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杭州西湖风景区的东南角、玉皇山北侧山脚下的长桥溪公园北端,也就是现在地图上玉皇山路与南山路的交叉口附近,有一个不起眼的地方,此地曾经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工厂,它就是后来被人久久念叨的“交机厂”。下两图黄圈内的区域,就是当年这个机械厂在现在地图上的大致地理位置——这是西湖核心景区的名胜福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个玉皇山脚下的工厂,最初是于抗战时期的1938年,由日军修建的一个机械厂开始,厂房设施在当时都算是比较先进的。下图就是当年这个机械厂入口现在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根据老一辈的口述回忆,抗战胜利后到解放前这段时间,这里应该是国民党政府浙江省公路局属下的一个交通机械修理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解放初期,人民政府接管该厂,当时这个在玉皇山脚下的修理厂,被称为浙江省汽车运输公司修理三厂(人们习惯称其为“玉皇山厂”或“玉皇三厂”)。它与同时期隶属于省公路局的修理一厂(在武林门),修理二厂(在南山路),属于同一层面的当时省内最主要的汽车修理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而其中的修理一厂,后来演变成了杭州汽车制造厂;其中的修理二厂,后来划归杭州公交公司,成为杭州公交公司车辆修理的主力和开山祖师;其中的修理三厂(玉皇山厂),就是后来演变成杭州轻型汽车厂的前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是百度网上还能搜索到的,有关玉皇山脚下修理三厂的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十年代中、后期,此处的地名应该叫清玉路1号~2号,在此期间,从这个玉皇山老厂陆续分出去了许多业务骨干:如1958年4月,有部分员工支援新成立的杭州拖拉机厂(后来的杭州汽车发动机厂);1958年10月,有部分员工支援刚搬迁到勾庄地块的修理一厂(后来成为杭州汽车制造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虽然如此,留在这个玉皇山厂老地址的企业,技术力量依然充沛如故,此时厂名好像还是省运输公司杭州汽车修理厂,但人们依然习惯称其为玉皇山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是一位当时在这个厂里的老人留下的工会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图是该工会证后交工会费的痕迹,这一页是1957年1月~6月的记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概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这个地处玉皇山景区的工厂,因为噪音等问题,引发周边单位和居民强烈不满,投诉不断。为此,杭州市有关部门决定工厂整体迁建,并择址当时的上塘乡利明大队一带,就是现在中北桥东北角河东社区的中山北园小区所在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是这个地块现在的地理位置,如今这里已经是妥妥的杭州主城区的核心——西湖文化广场东侧的风水宝地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而在六十多年前,这里是一片坟地与农田。当时就在这坟地与农田上,划定南北纵深三百米、东西宽两百米的区域作为新厂区(占地约6万平方米),利用从玉皇山旧厂拆除的建筑材料,异地重建新厂,并更名为“地方国营杭州交通机械修配厂”,至此,这个“交机厂”的简称正式开始广泛流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后,交机厂在这个厂区经过20余年的不断发展壮大与求变创新,到80年代末,工厂已经逐步提升为生产轻型汽车的整车生产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八十年代,在行业变革的风潮中,工厂迅速发展,利润显著提升,企业已更名为轻型车厂。遂启动扩张计划,再次迁厂重建新厂区,在离中北桥厂区以北六公里处,选择了拱墅区善贤村所在地的一大块农田迁址。这个善贤村的地名取得非常好,估计许多年前,这里曾经出过一个善贤圣人吧😄。到1990年左右时,新厂区基本成形,地址是沈半路171号,此时厂名也已经是“杭州轻型汽车总厂”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浙江省汽车工业的发展,大约在1992年,杭州轻型汽车总厂与在杭州勾庄的杭州汽车厂殊途同归,一起纳入东风杭州汽车有限公司。而位于中北桥厂区的轻型车总厂,在1992年底开始搬迁到善贤村的沈半路171号新厂区,此时新厂区占地面积约为11万平方米,并以此作为东风杭州汽车有限公司旗下轻型车和一部分客车底盘的生产基地。下图应该是1992年搬迁前,员工们在中北桥老厂区拍照留念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3年初,轻型车厂完全搬迁到了善贤村附近的沈半路171号。下图是轻型车厂搬到沈半路时,基本成型的新厂区概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之后于1996年,在此厂区、及主要的员工队伍为基础,成立了中外合资的“东风日产柴汽车有限公司”。下图是合资公司期间的工厂大门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直到现在,这里是杭州市的一个T-Car汽车文化主题公园,占地约8万平方米左右。考虑到这里已经是杭州的主城区中心,不再适合大规模汽车生产的环境,于是因地制宜,立足杭州城芯,以“汽车文化”为核心IP,将此厂区打造成了与汽车产业有关的,集办公、商业、展示、体验于一体的创新型产业综合园区。