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走进西湖公园时,晨光正斜斜地洒在那座红柱彩绘的牌坊上,“西湖公园”四个大字在阳光下泛着金光。这座始建于西晋的园林,历经千年风雨,早已从皇家御苑演变为市民最爱的城中桃源。一池三山的古典布局静静铺展在眼前,湖面如镜,三座岛屿被玉带桥等四座古桥轻柔连接,仿佛一幅活的水墨画。仙桥柳色、荷亭唱晚,这些西湖八景不只是名字,是四季轮转中真实可触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牌坊下绿树成荫,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低语着这座园林的前世今生。我驻足片刻,仿佛听见了晋代的钟声、五代的宫乐,还有清代文人泛舟湖上吟诗的余音。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浸润着时间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作为福州的公园,除了会社以及亭台楼阁等古建筑外,园内的寺院和博物馆令人意外。</p> 开化寺 <p class="ql-block">进了景区大门的右侧,开化寺静静伫立在绿意深处。这座始建于北宋景佑四年的古寺,是公园里最古老的建筑。它曾是明代谢廷柱私宅旁的小庵,后由知府汪文盛捐资扩建,清代又经金世荣重建,乾隆年间添了云中堂,香火与文脉代代延续。如今,寺前那株波斯皂荚树依旧枝繁叶茂,像一位沉默的守护者,见证着朝代更迭与人间烟火。</p> <p class="ql-block">开化寺的格局定型于清康熙年间,正殿、禅堂、钟鼓楼依次排开,客寮与方丈室分列左右。我站在寺前,看香炉中青烟袅袅升起,与飞檐翘角的屋顶交织在一起,恍惚间分不清是烟是云。几位游客轻声交谈,脚步放得很慢,仿佛怕惊扰了这份宁静。阳光穿过树叶,在地面上洒下斑驳光影,像时间的碎片,静静铺在石阶上。</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的黑底金匾高悬门上,“大雄宝殿”四字庄重沉稳。门柱上的对联墨迹清晰,字里行间透着禅意。我未入殿,却已感受到那份肃穆。树影婆娑,光影流动,仿佛整座寺庙都在呼吸。</p> <p class="ql-block">寺内建筑红墙白壁,木柱雕花,金色纹饰在阳光下若隐若现。一扇红门半掩,窗棂上垂着素白帘幕,门前黄桌红箱,古意盎然。我走过回廊,听见钟声从高处传来,一声声,荡开湖面的涟漪,也荡进心里。</p> <p class="ql-block">寺旁一株古榕树,枝干虬劲,气根垂落如帘,与红墙白壁相映成趣。树旁小池静卧,倒映着屋檐与绿叶,像把时光也照了进去。这景致不似刻意营造,倒像是自然与人文悄然相拥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那棵古树更显苍劲,树冠如盖,遮天蔽日。阳光穿过叶隙,在地上洒下点点光斑,像散落的星辰。古树与低矮的屋宇相依,仿佛它们早已约定,共守这一方清净。</p> <p class="ql-block">开化寺不只是寺庙,更是诗画的载体。“鱼穿地脉挹将月向水中吞”——这副题联让我驻足良久,仿佛看见月光被湖水吞咽,鱼儿在地脉中穿行。清代诗人郭雍曾赞它“金碧湖心寺,澹烟朝夕横”,如今我站在这里,看晨烟暮霭缭绕殿角,才真正懂得那份悠远意境。如今这里免费开放,香火与游人共存,禅意与生活共生。</p> <p class="ql-block">红门灰瓦,雕花窗格,寺院的鼓楼掩映在绿树之间,每一处细节都透着古朴。阳光斜照,门上映出斑驳光影,像老照片的质感。我轻轻走过,不忍触碰,怕惊了这份静谧。</p> <p class="ql-block">木门上的雕花精致细腻,花瓣藤蔓仿佛在阳光下缓缓生长。瓦片整齐排列,绿叶掩映,光影交错,每一帧都像一幅小品画,藏着匠人的心意与岁月的低语。</p> <p class="ql-block">红墙黑瓦,灯笼高挂,禅堂门旁金文对联熠熠生辉。一棵大树斜斜地探出枝干,遮住一角屋檐,阳光穿过叶隙,在地面织出光影的网。这一刻,自然与建筑、时间与空间,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尊客堂的匾额悬于门楣,黑底金字,庄重典雅。雕花窗格透出柔和光线,红灯笼静静垂挂,几片绿叶点缀前景,仿佛随时会有一阵清谈从门内传出,诗书礼乐,悄然回荡。</p> <p class="ql-block">转过一处圆门,盆景园豁然眼前。灰瓦白墙间,假山流水错落有致,如意花窗框出一幅幅小景。珍稀花木姿态各异,小桥流水间,竟有江南园林的婉约风情。这里的一石一木,皆是匠心。</p> <p class="ql-block">圆门如画框,将庭院景色收于其中。门内绿意盎然,亭台隐约,仿佛另有一重天地。我站在门外,像在看一幅立体的扇面画,移步换景,步步生幽。</p> <p class="ql-block">栗红色曲廊蜿蜒连接云中堂与小楼,形成庭院式格局。廊下光影斑驳,脚步轻响,仿佛走在时间的回廊里。每一扇窗后,都藏着一段旧事。