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名:冥想石沉</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79125809</p> <p class="ql-block"> 中秋过后,随手捣鼓电视时,一部去年的老剧《小巷人家》猝不及防地撞入眼帘。此前早有朋友极力推介,说这部剧藏着最地道的时代烟火。半信半疑地看了两集,竟然还被勾了魂,此后几日全然抛却了作息,废寝忘食地将四十集剧集一气呵成看完。剧集落幕的这些天,心头总空落落的,那些巷弄里的悲喜像一簇线团,始终缠绕着我,沉浸其中难以自拔,旧日时光的碎片也随之翻涌,竟生出“食肉三月不知其味”的怅然,满脑子都是剧里的人和事。</p> <p class="ql-block"> 《小巷人家》的故事,铺展在七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的时光长卷中。二十余年的岁月流转,恰是中国改革开放浪潮最澎湃的年代。剧集以苏州绵纺二厂的兴衰沉浮为主线,将传统与革新的观念碰撞、亲情与人性的矛盾纠葛、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悲欢,用白描般的写实手法娓娓道述。那些说不尽的市井烟火、家长里短,在剧情的推演中变得情节吸引,活色生香;而邻里间的交往情谊、学子们的寒窗苦读、创业者的辛勤打拼,也巧妙地穿插其间,让整部剧既有生活的质感,又有情感的温度,引人入胜,欲罢不能。</p> <p class="ql-block"> 巷弄深处的院落里,庄、林、吴三个家庭,是那个时代无数普通家庭的缩影。大人们在工厂与家庭之间奔波劳碌,为生计打拼,为前程谋划;孩子们在考场与赛道上奋力奔跑,为梦想追逐,为成长烦恼。琐碎的人情世故里藏着最真实的温暖,骨感的世间无奈中透着最坚韧的力量,而时代的巨变也如草蛇灰线般,贯穿在每个家庭的命运轨迹中,精准地击中了我们这些亲历者的记忆痛点。</p> <p class="ql-block"> 剧集像一台时光机,将我们瞬间拉回那个既熟悉又遥远的年代。争夺单位宿舍时的焦灼,全家齐上阵辅导高考的紧张,为孩子竞争学位的奔波,知青返城后的迷茫与憧憬,下岗潮来袭时的恐慌与挣扎,物价波动时的精打细算,偷偷承揽私活的小心翼翼,还有那些关于婚恋嫁娶、择业考研的酸甜故事,每一个情节都似曾相识。我们仿佛在剧中看到了自己的父母,看到了年少的自己,看到了邻里街坊的身影。有人为剧中人的命运扼腕叹息,有人因共情而泪眼婆娑,常常需要暂停剧集,和身边人一同追忆那些尘封的往事。而细想之下,剧中的那些矛盾与困境,又何尝不是当下生活的另一种投射?当年的孩子如今已成父母,三十年光阴流转,世事变迁,再看这部剧,难免又添一番唏嘘。</p> <p class="ql-block"> 整部剧的叙事宽仁中道,没有绝对的反派,每个人都是时代洪流中的普通人,是故旧亲人,是兄弟姐妹。演员们的表演淋漓尽致,将父辈翁媪的沧桑与坚韧、我们逝去的青春岁月,都鲜活地呈现在屏幕上。闫妮饰演的黄玲与蒋欣饰演的宋莹,是家庭的守护者,她们率性泼辣却又不失母性的温柔,克勤克俭的模样,正是那个年代无数母亲的真实写照;李光洁塑造的林武峰,勤勉担当且能顺势而变,将丈夫的仁勇与责任诠释得恰到好处;郭晓东饰演的庄超英,孝敬长辈、心怀家国,虽刻板正直却透着一股执拗的可爱,既是家庭的中坚力量,更是那个时代主流价值观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 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还有太多未被讲述的故事。就像将摄像机架在海边,既能捕捉日月交替的壮美,也能定格风云变幻的不测,还能记录鱼鸟嬉戏、波涛汹涌的生动。而《小巷人家》的编剧与主创,精准地捕捉到了时代最动人的片段,用细腻的笔触和真诚的表达,成就了这部剧的非凡成功,让每一位观者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共情到无法自拔。</p> <p class="ql-block"> 沉湎在这样的回味中,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享受。那些过往的经历,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清晰,如同旅游归来后珍藏的美好记忆,偶尔翻阅,便能让人会心一笑。快乐的往事需要时间的陈酿,多年后再回望,那些粗糙的细节已被打磨光滑,留下的都是最纯粹的感动与温暖。如今再回味《小巷人家》,依旧觉得意犹未尽。这样的好剧,实在值得续拍,那些人物的后续故事,那个时代的延续与发展,还有太多值得挖掘的内容,别说几十个续集,就算再多,相信也会有无数观众愿意为之驻足,因为那里面,藏着我们共同的青春与记忆,藏着最动人的人间烟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