母亲邱藕清投奔了外婆家。淮北的风里总带着沙土,小小的俊卿跟着母亲纺线时,常能看见三舅邱河清深夜归来,油灯下擦拭枪支,嘴里念着"驱除鞑虏"的字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女子也能拿刀枪,也能救家国。"舅舅的话像种子落进她心里。从此,别的姑娘学针线时,她跟着舅舅扎马步、练拳脚,寒冬腊月里冻得手发红,仍咬着牙把长枪举得笔直;夜深人静时,又借着月光读《革命军》,那些滚烫的文字,让她渐渐懂了舅舅眼中的光是什么。后来她才知道,舅舅早已是革命党人,那些深夜的秘密聚会,都是在为推翻清廷积蓄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光绪末年,革命的火种在南方燎原,邱河清要南下参加起义。16岁的杨紫霞攥着舅舅的衣角,非要跟着去。"战场上刀枪无眼,你一个姑娘家......"舅舅话没说完,就被她打断:"我扮成男儿身,没人能认出。"第二天清晨,她剪去长发,换上粗布男装,把"杨俊卿"的名字藏在心底,跟着舅舅踏上了征途,这一走,便是半生风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广州黄花岗的硝烟里,她第一次尝到了生死的滋味。枪声震得耳朵流脓,子弹擦着胳膊飞过,留下一道终身未愈的疤痕。她跟着战友们冲锋,双手握枪的姿势从生疏到熟练,直到硝烟散去,看着倒下的同伴,才惊觉自己的衣襟早已被鲜血染红。后来转战武昌,她骑着战马穿梭在街巷,双枪齐发击退清兵,战友们都叫她"杨老弟",没人知道这个身手利落的少年,其实是个正值芳华的姑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攻占杭州时,她带队攀上城墙,不慎被瓦片划伤了脸颊。包扎伤口时,绷带滑落,长发散落下来,性别终究还是暴露了。战友们先是惊愕,随即纷纷竖起大拇指。上级本想提拔她当营长,可碍于当时"女子不得领兵"的旧俗,最终只能作罢。杨紫霞倒也不在意,依旧穿着男装,只是把名字改回了杨紫霞——既然身份露了,索性就让这个名字,跟着自己在战场上闯出名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武昌起义成功的消息传来那天,她在南京城楼上哭了。不是因为后怕,是想起了舅舅说的"家国太平",终于有了盼头。可和平的日子没安稳多久,张勋率辫子军复辟,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民国元年,杨紫霞跟着一支讨伐军北上,正是在这支队伍里,她遇见了陈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陈干是山东汉子,性格豪爽,既是同盟会会员,又获过孙中山颁发的"文虎勋章",两人在战场上并肩作战,从彼此眼中看到了相同的赤诚。讨伐张勋的战役结束后,他们结了婚。没有凤冠霞帔,只以枪为媒,以心为聘,杨紫霞依旧常穿男装,只是在陈干面前,偶尔会卸下盔甲,露出几分女儿家的温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北伐战争打响后,陈干忙于军务,杨紫霞便成了他的"暗线"。有一次,特务盯上了他们的住处,眼看就要搜出秘密信件,杨紫霞急中生智,把信撕成碎片塞进银质发簪里,对着特务笑盈盈地说"不过是些女儿家的胭脂水粉账",硬是把危机化解了。那段日子,她白天是周旋于特务之间的"陈夫人",夜里就着油灯整理情报,发簪里藏过的信,比头上的首饰更让她珍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陈干参与《鲁案》谈判,负责收回青岛主权。日本人想以高薪拉拢他们,送来的俸禄单子堆了半桌,杨紫霞一把扯过单子扔进火里:"咱中国人的地,凭什么要日本人的钱?"她不仅帮着陈干整理谈判资料,还四处奔走,发动妇女们织布做衣支援前线,喊出"妇女不是附属品,能顶半边天"的口号。那些年,她见过太多流离失所的妇人,更明白,要救国家,得先让女人们站起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可再坚强的战士,心里也有软肋。杨紫霞常年在外奔波,最牵挂的就是宿州的母亲。外婆家所在的小岛四面环水,母亲年纪大了,出行全靠小木船,遇上刮风下雨就只能困在岛上。1924年前后,她特意赶回宿州,拿出积攒的军饷,雇了工匠在小岛边建石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动工那天,她亲自挑石头、看图纸,工匠们都说:"杨先生真是孝顺,不远万里回来给娘修桥。"