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本篇文字使用Ai辅助生成,照片均源自现场拍摄)</p>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5日上午,我和老伴乘坐公交车出行,参观游览天安门广场。路过东单路口拍摄的花坛造型。</p> <p class="ql-block">路过北京饭店。</p> <p class="ql-block">排队的人流缓缓向前挪动,两个多小时的等待并不枯燥。身边有带着孩子的家庭,也有像我们这样结伴而行的老人。大家低声交谈,偶尔抬头看看城楼的方向,仿佛在用沉默致敬这片土地的记忆。阴沉的天空反而让这份庄严更加真实——不需要阳光烘托,这里本身就有一种不容轻慢的气度。</p> <p class="ql-block">终于走进广场,眼前的景象让人屏息。花坛里红黄相间的花朵排列成波浪形,像是凝固的火焰,又像跳动的音符。喷泉在城楼前洒出细密的水花,与远处飘扬的红旗遥相呼应。左侧行人来来往往,有的驻足拍照,有的静静凝望。我和老伴在北京工作生活40多年,曾经数十次亲临气势雄伟壮观的天安门广场,每次站在广场仰望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都有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的特殊感觉。</p> <p class="ql-block">走到近前,石狮子雕像威严地立在两侧,雕刻的纹路已被岁月磨得柔和。抬头望去,城楼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标语在灰云下格外醒目。护栏外,人们或仰头观望,或低头合影,每个人的表情都带着某种仪式感。我忽然明白,天安门广场这不只是一个地标,更是一代代人共同记忆的锚点。</p> <p class="ql-block">穿蓝格子衬衫的老伯我站在红地毯上,肩上的橙色挂绳格外显眼。我久久凝视着城楼,一动不动,仿佛在和某个遥远的年月对话。那一刻,我们都成了历史的旁观者,也是亲历者。红色的城楼、金色的栏杆、飘动的旗帜——这些颜色不只是装饰,它们是时间沉淀下来的语言。</p> <p class="ql-block">花坛中央的花篮造型吸引了许多目光,红黄花朵交织成圆环,像一轮被托起的太阳。天空依旧阴沉,但花色却愈发鲜艳,像是在用生命力对抗天色的压抑。几个年轻人蹲在花前自拍,笑声清脆;一对老夫妇则站在稍远处,默默合影。不同年龄的人在这里找到了各自的表达方式,而节日的意义,或许就藏在这份共存的安静与热闹之中。</p> <p class="ql-block">那个巨大的国庆花篮成了全场的焦点,花篮中央高高耸立,四周簇拥着层层叠叠的花卉。底座上“欢度国庆”四个字被精心拼成,连字体的弧度都像是经过千百次推敲。和平鸽雕塑立在两侧,洁白的翅膀在灰暗天色中显得格外明亮。一位小女孩踮起脚尖,指着鸽子问妈妈:“它们会飞走吗?”母亲笑着摇头:“不会,它们守护着祖国的和平呢。”</p> <p class="ql-block">我们也站在花篮前拍了几张照片,老伴站在花篮前,笑得像个孩子。我们没说什么,但彼此都懂——这不只是打卡,而是一种参与。几十年来,我们曾经多次来到这个广场,看过电视里的阅兵,听过广播里的宣言,如今站在这里,脚下是同一片土地,眼前是同一面旗帜。那种归属感,比任何语言都更真实。</p> <p class="ql-block">离开主广场,我们顺路走进劳动人民文化宫参观游览。门前的红旗高高悬挂,金色牌匾在阴云下依然闪亮。“国庆”横幅红得热烈,几位游客在门前驻足,有人轻声念出横幅上的字。这里少了喧嚣,多了几分静谧,仿佛节日不只是热闹,也可以是一次沉静的回望。</p> <p class="ql-block">劳动人民文化宫正在举办桂花展。</p> <p class="ql-block">太庙的红墙金瓦在树影间若隐若现,游客们沿着石阶缓缓而上。我抬头望着那层层叠叠的屋檐,忽然想起小时候父亲讲的故事——他说这些建筑每一块砖都记得历史的脚步。如今我站在这里,虽无亲历,却也能感受到那种绵延不绝的脉动。</p> <p class="ql-block">600多年的太庙建筑,显得庄严肃穆,沉稳中显露出大气风格。</p> <p class="ql-block">从东华门出来,我们转到王府井大街,乘公交103路到北京站,然后转乘668路公交车返家。</p>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7日上午,我和老伴乘坐公交车地铁前往西郊国家植物园参观游览菊花展。临行前,老伴回头望了望天安门方向,轻声说:“今天看了这么多花,最亮的还是广场上那一片。”我点点头,没说话。心里却明白,那一片红,不只是颜色,是我们这一代人心里最深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19日,早起看天气预报,北京通州区的最低气温已经在零度左右,北部山区已经飘起雪花。今年的秋天真短,冬天马上就要来临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