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甘草国医馆的诊室里,人们总爱提起荣佑昌医生的名字,仿佛那不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份安心的保证。他从黑龙江中医院校毕业,一头扎进中医临床这一行,便是四十多个春秋。四十年里,他看过无数张面孔,听过无数声叹息,也见证了许多从绝望到希望的转变。如今他是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民间医药分会的副秘书长,也曾被百姓票选为“最信赖的名医”,还拿过“浙派膏方之星”的称号,2023年又荣获基层中医杰出贡献奖。这些荣誉背后,是他日复一日坐在诊桌前,望闻问切的坚持。</p> <p class="ql-block">诊室门口常有患者静静等候,有人低头看手机,有人轻声交谈,偶尔传来几声轻笑。那扇木门仿佛一道分界线,门外是生活的纷扰,门内是望得见光的希望。我曾见过两位女士站在门口,笑意温和,像是知道接下来的问诊不会仓促,也不会敷衍。在这里,时间好像走得慢了些,足够把病情说清,也足够让人心安。</p> <p class="ql-block">他的白大褂上印着“甘草国医馆”几个字,朴素得就像他本人。胸前挂着工作证,银色挂绳在光线下微微发亮,上面写着“荣佑昌,中医科,主任医师”。那枚金色徽章别得端正,不张扬,却透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每次他坐下,先不急着开方,而是仔细听你说完每一句不适,每一个担忧。他说,病在身上,苦在心里,话讲透了,药才好使。</p> <p class="ql-block">另一件白大褂上印的是“杭州经典中医研究院”,挂绳上还带着个笑脸图案,透着几分亲切。换季时他常换这件,笑着说:“衣服是次要的,人对了,气场就对了。”他开方讲究因人而异,尤其擅长调理肝、脾、肾相关的慢性病。无论是脾胃不和、风湿骨痛,还是男科妇科的隐疾,他总能从脉象里读出些别人看不见的线索。小孩子多动坐不住,家长愁得不行,他几副药下去,竟也能慢慢安稳下来。</p> <p class="ql-block">电脑屏幕上跳动着患者的信息,他一边看一边在处方栏里敲字,动作不快,但每一个药名都敲得认真。保温杯放在一旁,杯盖微敞,飘出一缕淡淡的药香。他说现代中医不能闭门造车,系统里记录清楚,复诊才有依据。可即便用上了电脑,他仍坚持手写脉案,说是“笔尖落纸,心才真正沉下来”。</p> <p class="ql-block">“只要还能把脉,还能开方,我就还在岗。”在浙江这片土地上,他行医半生,住得不远,心却走得很远——远到白血病患者的床前,远到癌症康复者回家的路途,远到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重新绽开的笑容里。</p><p class="ql-block">他不说自己治好了多少人,只说“尽力而已”。可那些年复一年挂他号的患者,那些从外地赶来、提着行李箱等在门口的人,早已用脚步写下答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