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达周末慢生活

佐罗

一年前,我们8个人逛墨尔本、游悉尼、走大洋路的美妙时光还历历在目。这次我们一个不少,分别从上海和澳洲出发,由四条路线于9月27日汇聚在塞维利亚Only You酒店。 <p class="ql-block"><b>只要有你👍旅程一定精彩✌</b></p><h5>下午1点,我们租了两辆车开往目的地龙达附近郊区的一个庄园。</h5> 约3000多年前,古罗马帝国时代,第一批居民因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河流丰沛、物产丰美而在此定居。 <h5>摩尔时期 阿拉伯摩尔人统治时期,龙达迎来辉煌,成为重要的军事、政治和文化中心。城区在悬崖上扩展,防御工事得到加强。<b>红砖白墙的风格就是根源于摩尔人。</b></h5> <p class="ql-block">1485年,龙达被基督教国王军队攻陷并收复。随后在峡谷西北修建新城,形成新旧城区的格局。</p><p class="ql-block">穆德哈尔风格:这是在基督教王国统治下,由摩尔工匠或受摩尔文化影响的基督徒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完美地保留了红砖和白墙的运用,但同时将哥特式或文艺复兴式的建筑元素融入其中。</p> <p class="ql-block">近代至今 作为现代斗牛的发源地🐂龙达于1785年建成了西班牙最古老的斗牛场🐂因海明威的文学作品的推广,龙达以"悬崖上的白色小镇"和"最适合私奔的地方"闻名于世。</p> 路上经过白色小镇扎哈拉德拉谢拉(Zahara de la Sierra)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在这里我们补了一顿午餐</span></p> <p class="ql-block">在白墙中闲逛</p> 武康路上的朱丽叶阳台在这里也有 山顶有城堡和教堂的遗迹。 俯瞰格拉萨莱马(Grazalema) :自然环境优美。 <h5>大概下午3-4点,我们到达了目的地。</h5><h5>房东用西班牙语给我们介绍了这座百岁庄园的成长过程及每个房间的用处和摆设。边说边用手机翻译成英语。</h5> <h5>象打太极拳一样地比划着,带着会心的笑,懂了😄</h5> <h5><p class="ql-block">我们将在这个庄园生活两天,任务是:</p><ol><li>每人导演一张必须8个人同框的照片;</li><li>游览这座“云端上的城市”;</li><li>“干瞪眼”大赛。</li></ol></h5><h5><br></h5> <p class="ql-block"><b>下面是八位导演其中7位的海报</b>,他们是男的风流倜傥😎女的沉鱼落雁(最漂亮的就是我老婆了)😍我因为实在太丑🤪也就不献丑了</p> <p class="ql-block">本次行程的策划者,本美篇背景音乐的制作人和歌唱者。他曾经举办“一个人的音乐会”而轰动一时。</p> <h5>抽签分房后休息了没多久,老鬼让大家到游泳池边摆了各种Pose,作品《游泳池》就这么产生了😄<i>画外音“至少得穿着泳装吧,太不讲究了”</i></h5> <h5>老鬼任务完成了,轻松了,“干瞪眼”开始</h5> 一个个都像老司机 刚才还是笑嘻嘻的,什么情况 这两个笑得这么欢 查账了,黑会计记假账 “还是友谊第一,明天继续干” 这里的夜。。。 Grace伴舞 <h5>Marie即兴发挥的作品《夜游》</h5> <h5>美女和冰激凌一样甜</h5> 吃了早饭准备去欣赏天空之城,迎面两个美女挡住了去路。 总算打发走了,她还一步三回头地看我 游客还真的不少 <p class="ql-block">龙达新桥(Puente Nuevo)的建造过程可谓“一次失败+一次史诗级重建”,前后跨越58年、两代人,最终成就了这座98米高、三拱石砌的“云端之桥”。具体可分为五个阶段:</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1. 第一次尝试(1735–1741)——落成即倒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设计师是本地建筑师José García。他采用单孔拱桥方案,桥面距谷底约60 m,全部用附近采石场石灰岩干砌。</span><i style="font-size:15px;">事故后设计师跳崖自杀</i></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2. 二次设计(1742–1751)——“十年技术储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安达卢西亚皇家工程师Pachote与军事工程师Manuel Martín Rodríguez重新勘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方案改为三跨阶梯拱:中央主拱60 m跨+两侧28 m/30 m矮拱,以分散推力;同时计划增建一座桥塔兼监狱,作为压重。</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3. 主体重建(1751–1780)——“崖壁上的脚手架”</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751年4月29日,第二次工程正式开工,现场总指挥换成市政建筑师José de la Vega y Armenteros。</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主拱合龙于1763年,耗时12年;随后拆除脚手架,发现拱顶下沉仅7 cm,被皇家工程署评为“优秀”。</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4. 