桥修好后,正好康有为来探望邱藕清——有人说康有为是她的恩师,也有人说是因敬重陈干"鲁案砥柱"的气节而来。见此情景,康有为挥笔写下"万里桥"三个大字,说这桥既是"万里归来敬孝心"的见证,也是"巾帼报国"的象征。站在桥上,杨紫霞扶着母亲的手,看着河水缓缓流过,终于笑了:"娘,以后您再也不用怕过河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母亲去世后,杨紫霞悲痛万分。她在岛上建了杨家祠堂,塑了母亲的像,还立了碑,碑上刻着母亲的生平,也藏着她的思念。祠堂大院里种满青松,就像母亲当年在油灯下等她回家时的目光,永远挺拔温暖。后来有人路过,总能看见一位穿男装的女子在祠堂里静坐,手里摩挲着母亲留下的旧纺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27年,陈干在南京被桂系军阀杀害,杨紫霞的天塌了一半。可她没倒下,带着孩子继续投身妇女解放运动,直到新中国成立。晚年的她成了太原市政协常委,头发白了,背也驼了,但说起当年的战斗经历,眼睛依旧发亮。1987年5月4日,百岁的杨紫霞闭上了眼睛,恰好与出生那年隔了一个世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宿州,万里桥还在,只是当年的小岛早已因城市发展被填平,杨家祠堂也没了踪迹,只剩下"万里桥社区""万里铁桥"这些名字,还在悄悄诉说着往事。2011年,埇桥区召开座谈会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特意提起了杨紫霞,希望有人能讲讲她的故事。可桥西头的公园里,依旧只有老人教武术的雕像,没有一块碑,没有一行字,提及那位双枪在手、孝勇双全的女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去年秋天,我在万里桥边遇见一位老人,他说小时候听奶奶讲过,有位女英雄在这里修桥孝母,双枪能打落飞鸟。风吹过桥面,带着运粮河的水汽,恍惚间仿佛看见百年前,那个穿男装的姑娘站在桥上,一边是家国烽火,一边是母亲的炊烟,她举起枪,是捍卫山河的战士;放下枪,是牵挂亲娘的女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杨紫霞的名字,或许没有写进太多正史,但万里桥的每一块石头都记得,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有这样一位宿州女子,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巾帼不让须眉",什么是"忠孝两不全,却能两相顾"。她的故事,该被更多人知道——毕竟,这样的英雄,值得被铭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5年深秋作于宿州丽水人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宿州市桃花沟人)代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通联:13637184724</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地址:中国·安徽宿州市埇桥区道东办事处崔园华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 <p class="ql-block">作者照片</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代强,六零后,本科学历,中共党员,市政协委员,从事高级中学教育39年。现为宿州市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李百忍纪念馆理事,半朵中文网签约作家,中文网高级专栏作家,丝路都市文化汇签约作家。2025年被半朵文学全国性评选为“十佳作家”,获得全国文学大赛“国彩杯十佳文学奖”,获得新青年“十大金奖”,歌曲《军魂永驻》获得“强军高歌”一等奖。作者40年来笔耕不辍,作品散见于《安徽商报》、《鄂州周刊》、《山东商报》、《河南经济报》、《中国矿业报》、《三角洲》、《山西科技报》、《德育报》、《中国乡村杂志》等报刊杂志。其著作有《相遇清欢》、《代强文学精品集》、《流金岁月》等二十一部书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