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姓名:徐剑强</p><p class="ql-block">昵称:徐老师</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159934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25章 只有生活好,才能生产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51年9月的柏林,晨雾在施普雷河上缓缓消散时,总能划出一道无形的界限。河东岸的东柏林,有轨电车驶过新落成的斯大林大道,车身刷着“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奋斗”的红色标语;西岸的西柏林,咖啡馆的玻璃窗后,人们正翻阅着刊登美英法三国外长会议公报的报纸,咖啡香混着面包房刚出炉的碱水包气息,漫过街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西德首都波恩,总理府的会议室里,康拉德·阿登纳正专注地审阅着华盛顿会议的最终文件。这位年近七旬的总理头发已显花白,却依旧脊背挺直,鼻梁上的金丝眼镜反射着台灯的光晕。他用钢笔在文件上圈出关键条款——“将盟国与联邦德国的关系从占领转变为防御与自由联合”,指尖划过纸面时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自1949年西德成立以来,他始终致力于摆脱占领状态,融入西方阵营,此刻这份文件正是他多年努力的回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总理先生,法国方面传来消息,舒曼先生对我们加入欧洲煤钢联营的态度非常积极。”外交部长汉斯·格洛布克推门而入,声音里难掩兴奋。阿登纳放下钢笔,目光投向窗外的莱茵河,河面上货轮往来不息,运送着鲁尔区的煤炭与钢铁。四个月前,六国在巴黎签署《欧洲煤钢联营条约》,西德作为核心成员,即将与宿敌法国共享煤钢资源,这不仅意味着经济上的互助,更象征着政治上的和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告诉舒曼先生,联邦德国将全力配合联营机构的组建。”阿登纳的声音沉稳有力,“只有让钢铁和煤炭自由流通,战争的阴影才会真正散去。”他深知,西德的“莱茵奇迹”离不开外部市场,1950年起工业产值已超战前水平,而煤钢联营将为这份增长注入更持久的动力。此时的西德街头,取消配给制的商店里商品日渐丰富,成衣店的橱窗里挂着新款西装,家电行摆出了黑白电视机,市民们排队购买的身影,印证着“只有生活好才能生产好”的执政理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同一时刻,东柏林的统一社会党中央大楼内,瓦尔特·乌布利希正主持政治局会议。这位身材瘦削的领导人眼神锐利,语速极快地宣读着苏联方面的指示。“美英法的华盛顿声明,本质上是在为重新武装西德铺路,我们必须予以坚决反击。”他重重拍了一下桌子,桌面上的茶杯微微晃动,“中央委员会决定,启动新一轮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号召工人阶级超额完成生产定额,用工业化成果回击西方的挑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东德的工业恢复同样迅猛,1950年便已恢复到战前水平,被赫鲁晓夫称为“社会主义的橱窗”。但此刻的工厂里,工人们面临着越来越高的劳动指标。45岁的机床工人埃里希·穆勒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机床操作台上的生产计划表上,红色钢笔标注的定额比上月提高了20%。他的工装裤膝盖处打着补丁,口袋里揣着全家的配给券——面包、黄油、肥皂,每一样都需要定量供应。“完成定额才能拿到全额口粮,可这指标越来越难达到了。”午休时,他和工友们坐在工厂食堂里,喝着淡得像水的甜菜汤,低声议论着。食堂的墙壁上,“只有生产好才能生活好”的标语格外醒目,却与工人们碗里的食物形成了刺眼的对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9月15日,东德政府正式公布“社会主义建设三年计划补充条例”,宣布将重点扩大重工业和军工企业投资,同时开展“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这一天,埃里希的妻子玛莎在东柏林的国营商店排队买面包时,发现货架上的黑面包又少了些。“听说工厂要建更多炼钢炉,粮食都要优先供应给重工业工人。”排在前面的妇女低声说,手里紧紧攥着全家仅有的300克面包配给券。玛莎看着怀里瘦骨嶙峋的小儿子,心里泛起酸楚,她还记得战前家里面包管够的日子,而现在就连孩子们想要的糖果,都得凭特殊券才能买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9月24日,美英法三国正式发表华盛顿宣言,明确表示将推动西德加入西方防御体系,赋予其更多主权。消息传到东德,统一社会党立刻组织了大规模游行示威。东柏林的广场上,数万民众举着标语牌,高喊“反对西德重新武装”“要求德国统一”的口号。埃里希也被要求参加游行,他举着标语跟在队伍里,看着身边挥舞旗帜的人群,眼神里满是迷茫。游行结束后,他路过一家国营百货商店,橱窗里陈列着崭新的拖拉机模型和精密机床照片,那是东德引以为傲的工业成就,可普通民众的餐桌上,却依旧缺少油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而在西德的鲁尔区,9月的工厂里一片繁忙景象。32岁的工程师维尔纳·施耐德正调试着新引进的自动化炼钢设备,这套设备通过欧洲煤钢联营的技术共享渠道获得,能将炼钢效率提高30%。“下个月,我们的钢材就能出口到法国了。”他对身边的学徒说,脸上带着自豪。下班后,他走进家附近的超市,推着购物车挑选牛奶、火腿和新鲜蔬菜,无需任何配给券。超市里人头攒动,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从荷兰的奶酪到意大利的面条,应有尽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9月的最后一天,波恩总理府举行了一场小型庆祝会。阿登纳举起香槟杯,向在场的外交官和企业家们致辞:“联邦德国正在走向自由与繁荣,我们与欧洲伙伴的合作,将为这片大陆带来和平。”窗外,夜色中的波恩灯火璀璨,街道上汽车数量日渐增多,收音机里播放着轻音乐,市民们的生活正逐步恢复战前的富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东柏林的夜晚则显得安静许多。埃里希下班后,沿着有轨电车轨道步行回家,路灯的光晕在地面上拉出长长的影子。路过一家面包房时,他看到橱窗里残留的几个黑面包,犹豫了一下,还是转身离开——家里的配给券要等到下个月才能刷新。回到家中,玛莎已经做好了土豆汤,餐桌上摆着四个小小的黑面包,孩子们眼巴巴地看着父亲,希望能多分到一点。埃里希切开面包,把自己的那一份分给了两个孩子,喝着清淡的土豆汤,听着窗外远处工厂传来的汽笛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一夜,东德的广播里播放着政府的最新声明,号召民众“团结起来,抵御西方帝国主义的阴谋,为德国统一而奋斗”;西德的电视节目里,主持人正在介绍即将成立的欧洲煤钢联营最高权力机构,让·莫内将担任首任主席的消息,让观众们对未来充满期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51年9月的风,吹过分裂的德国土地。西德在盟约与市场中加速前行,用福利与自由凝聚人心;东德在计划与竞赛中奋力追赶,用工业成就彰显制度优势。两条道路从此泾渭分明,就像柏林墙上未来将要出现的物理界限,此刻已在炊烟与盟约的分野中,悄然成型。而普通民众的生活,那些面包的分量、商店的货架、劳动的强度,正无声地记录着这场历史的分野,等待着时间的检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