桥塔与装饰(1780–1793)——“给桥戴上一顶石帽”</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段拱背上增建一座约60 m²的方形石室,最初设想作仓库,后改为市政监狱(传说内战时曾关押并处决囚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连接新旧城区的</span><b style="font-size:15px;">新桥</b><span style="font-size:15px;">(努埃博桥) 是龙达的象征。</span>230多年来,它经历过1808年法军炮击、1900年马拉加地震(M7.0)和多次山洪,但主体结构完好,仅做过栏杆加固与桥面重铺,至今仍是龙达新旧城区唯一公路通道和西班牙最上镜的古桥之一。</p> <p class="ql-block">石室顶部再抬升2.4 m作观景台,并加石栏杆、盾形市徽,形成今天看到的“桥中央小城堡”外观。</p> <p class="ql-block">桥面铺设黑灰色板岩,两侧栏杆高1.1 m,用仿古罗马“S”形漩卷装饰,体现18世纪新古典审美。</p> <p class="ql-block">摩尔塔楼残墙遗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龙达老桥</b><span style="font-size:15px;">(Puente Viejo,又称“阿拉伯桥”)并不是一座“被拆除的桥”,而是今天仍在使用、只是降格为步行道的悬崖小拱桥。它位于埃尔塔霍峡谷下游最窄处,比18世纪的新桥低约60 m,是连接旧城区与河谷步道、摩尔王之家等景点的入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老桥约建于1616年(一说14世纪翻新自更早期的摩尔栈道),早于新桥170余年。最初功能:供行人、骡马从谷底梯田、磨坊通往老城,也是当时从马拉加方向进城的唯一“官道”。</span></p> <p class="ql-block"><b>菲利普五世之门 (Arco de Felipe V)</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座拱门以18世纪的西班牙国王费利佩五世(Felipe V)的名字命名。他是西班牙波旁王朝的开国国王。原建筑已经损毁,现在看到的是后来重修的面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喝杯啤酒休息一下,这里是拍红砖白墙最灵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在回家的路上,我们买了晚餐的食材。</p> <p class="ql-block">超市结账排队的人太多了,我们在门口等了好久😌</p> <p class="ql-block">回到庄园,三石先生完成了他的《蜡像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2年1月20日德国柏林近郊万湖(Wannsee)旁的一栋别墅莱因哈德·海德里希 (Reinhard Heydrich),纳粹德国保安总局局长,由希特勒授权、戈林书面委托召集纳粹高官讨论并协调执行所谓的“犹太人问题最终解决方案” 。他们讨论的不是“要不要杀人”,而是“如何更高效、更合法地杀人”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在二战胜利80周年之际,镜子前的那位游客,看着我们这些参加万湖会议的蜡像有何想法?</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看着窗外满园的橄榄树,我祈祷人类永远不再有杀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看着大家准备着晚餐,我构思完了我的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晚餐》:画面的近景是洗菜,中景是端盆子的(本片的最佳女演员)和烧菜的,远景是3个客人、倒红酒的服务员、撒盐哥。😹</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菜还是蛮丰盛的😄</p> <p class="ql-block">侍酒师也是很专业的👍</p> 第二天,Grace创作了草坪上的《闲聊》 老婆请大家走出房间,享受一下摩尔人的《庭院》。 <p class="ql-block">榕榕树让大家依托庄园墙上的装饰摆了个《造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清晨,我们走在从百岁老建筑伸向橄榄园的小径,正迈向那片沐浴在阳光下的橄榄树幼苗。总导演精准地按下快门,留住了这一瞬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百年的屋宇,是我们刚刚</span><b style="font-size:15px;">告别</b><span style="font-size:15px;">的、沉甸甸的</span><b style="font-size:15px;">过往</b><span style="font-size:15px;">;而那片青翠的新绿,正是我们此刻正在</span><b style="font-size:15px;">步入</b><span style="font-size:15px;">的、充满未知与生机的</span><b style="font-size:15px;">未来</b><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撒盐哥”在晚餐时分,以夸张而神圣的姿态为菜肴调味时,满堂的笑声让我确信,</span><b style="font-size:15px;">生活的滋味正由自己主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