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五)【中篇小说】

东方云涵

<p class="ql-block"> <b>第五章:生根 </b></p><p class="ql-block"><b> 一、 父爱的无声浸润</b></p><p class="ql-block"> 小苗身世的确认,像一块被投入看似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杨楚航的心湖中激荡起层层叠叠、经久不息的波澜。最初的狂喜如同惊涛,拍打着他的理智——他有女儿了!那个第一眼就让他心生悸动、莫名怜惜的女孩,竟真是他与慧敏血脉的延续,是他在这世上最珍贵的骨肉!然而,狂喜的浪头过后,是更深、更沉的内疚感如同潮水般涌来,淹没了他。八年!他缺席了女儿生命中最需要庇护和陪伴的八年,让她在贫困、缺失父爱的环境中,过早地品尝了生活的艰辛。这份内疚,与那喷薄而出的父爱本能,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源自血脉深处的神秘牵绊,日夜交织、萦绕着他,让他看待小苗、看待坝头村、甚至看待自己肩负的扶贫工作的目光,都发生了深刻而微妙的变化。这片土地,不再仅仅是他履职尽责的战场,更是他女儿出生、成长的地方,是他必须用尽全力去改变、去滋养的故土。</p><p class="ql-block"> 他开始以一种近乎笨拙却又无比真诚的方式,细致地履行着一个父亲的职责,尽管这个身份在阳光下还无法言说。每天傍晚,当时钟指向放学时分,他的心思就飞到了村东头。他会“恰好”需要去村东头查看新开辟的菜园长势,或者“顺路”去那边走访一户村民,其目的,都是为了能“偶遇”放学归来的小苗。</p><p class="ql-block"> 他站在那条熟悉的小路旁,看着校车在村口停下,看着那个穿着天蓝色校服、背着红色书包的瘦小身影,像一只归巢的小鸟,欢快却又带着一丝疲惫地跳下车,朝着家的方向走来。当小苗看到他时,眼睛总会一亮,加快脚步跑过来,略带羞涩却又难掩亲近地叫他一声:“杨叔叔!”</p><p class="ql-block"> 这声“叔叔”,像一根细小的针,时时刺痛着杨楚航的心。他多么渴望能听到那声稚嫩而清脆的“爸爸”,但他知道,时机未到,他必须忍耐。他压下心头的酸涩,脸上绽开温和的笑容,自然而然地接过她肩上沉甸甸的书包,仿佛这只是领导对村里孩子的寻常关怀。</p><p class="ql-block"> “今天在学校怎么样?老师教了什么新知识?”他一边陪着她往家走,一边状似随意地问道。</p><p class="ql-block"> 小苗便会叽叽喳喳地打开话匣子,讲述语文课上学了哪个生字,数学题怎么解,体育课玩了什么游戏,哪个同学说了什么有趣的话……她的话语里充满了对校园生活的新奇和投入。杨楚航耐心地听着,不时点头,偶尔提问,目光始终温柔地落在她因兴奋而泛红的小脸上。他贪婪地吸收着关于女儿的一切,弥补着那八年的空白。</p><p class="ql-block"> 回到家,他常常会以“检查功课”为由,坐在小院那棵老槐树下的石凳上,看着小苗摊开作业本。遇到她不会的题目,他会耐心讲解,用她能理解的方式,直到她眉头舒展,恍然大悟。他不仅仅是在辅导功课,更是在这日常的接触中,一点点将自己融入她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他动用自己那点有限的驻村补贴,开始“偷偷”地改善小苗的生活。他托去县里开会的王明,捎回几箱保质期长的纯牛奶,叮嘱小苗每天喝一盒,补充营养;他买来适合她年龄段的课外读物——《安徒生童话》、《十万个为什么》、带拼音的《唐诗三百首》,看着她在灯光下如饥似渴阅读的样子,心中满是欣慰;他甚至留意到村里其他女孩头上鲜艳的头花,于是下次去乡里时,他也精心挑选了几个颜色素雅、不带过多装饰的小发卡,悄悄塞给小苗。小苗收到这些礼物时,总是惊喜万分,小心翼翼地将发卡别在头发上,眼睛里闪烁着属于小女孩的、难得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他还开始教她一些“额外”的东西。他从村委会翻出不知哪年留下的半瓶墨水和一支秃头毛笔,找来旧报纸,教小苗写毛笔字。他握着她的手,一笔一划,从最简单的“一”、“人”开始。小苗学得很认真,虽然写得歪歪扭扭,但那份专注让他动容。他还用木块粗糙地刻了一副简易围棋,教她基本的规则。这些看似无用的“技能”,是他想要带给女儿的,超越物质之外的一点文化和精神的滋养,是他努力将八年缺失的陪伴和教养,一点一滴补偿回来的方式。</p><p class="ql-block"> 小苗对他的依赖,便在这一点一滴的浸润中,与日俱增。