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之旅9】桥山拜谒:叩问华夏血脉之源

土豆哥

<p class="ql-block">美篇号:24097395</p><p class="ql-block">文图作者:土豆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我们的共同先祖,“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祭拜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历史文化的壮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月15日早上,我们乘座的大巴车进入黄陵县城,天空阴云密布,细雨纷纷,透过雨滴滑落的车窗,“黄陵县”的路牌从视野里飞过,我们正朝着一座比任何王朝都更古老的陵寝靠近,朝着五千年前那个被尊为“人文初祖”的身影靠近。</p> <p class="ql-block">图为轩辕黄帝庙。</p> <p class="ql-block">车窗外起伏的丘陵山坡已染上了苍绿红黄的颜色,黄陵县的沮河如一条碧玉带在山谷间蜿蜒,王导说:“前面就是桥山了,黄帝陵就在那山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车时,最先撞入眼帘的不是陵冢,而是一个由石块镶铺的大广场,一尊灰褐色的石面上刻着“黄帝陵”三个红色大字,字头左上头有块圆形徽章镶嵌。四周种植有柏树、杏树等葱翠树木。</p> <p class="ql-block">我们赶紧在黄帝陵石尊前留影。王导游交待游览该景区有关注意事项,强调不要拍照黄帝陵。扛着“龙游天下”旗子朝前带路,石板道两边是一个碧绿如镜的湖泊,我们顺湖中桥廊而上,这是祭祀黄帝的轩辕庙的入口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沿着青石板路拾级往上走,空气里浮动着柏木的清香,陕北的风雨又飘洒起来,此时,几缕光芒从云层投在轩辕庙上,竟让我生出一种肃穆和神圣来。</p> <p class="ql-block">轩辕庙的朱漆大门敞开着,门楣上“人文初祖”四个金字依然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跨进门槛的瞬间,脚步不由自主地放轻了——不是因为怕惊扰了谁,而是被殿宇间流淌的沉静震慑。这<span style="font-size:18px;">里有“黄帝手植柏”,可是活了五千多年的老祖宗。”</span></p> <p class="ql-block">院内的古柏一棵挨着一棵,树干粗壮得需数人合抱,树皮皲裂如老龙鳞,枝桠却依旧遒劲,托举着满树浓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惹眼的便是那棵“黄帝手植柏”,矗立在庙院中央,树干上挂着的红色木牌写着“世界柏树之冠”,抬头望去,枝叶交错如穹顶,树干如巨柱,苔藓爬附树干,显得既沧桑又挺拨雄伟。</p> <p class="ql-block">导游说,这棵柏是黄帝亲手栽种的,五千多年来,看着商汤周武的旌旗飘过,看着秦汉隋唐的驿马奔驰,看着宋元明清的炊烟升起,如今又看着我们这些后辈,带着手机、相机和敬意来拜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神情庄重地仰望这棵巨寿树,柏叶苍翠繁盛,树干粗糙的纹理,像是在与一段鲜活的历史对话——原来时间并非虚无的流逝,它可以凝结在一棵树的年轮里,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华夏文明传承。</p> <p class="ql-block">帝碑亭里有历朝代帝王的书法碑文。</p> <p class="ql-block">邓小平题写的“炎黄子孙”。</p> <p class="ql-block">江泽民题词。</p> <p class="ql-block">蒋中正等数位重要人物题词。</p> <p class="ql-block">还能看见“黄帝脚印”的拓印景现,令人惊讶。</p> <p class="ql-block">图为,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10年北巡朔方归来后,曾在此树悬挂盔甲以示祭拜黄帝,铆钉刺破树皮形成密集的钉痕,故得名“挂甲柏”或“将军树”。 ‌</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内的挂甲柏是侧柏,属于柏科侧柏属。该树位于陕西省黄陵县桥山的黄帝陵景区内,树龄约2300年,树高17米,胸围5米,树干上布满形似盔甲的斑痕。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树干斑痕纵横交错,清明时节会渗出树脂凝结成珠,形似珍珠,被称为“挂甲柏流泪”。作为黄帝陵古柏群中的代表性植株,其独特的形态与历史价值成为重要的人文景观。 ‌</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两千多公里之外的云岭高原飞越千山万壑,宁洱19人满怀崇敬的心情,我们向轩辕黄帝敬上高香、以水代酒、颂念《祭黄帝文》,深切表达了炎黄子孙对人文始祖黄帝的无限敬仰和怀念之情,以及对和谐盛世、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祈愿。</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铭记2025年10月15日12时。</span></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人纷纷向黄帝陵行三鞠躬礼。在悠扬的鼓乐声中,大家共同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血脉相连与文化传承。