</p> <p class="ql-block">假山石林耸立,绿植环绕,芭蕉叶宽大翠绿,添了几分热带气息。远处屋檐隐现,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阳光明媚,蓝天如洗,整个庭院静得能听见风穿过叶隙的声音。</p> 博物馆 <p class="ql-block">棕榈树挺拔,叶片随风轻摇,背景是蓝天与湖水。小路旁的木质护栏透着温润,路灯静静伫立,像守护这片宁静的卫士。这里没有喧嚣,只有自然与建筑的和谐低语。</p> <p class="ql-block">博物院塔楼高耸,球形结构在阳光下泛着微光。现代建筑群线条简洁,与西湖的古典气质形成奇妙对话。它不争不抢,却以自己的方式,讲述着福建的过去与未来。</p> <p class="ql-block">白色建筑群与蓝天下棕榈树相映,远处山峦起伏,绿地开阔。这里不仅是展览空间,更是文化与自然交融的场域。惠安粉红麻石材的外墙,在阳光下泛着温润光泽,像一块沉静的玉石。</p> <p class="ql-block">博物院入口,红墙黑檐,圆形花窗精致典雅,牌匾上“福建博物院”五字庄重醒目。这里,是通往福建数万年历史的门户。</p> <p class="ql-block">馆内展览依时间脉络展开:从远古先民到闽越王城,从青铜礼乐到衣冠南渡,从海上丝路到东西交流。武夷山城村闽越王城的复原模型令人震撼——宫殿居中,制陶冶铸遗迹环绕,48万平方米的遗址,诉说着一个消失王国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一尊卧姿石雕安详陈列,头微抬,神情宁静。岁月在它身上留下痕迹,却未磨灭那份庄严。它静静躺在展台,像在讲述一个被遗忘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双人首、卧龙身的墓龙俑静静伫立,专家说它可能源于伏羲女娲的传说。陶龙蜿蜒,纹理古朴,仿佛从汉代画像石中走出,带着神煞的威严与神秘。</p> <p class="ql-block">展柜中六尊陶俑姿态各异,有的合十,有的执物,服饰细节清晰。它们来自1965年莲花峰刘华墓,是五代闽国贵族生活的缩影,也是雕塑艺术的珍贵遗存。</p> <p class="ql-block">五尊陶俑整齐排列,神情庄重,手持礼器。深蓝背景衬出它们的古朴,灯光柔和,仿佛在为这些沉默的守护者举行一场静默的仪式。</p> <p class="ql-block">一件淡黄陶瓷瓶,塔状瓶口镂空精致,花瓣装饰环绕瓶身,造型独特,光泽温润。它不只是一件器物,更像一首凝固的诗。</p> <p class="ql-block">这件西周时期的文物,以其国家一级的地位彰显其尊贵。作为全国出土的西周早期同类器物中的佼佼者,它不仅体型庞大、重量沉甸,更在铸造工艺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双范合铸的技术,使得它浑厚稳重,古朴典雅,成为福建地区出土的最大青铜器,见证了那个时代的辉煌与荣耀。</p> <p class="ql-block">福州益凤山汉墓出土的陶罐,该墓为带斜坡式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规模较大,推测为闽越国贵族墓葬。其形制与武夷山牛山一号墓、广州农林东路南越国墓相似,进一步佐证了陶罐的年代与文化属性。 </p> <p class="ql-block">俑身呈独角羊嘴造型,穿广袖领外衣,腰系长带垂于身前,两手叠放胸前作执物状,着"云纹"形鞋,泥质灰陶质地。 五代闽国刘华墓出土的独角羊嘴神兽立俑是一件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双角神兽俑于1965年出土于福州北郊莲花峰闽国刘华墓,因其独特造型被网友戏称为“憨豆先生穿越到古代”。双角神兽俑的展出不仅体现了福建地区五代时期的工艺水平,还反映了闽越文化与中原文明的交融。其憨态可掬的造型拉近了古代文物与现代观众的距离,</p> <p class="ql-block">四方行七步"是佛教经典记载的释迦牟尼诞生时的重要典故。据佛典所述,公元前623年佛陀诞生于古印度蓝毗尼,初生即向东南西北四方各行走七步,步步生莲,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唱诵"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偈语,同时出现天雨香花、九龙吐水的祥瑞景象。</p> <p class="ql-block">在福州地区文化遗址普查中,发现了大量磨制石器,其中包括石镞(箭矢前端)。这些石镞与石刀、石斧、陶器等共同出土,经鉴定为新石器晚期至青铜器时代的遗物,反映了早期狩猎和战争工具的使用。</p> <p class="ql-block">西周春秋时期,闽北闽人即与越国发生联系。浦城县管九村考古发现一批土墩墓,出土越式青铜尊、杯、盘、戈、剑、矛以及原始瓷器、玉器等遗物,表明越国的文化和政治影响已经进入福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