她看他的眼神里,不再仅仅是最初的感激和礼貌,更增添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孺慕与崇拜。她会把学校里舍不得吃的糖果留给他,会在他因为工作疲惫时,悄悄给他倒上一碗热水,会在他离开时,倚在门框上,依依不舍地目送他很远。这种眼神和依赖,让杨楚航感到前所未有的幸福和满足,仿佛漂泊多年的灵魂终于找到了归宿。然而,这份幸福又总是伴随着那根名为“现实”的尖刺,时时提醒他,这声“爸爸”还隔着一层无法轻易捅破的窗户纸。</p><p class="ql-block"> <b>二、 重建信任的荆棘之路</b></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杨楚航与邹慧敏的关系,也在一种微妙、缓慢、时而前进时而后退的节奏中,艰难地重建。最初的震惊和情感巨浪过去后,冰冷而坚硬的现实,像坝北冬天裸露的岩石,清晰地横亘在他们面前。</p><p class="ql-block"> 横亘在他们之间的,不仅仅是八年无法追回的光阴,还有邹慧敏丧偶的敏感身份,有坝头村这个闭塞环境中无处不在的、探究而保守的目光,有卧病在床、经不起任何刺激的婆婆,有杨楚航作为扶贫第一书记必须遵守的工作纪律和形象要求,更有远在市区、对此还一无所知的他的父母。</p><p class="ql-block"> 他们的接触,变得极其谨慎。大多数时候,交流的核心都围绕着孩子和家里的实际困难,这成了他们之间最“安全”的话题,也是一条重新连接的脆弱纽带。</p><p class="ql-block"> 杨楚航开始实实在在地帮助这个家庭改善处境。他注意到小苗家屋顶的瓦片年久失修,有几处明显漏雨。他找来工具和材料,利用周末时间,亲自爬上屋顶进行修补。邹慧敏在下面扶着梯子,看着他熟练(或者并不那么熟练)地忙碌,汗水浸湿了他的后背,心情复杂难言。他还以村委会的名义,为小苗家申请了危房改造补贴项目,虽然金额有限,但至少是一个希望。</p><p class="ql-block"> 他知道慧敏在县城打工辛苦且收入微薄,便利用县农业局的技术支持,帮她在房前屋后那点有限的空地上,开辟了一小片菜园。他和王明一起,帮她翻土、施肥,种上了容易存活、生长周期短的青菜、萝卜。这不仅能稍微补贴家用,减少一点买菜的开销,也能让这个破败的院落增添几分生机。</p><p class="ql-block"> 更重要的是,他通过朋友关系,在乡里一家规模稍大、管理更规范的小型超市,为邹慧敏找到了一份收银员的工作。这份工作比起在饭店洗碗,相对轻松干净一些,工作时间也更固定,最重要的是,离家更近,方便她每隔几天就能回来照顾女儿和婆婆。当杨楚航把这个消息告诉邹慧敏时,她愣了很久,眼圈微微发红,最终只低低地说了一声:“谢谢。”</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这一切看似顺利的帮助与接触中,杨楚航能清晰地感受到慧敏内心深处的挣扎和摇摆。她感激他的帮助,这份感激是真诚的。甚至,他能隐约感觉到,那份深埋在她心底、属于他们青春年代的感情,也并未真正熄灭,偶尔会在她不经意的眼神流转中,泄露出一丝微光。</p><p class="ql-block"> 但八年独自挣扎的生活,早已在她心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生活的磨难让她变得格外谨慎、敏感,甚至有些自卑。她常常有意无意地避开他过于炽热和关切的注视,在他送来一些明显超出“常规帮扶”范围的物品时,她会表现出抗拒和不安,仿佛急于在他们之间划下一条清晰而不可逾越的界限,以此来保护自己残存的自尊,也保护他不受流言的困扰。</p><p class="ql-block"> 一次,杨楚航去县里开会,特意买了一部功能简单、价格便宜的智能手机。他的想法很实际:方便慧敏随时与家里联系,了解婆婆的病情,也能和小苗通通话,缓解思念之苦。同时,有了手机,他们之间的联系也能更隐蔽、更方便一些。</p><p class="ql-block"> 当他将手机递给邹慧敏时,她的反应却异常激烈。</p><p class="ql-block"> “楚航,你不必这样,”她像是被烫到一样,猛地向后缩了一下手,低着头,声音虽然不大,却带着一种执拗的拒绝,“你现在是领导,是驻村第一书记,要注意影响。我……我们娘俩,现在的日子还能过,不能……不能拖累你。”</p><p class="ql-block"> “拖累?”这个词像一根针,扎进了杨楚航的心里,让他瞬间激动起来,“什么叫拖累?小苗是我的女儿!你是她的母亲!照顾你们,让你们过得好一点,这是我身为人父、身为……身为一个男人,天经地义的责任!这跟拖不拖累有什么关系?”