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上海博物馆 感受艺术的魅力

雨夜风铃

<p class="ql-block">走进上海博物馆,第一眼就被它现代而庄重的建筑所吸引。阳光洒在玻璃幕墙上,映出天空的蓝,仿佛整座建筑都在与城市对话。门口行人来来往往,有人驻足拍照,有人低头看导览图,我也就这样,带着一点期待,推开了这扇通往历史与艺术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展厅明亮开阔,玻璃展柜层层叠叠,像透明的时光盒子,静静陈列着千年的故事。旋转楼梯盘旋而上,模糊的人影在光影间穿行,仿佛古今在此交汇。我放慢脚步,每一步都像是踏进一段被封存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展厅入口处,“古犀珍献”四个大字赫然入目,英文“Ming and Qing Rhinoceros Horn Carvings”并列其旁。前言讲述着犀角雕刻的兴衰与艺术价值,字里行间,是对传统工艺的敬意。我深吸一口气,仿佛正式踏入了一场跨越明清的艺术之旅。</p> <p class="ql-block">在一处柜台前,一位穿棕色外套的女子正举着手机自拍,笑容自然。她面前的工艺品静静陈列,金属器物泛着温润的光,绿意盎然的小摆件像是从某个古老庭院里走出的精灵。这一幕让我忽然觉得,艺术从不遥远——它就在这寻常的驻足与微笑之间。</p> <p class="ql-block">一根玉雕发簪静静躺在白色展台上,顶端的玉兰花微微低垂,仿佛还带着明代庭院里的晨露。标签上写着“明代玉兰花首簪”,中英文并列,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凝视良久,仿佛看见一位仕女对镜簪花,指尖轻触,便是风雅千年。</p> <p class="ql-block">深棕色的犀角雕戏杯在展架上泛着沉静的光泽,杯身雕刻着明代文人的雅集场景,人物神态生动,仿佛下一秒就要从杯中走出来。捐赠者的名字被郑重标注——富太建。我不禁想,是谁在多年之前,也曾这样凝视它,然后决定让它走进更多人的眼中?</p> <p class="ql-block">另一只犀角杯上,孩童嬉戏的场景跃然其上,笑容憨态可掬,衣褶流畅自然。深沉的色泽里藏着岁月的温度,透明支架仿佛将它轻轻托起,不让一丝尘世喧嚣沾染。古朴典雅,不只是形容词,而是一种能被感知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观音像端坐于透明柜中,衣褶如流水般垂落,神情安宁。她的目光低垂,像是在倾听千年的祈愿。我站在柜前,忽然觉得喧嚣退去,只剩下一种静谧的庄严,仿佛时间也为之屏息。</p> <p class="ql-block">“夜游赤壁”——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诗意。杯身雕刻着文人乘舟江上,山石嶙峋,树木苍劲,人物神态悠然。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江风,看见了月色,也读懂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泛舟的文人,如何用一把犀角,刻下他们的精神世界。</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一只竹雕笔筒也讲述着同样的故事。江面、小舟、山石、树木,层次分明,细节入微。竹子的天然纹理与雕刻相融,仿佛整段山河都被收进了这方寸之间。工匠的刀锋,不只是技艺,更是对诗意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又一只犀角杯,山水人物错落有致,线条流畅,意境悠远。它不只是一件器物,更像是一幅立体的山水画,让人想起“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心境。古人的审美,原来早已藏在这些杯杯盏盏之中。</p> <p class="ql-block">这只杯上的山水人物更显生动,人物姿态各异,或立或坐,或谈或望。清代的雕刻技艺,在此达到了极致。它不只是工艺品,更是一扇窗,让我窥见古代文人如何在山水间寻找自我,如何在杯盏中寄托情怀。</p> <p class="ql-block">访友、弹琴、松下对弈——杯身上的场景如诗如画。访友图杯,名字朴素,却道尽了古人最珍视的情谊与雅趣。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琴声悠悠,从杯中流淌而出。</p> <p class="ql-block">松树与岩石在杯身上盘绕生长,不规则的杯口如同自然的馈赠。犀角的天然弧度被巧妙利用,仿佛这件艺术品本就生长于此,只是被匠人轻轻唤醒。古朴典雅,不只是风格,更是一种与自然共生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一只白色瓷碗静静立于深色木座上,碗内斜放着一根细长的金属勺。它没有繁复的装饰,却因极致的简洁而动人。纯净的釉色,优雅的弧线,像是一句无声的诗,诉说着“大道至简”的美学。</p> <p class="ql-block">青釉荷叶形瓷杯,边缘如荷叶般自然卷曲,淡绿色的釉面清新雅致,像是初夏池塘里刚摘下的荷。它不只是一件器物,更是一种生活情趣的体现——古人饮酒品茶,连杯子都要美得如诗如画。</p> <p class="ql-block">青铜爵三足稳立,杯身铭文清晰,光泽沉稳。它来自遥远的商周,却依然散发着一种不容忽视的庄重。站在它面前,仿佛能听见祭祀的钟鼓,看见火焰映照下的青铜光辉。</p> <p class="ql-block">那件青铜觚修长挺拔,底部环带装饰精致,标签上写着“商晚期”。它静静地立在白色展台上,像一位沉默的贵族,无需言语,便已道尽千年的尊贵与风雅。</p> <p class="ql-block">“珠帘海上”四字悬于墙上,书法流畅有力,墨迹如珠玉洒落。旁边介绍这是王万芳家族的书画展,名字诗意,作品更是承载着家族的记忆与文脉。我站在字下,仿佛听见了海上风起,珠帘轻动。</p> <p class="ql-block">墙上两幅书法并列,“高阁常留云不去,林自写兴声”——字如其意,气韵悠长。它们不只写在纸上,更像是写在时光里。我驻足良久,忽然明白,书法之美,不在笔锋,而在那份超然物外的心境。</p> <p class="ql-block">一幅竹子图挂在墙上,竹叶随风轻摆,墨色浓淡相宜。画面简洁,却生机盎然。古人爱竹,爱它的清瘦与坚韧,而今我站在这里,也仿佛被那几竿翠竹,轻轻拂去了心头的浮躁。</p> <p class="ql-block">柳树下,两匹马儿低头吃草,画面宁静而诗意。上方三幅山水画错落有致,左侧题字如行云流水。整幅构图和谐,像一首无声的田园诗。我忽然觉得,艺术的最高境界,或许就是让人在喧嚣都市中,找到一片心灵的栖息地。</p> <p class="ql-block">展厅中央,一个巨大的红色装饰悬挂于网格天花板下,金纹流苏随风微动。四周展柜林立,游客或低声交谈,或静静凝视。这一刻,博物馆不再只是收藏历史的地方,更像是一座活着的文化殿堂,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连接着每一个走进它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