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为深入推进“大单元设计与教学质量提升月”活动,充分发挥名师培养对象的示范引领作用,阳泉市第十五中学校于2025年10月9日至22日组织开展名师培养对象“同课异构”示范活动。本次活动以“聚焦大单元设计,深化‘教-学-评’一致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主题,覆盖初高中多学科。旨在通过“同课异构”的形式探索大单元教学实践路径,推动教师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养”转型。活动要求授课教师围绕大单元整体设计思路,明确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的关系,清晰阐述“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评”的教学逻辑。</p> <p class="ql-block">根据安排,高中生物组示范课于10月17日下午在高一举行,又董雁军,王智芳,赵艳春三位名师分别执教。全校同学科同学段教师及分组领导参与听课研讨,行成“备课--授课--反思”的完整教研闭环。</p> <p class="ql-block">三位老师围绕《细胞器的分工合作》第一课时,基于同一教学内容设计差异化教学方案,呈现了风格迥异却殊途同归的教学实践。</p><p class="ql-block">董雁军老师:系统梳理型课堂--构建知识网络,夯实学科基础</p><p class="ql-block">董老师以“细胞工厂”为类比,采用“讲授法+结构化板书”的教学范式,通过表格对比呈现线粒体等8种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功能-分布”。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如“为什么线粒体有双层膜?”“核糖体的分布与蛋白质合成有何关联?”,帮助学生快速构建知识框架,课堂效率高,知识点覆盖全面。</p> <p class="ql-block">王智芳老师:体验建构型课堂--动手实践促理解,动态演示破难点</p><p class="ql-block">王老师以“细胞器探秘工程师”为任务驱动,课前布置学生用超轻黏土制作细胞器模型,课堂上通过模型展示+视频分析深化理解。将抽象知识具象化,例如用红色黏土模拟线粒体的嵴(增大膜面积)。</p> <p class="ql-block">学生分组展示自制线粒体-动力车间,高尔基体-分拣中心等模型,学生通过“做中学”,对“结构决定功能”的生命观念理解更深刻。</p> <p class="ql-block">赵艳春老师:探究渗透型课堂--科学史引路,培养高阶思维</p><p class="ql-block">赵老师以“科学家如何发现细胞器?”为切入点,通过科学史情境+探究任务渗透研究方法。课堂开篇播放差速离心法分离细胞器的实验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离心速度差异分离不同大小的细胞器?”随后开展“我是细胞侦探”活动:提供某细胞电镜图,要求学生结合功能推测细胞器名称。</p> <p class="ql-block">活动反思与总结:多元融合,共促教学提质</p><p class="ql-block">听课老师一致认为,三节课虽风格不同,但均紧扣“大单元设计”要求,提现了“教-学-评”一致性(如董老师的表格总结,王老师的模型互评,赵老师的情境任务评价)。本次“同课异构”活动不仅为名师培养对象提供了展示平台,更形成了可复制的教学经验。领导在总结中强调:“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推动各学科从‘单一授课’向‘单元整体设计’转型”。</p><p class="ql-block">通过聚焦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与深度研讨,我们正逐步探索出“以课促研,以研促教”的良性循环,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年”行动注入新动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