</p><p class="ql-block"> 邹慧敏抬起头,眼中已经盈满了泪水,那泪水里混杂着委屈、无奈和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可别人不知道!”她几乎是低喊出来,声音带着颤抖,“在别人眼里,在村里人看来,你只是来扶贫的杨书记!你对我们家好,一次两次是关心群众,次数多了,走得近了,别人会怎么说?那些闲话会像刀子一样!你单位的人会怎么想?会不会觉得你作风有问题?还有你爸妈……他们会接受我吗?接受一个……一个带着拖油瓶的寡妇?”她一连串的问题,像一盆夹杂着冰碴的冷水,从杨楚航的头顶浇下,让他瞬间清醒,也让他陷入了沉默。</p><p class="ql-block"> 他张了张嘴,却发现所有的语言在慧敏提出的这些冰冷现实面前,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他知道,她的每一个顾虑都不是空穴来风,都不是杞人忧天。在这个人情社会、在这个闭塞的山村,流言蜚语足以毁掉一个人的声誉,甚至影响他的工作。而他与慧敏之间复杂的关系,更是敏感中的敏感,一旦处理不好,后果不堪设想。</p><p class="ql-block"> 他看着慧敏泪眼婆娑却异常清醒的脸,看到了她这些年独自承受的,不仅仅是生活的贫苦,还有这无所不在的、无形的精神压力。他心中的激动慢慢平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沉的心疼和理解。</p><p class="ql-block"> <b>三、 藤蔓悄然生长</b></p><p class="ql-block"> 然而,感情的藤蔓,总是在最不经意的角落,顽强地、悄无声息地生长,穿透现实的壁垒,寻找着阳光和缝隙。</p><p class="ql-block"> 他们共同的牵挂——小苗,成了连接彼此最牢固、最自然的纽带。关于小苗的一切,成了他们之间最频繁也最温暖的交流话题。</p><p class="ql-block"> 小苗在学校第一次考了满分,举着试卷欢天喜地地跑回来,第一个给杨叔叔看,第二个给妈妈看。杨楚航和邹慧敏看着她兴奋的小脸,相视一笑,那一刻的欣慰和骄傲是共通的。他们一起商量着要不要给她一点小小的奖励,是一支新铅笔,还是一个漂亮的笔记本?</p><p class="ql-block"> 小苗因为和同学有点小摩擦,回家后闷闷不乐。杨楚航会用男人的方式,告诉她同学之间要宽容;邹慧敏则会用母亲的细腻,安抚她委屈的情绪。他们一刚一柔,仿佛一种无言的默契。</p><p class="ql-block"> 奶奶的病情时有反复,每当咳嗽加剧,或者夜里睡不安稳时,小苗会第一时间跑来告诉杨叔叔和妈妈。杨楚航会立刻联系乡医,或者想办法去弄些对症的药;邹慧敏则守在床前,悉心照料。在共同担忧和努力为老人减轻病痛的过程中,他们仿佛成了并肩作战的战友。</p><p class="ql-block"> 在这些琐碎、真实、充满了烟火气的日常相处中,最初的隔阂和尴尬,在一点点消融。小心翼翼的试探,逐渐被一种更放松、更自然的关心所取代。信任,如同涓涓细流,在日复一日的浸润中,一点点重新汇聚。</p><p class="ql-block"> 杨楚航在邹慧敏眼中,不再是记忆中那个带着书卷气、有些理想主义的青涩少年,他变得沉稳、务实、有担当,处理村里事务时果断干练,面对她们家的困难时又细心周到。他像一棵经历了风雨后,更加扎根深厚、枝干挺拔的大树,让她在经历了太多风雨飘摇后,第一次产生了想要依靠的念头。</p><p class="ql-block"> 而在杨楚航眼里,邹慧敏虽然被残酷的生活磨去了青春的光泽和棱角,但她骨子里的那份坚韧、善良和面对苦难永不低头的韧性,却从未改变,反而在岁月的沉淀中,显得更加动人。她照顾婆婆的耐心,教育小苗的严格与慈爱,努力工作的认真,都让他更加心疼,也更加敬重。</p><p class="ql-block"> 他们之间,很少谈及过去,更少谈及未来。只是在这坝北寒冬的日常里,在围绕着小苗和这个家的点滴付出中,一种基于现实、基于共同责任、也基于那从未真正消亡的旧日情愫的新的情感连接,正在破土而出,悄然生根。它不像少年时的爱恋那般炽热奔放,却更加深沉、更加坚韧,带着经历过离殇与苦难后的懂得与珍惜。</p><p class="ql-block"> 坝北的冬天是漫长的,寒风依旧凛冽。但在那间破旧的小院里,在那条通往村口的小路上,在三个人无声却默契的互动中,一种名为“家”的温暖,正在抵抗着外界的严寒,缓慢而坚定地滋生、蔓延。根,已经扎下,只待春风吹拂,便能枝繁叶茂。(连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