这一刻,无论来自何方,无论身处何职,我们的心都紧紧连接在一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祭拜在温馨而庄重的氛围中圆满落幕。这份对始祖黄帝的敬仰与怀念,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却将永远镌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轩辕黄帝庙的4幅对联醒目挂在大门前左右两边。</p> <p class="ql-block">穿过轩辕庙,便到了陵园的入口。石阶沿着桥山的山势向上延伸,两旁的古柏愈发密集,树影婆娑,几千年的柏树有8万多株,形成一片遮天蔽日的森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阶尽头,便是黄帝的陵冢。那是一座不大的土丘,高不过三丈有余,周长不足五十米,没有帝王陵寝常见的琉璃瓦和石翁仲,只有一圈低矮的石栏围着,上面爬满了青苔,土丘上长满了青草,几只昆虫在草间跳跃,自在得像是这里的主人。</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陵冢前,望着那片青草地,忽然想起史料里记载的汉武帝祭陵的故事。两千一百多年前,汉武帝率十八万大军北巡,路过桥山时,特意停驻,让大军在山下列队,自己则徒步上山祭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的桥山,想必也是这样的古柏森森,只是山下的旌旗如林,甲胄映日,与今日的宁静截然不同。可无论是帝王的盛大仪仗,还是如今普通人的虔诚叩拜,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我们在向这位先祖诉说:您当年播下的文明火种,我们还在守护;您当年凝聚的民族血脉,我们还在延续。</p> <p class="ql-block">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帝陵”编号第1号。文物份量你去品鉴。</p> <p class="ql-block">看着‘中华第一陵’?比想象中朴素多了。”王导游笑了:“黄帝本就是教民耕种、制礼作乐的先祖,他不尚奢华,陵寝自然也保持着原始风貌。你看这土丘,几千年来就这么安安静静地立着,比任何金碧辉煌的陵墓都更有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陵冢旁有一座“汉武仙台”,是汉武帝祭陵时筑的高台。沿着石阶爬上仙台,视野豁然开朗。桥山的全貌尽收眼底,漫山的古柏如一片绿色的海洋,沮河在山脚下蜿蜒流淌,远处的黄陵县城炊烟袅袅,农田里的玉米已经成熟,泛着金黄的色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思考,为什么黄帝陵能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它不是一座孤立的陵墓,而是一幅活着的画卷:山上的古柏是历史的见证,山下的炊烟是当下的生机,而我们这些前来拜谒的人,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p> <p class="ql-block">汉武仙台碑铭文。</p> <p class="ql-block">汉武仙台上有太极八卦图,有太极拳友在此习太极拍照。</p> <p class="ql-block">从仙台下来,路过一座碑亭,里面立着一块“黄帝陵”石碑,是郭沫若先生题写的。</p><p class="ql-block">碑亭外,几位老人正围着一块石碑细读,石碑上刻着1937年国共两党联合公祭黄帝的祭文。“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一位老人轻声念着,声音里满是感慨。</p><p class="ql-block">1937年,山河破碎,民族危亡,国共两党放下分歧,共祭黄帝陵,就是要从先祖那里汲取团结的力量。如今,战火早已远去,但那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依然刻在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p> <p class="ql-block">文武官员在此下马,从此拾级到黄帝陵祭祀。</p> <p class="ql-block">黄帝陵下坡处有全国政治、经济、体育等行业的重要名人种植的柏树林,郁闭成林,树逄青春正盎然。</p> <p class="ql-block">在陵园,看着这片苍绿的林海,肃静看着这座朴素的陵冢,忽然觉得眼眶有些湿润。我们常说“血脉之源”,以前总觉得这是一个抽象的词,是个遥不可及的夙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是,当我站在黄帝陵前,看着五千年前的古柏,看着两千年前的汉武仙台,看着陕西这块神圣的高天黄土,我是中华民族一分子,忽然明白了:血脉之源,不仅是基因的传承,更是文化的延续,是精神的凝聚。它藏在我们对先祖的敬畏里,藏在我们对文明的守护里,藏在我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里。</p> <p class="ql-block">着汉服的一队女子们排队前去祭拜黄帝去。</p> <p class="ql-block">坐摆渡车离黄帝陵时,阴沉的天空积攒着泪水,一阵阵秋风吹来,寒冷袭来我拢了单薄的外衣,这一刻我心头有崇敬在升腾,中华民族真是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望着渐渐远去的桥山,我又回味起在轩辕庙看到的一副对联:“中华国脉承龙脉,黄帝英魂壮民魂。”是啊,桥山之上的那座陵寝,从来不是一座冰冷的坟墓,它是华夏儿女心中的根,是我们行走在世间时,永远的精神故乡。只要这根还在,这魂还在,中华民族就永远有生生不息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2025.10.19日完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