看来这个厂区不愧是一个善贤圣地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是《交机厂80多年变迁简略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此记来,从上世纪30年代末算起,这个曾经在玉皇山脚下的“交机厂”,竟然已经跨越了八十多个年头。在此期间,工厂经营几经起起落落、兴兴衰衰;体制几多分分合合、上上下下;厂区几次搬搬迁迁、拆拆盖盖;人员几波进进出出、增增减减。但企业始终一脉相承,可谓历经沧桑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然而在现代中国近百年波澜壮阔的工业化进程中,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弱小的“交机厂”,虽然三迁其地——从名胜福地到风水宝地再到善贤圣地,而且还九次更名换牌,却始终能与时俱进而屹立不倒。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神一样的存在与表现,也是一段传奇似的历史与变迁,更是一篇回味无穷的佳话与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备注:</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谢谢原交机厂的老职工沈云华、娄卫、吴强等各位前辈老师傅的口述、资料、照片等信息。</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尤其是下面这个《交机厂的由来》的文章,是娄卫老先生回忆的全文:</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交机厂的由来 》</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交机厂的由来,此文应钱君问讯,简略写就,内中细节与曲折,其诧异程度,非当事人想来,会匪夷所思。但是毕竟已经过去了,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一九五六年,根据省、市协调安排,由省运输公司玉皇山修理三厂与市交公司半道红汽修车间的部分资产和人员合并,并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吸纳部分小型私营企业资产及人员,共同组建新厂,定名为“地方国营杭州汽车修配厂”。厂址位于玉皇山脚下的长桥溪两岸,北侧为车间,南侧为办公与生活区,长桥溪穿厂而过。该地块原为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所建的机械所,解放后划归浙江省运输公司修理三厂使用。省运输公司汽修厂,下属有三个厂,一厂在武林门,二厂在南山路,三厂在玉皇山。其地位都有舍我其谁的感觉,是当时浙江汽车工业的老大。</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一九五九年,原属浙江省商业厅的“运通汽车修配厂”为理顺管理关系,并入地方国营杭州汽车修配厂。</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进入六十年代,工厂发展迅速,机器昼夜运转产生的噪声引发周边单位强烈不满,投诉不断。为此,杭州市择址上塘利明一带,在一片坟地与部分农田上划定南北纵深三百米、东西宽两百米的厂区,利用从玉皇山旧厂拆除的建筑材料,异地重建新厂,并更名为“地方国营杭州交通机械修配厂”。同时,因三轮车服务处与保丰布厂撤销,部分人员并入我厂。在这期间,市交公司,市运公司相继也与我厂互动,委讬运行车辆的大修,人员也有少量的调入调出。还有,航海俱乐部人员整个併入我厂,使交机厂人员的知识面空前壮大。工厂稳步发展近二十年。</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七十年代后期,物资匮乏,汽车成为紧俏商品。工厂开始尝试拼装汽车,通过路试等系列检测,成功取得相关许可证,由此更名为“地方国营杭州市汽车修造工业公司”,主管单位仍为杭州市交通局。在此期间,百业待兴,调动增多,人员流动呈双向突破。</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八十年代,在行业变革的风潮中,企业经历一系列并购与挂靠,更名为“南京汽车工业联营公司杭州轻型汽车总厂”。在此期间,工厂迅速发展,利润显著提升,遂启动扩张计划,择址皋亭坝投资建设新厂。</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九十年代,行业大浪淘沙。原计划与南汽深度合作的方案未获批准,根据杭州市政府决定,我厂与浙江客车厂合并。此后形势急转直下,在行业整顿背景下,以皋亭坝厂区资产与人员为主体,连同位于炮台新桥的浙江客车厂,整体并入“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杭州汽车制造厂”。在此过程中,人员双向调动,部分留用,部分分流,也有员工进入中日合资企业工作。</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尽管历经多次名称变更与体制调整,“交机厂”这一称呼却沿用至今。或因怀旧情结,亦或因它承载了企业发展的关键转折与共同记忆——作为杭州市重点企业,“地方国营杭州交通机械修配厂”曾深受社会各界乃至部队单位的认可,凡遇技术难题,必来求助交机厂。正是这样的信誉与认同,使“交机厂”三字超越名称更迭,与玉皇山三厂一样,成为一段不可替代的行业记忆。</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i> 因此,我们这次聚会的人员中,既有原浙客厂的,也有原勾庄汽车厂的,也有从各行各业中双向调动的,共同构成了一个高度包容的群体。</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