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开谈地名㊼|双峰县地名由来

地名传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编者按】</b></p><p class="ql-block">中国地名,是分布在历史长河里的时空符号,集聚蕴藏了各个时期的历史、地理、人文信息,构成一种用于识别、命名和交往的独特文化。</p><p class="ql-block">来自湖南工业大学的彭雪开教授,有“当代徐霞客”之誉,是原民政部地名研究所科研基地首席专家。湖南日报社株洲分社联合湖南工业大学宣传统战部,开设“彭雪开谈地名”专栏,畅谈“中国政区地名由来”系列话题,敬请关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双峰境域,从境内出土文物判识,商代中期,商人势力已影响扬越人文化。商末属长沙扬越方国之地。西周属荆州长沙方国之域。春秋初受楚文化影响,中期属荆楚政治势力范围。战国初期晚段楚吴起变法(前386年—前381年)时,属楚洞庭郡或苍梧郡,后属楚黔中郡。根据秦汉文献记载及湘乡出土文物及考古专家判识,战国晚期末段已置湘乡县。秦灭楚苍梧郡湘乡县,置湘南县(治今湘潭市石潭镇古城村)、连道县(治今涟源市城区杨家滩)。这在《汉书·地理志》有相关记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共和国《双峰县志》载:秦属长沙郡湘南县,辖有今双峰、涟源部分地域。西汉时部分属连道,部分属湘南县,东汉时分属长沙郡连道和零陵郡湘乡县,南朝宋属湘乡县。实际上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已置湘南县,今双峰境域属之,隶长沙郡。共和国《湖南省行政区划大典·娄底市》载:西汉高帝五年(前202年),置连道,双峰境域分属连道、湘南县,同属长沙国。汉建平四年(前3年),封长沙王子刘昌为湘乡侯,湘南县为其领地的一部分。东汉建武初,从湘南县析置湘乡县,双峰境域部分地属湘乡县,隶荆州零陵郡;部分地属连道,隶荆州长沙郡。南朝宋初年间(420年-422年),废连道县入湘乡县。境域自此历属湘乡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1年8月析出湘乡县中里置永丰县。1952年2月,因与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同名,便改称双峰县,属益阳专区;11月划归邵阳专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永丰县,以境内古地名永丰得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永丰之“永”,字甲骨文中,其字形如人潜行水中之状。本义为水势长流。后引申为长远、永久之意。《诗·周南·汉广》:“汉之广矣,不可永思。”《论语·尧曰》《六书故·地理三》,皆释为此义。高鸿缙《中国字例》:“按:此‘永’字,即潜行水中之‘泳’字之初文……后人借用为长永,久而借意所专,乃加水旁作‘泳’,以还其原。”“丰”,字出甲骨文,字形像在土堆上植树。本义为草木繁盛,引申为大。丰的繁体为豐,字出甲骨文,字形像豆(一种高足器皿)中盛放着物品。本义即为丰盛,多,引申为大。《易·豐》《荘子·山木》《周礼·考工记》,皆释为此义。因此,古今文中丰与豐通,今皆写作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永丰,古名定胜镇。明设永丰巡检司。永丰为军邑地名,始载于国史、方志。清乾隆三年(1738年),湘乡县丞驻此。民国4年(1915年)设永丰镇。民国16年(1927年),湘乡县农民协会第二办事处驻此。1952年2月,因避赣湘同名永丰县,撤湖南省永丰县改置双峰县。共和国《湖南省古今地名词典·双峰县》载:县治永丰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双峰,县名。何以为名?以县境内有双峰山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双峰之“双”,古字为雙。字出江陵楚简,意为禽鸟两只。《左传· 襄公二十八年》:“公膳日雙鸡。”《礼记·少仪》《史记·项羽本记》,皆释为此义。古雙字转写为双字,始于唐代敦煌变文写本中。宋代官方将雙字转写为双字。如《宋史·张洎传》《宋会要辑稿·仪制一》均有“双”字之载。“峰”,山顶。字出《说文·山部》,宋元之交《六书故·地理二·山部》:“峯,山峰也。”古文峯、峰通假。约在唐、宋时峯转写为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双峰山,属黄龙山脉,在双峰县城南3公里。清同治《湘乡县志》:双峰山在治西南百二十里,“两峰排列,尖如笔颖”,因而得名。南北走向,面积约1.82平方公里,一般海拔250米,主峰海拔325.5米,由砂页岩构成。山上多杉、松、竹、茅、杂。清乾隆二十五(1760年),建双峰书院,因书院面对双峰山,故名。湄水河从书院与双峰山中间流经,加上文峰塔和文昌阁亦因隔河相望,故双峰书院有联曰:“两派交流,好向此间寻活水;双峰对峙,更从何处仰高山”。道尽双峰山自然人文景观。历为境内名胜。共和国《湖南省地图集》载:置双峰县“因县城永丰镇南有双峰山而得名”。这早已成为各方共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境域吴太平二年(257年),置衡阳郡,湘乡、连道皆属之。南朝宋永初年间(420年—422年),连道并入湘乡,今双峰全境属之。隋开皇九年(589年),湘乡并入衡山县,隶湘州。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从衡山县析出复置湘乡县,属潭州长沙郡。后粱太祖开平元年(907年),湘乡县属楚国长沙府。宋代湘乡县复属潭州,元先后属潭州路、天临路;明先属潭州府,后改为长沙府。清乾隆三年(1738年),县丞胡澍驻今双峰县永丰镇,始建县丞署。这应为今双峰县建政之始。中华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今双峰仍属湘乡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9年10月5日,双峰境域解放。同月,湘乡县各区相继成立中共区委会、区人民政府。1951年8月置永丰县,次年撤为双峰县,改属邵阳专区。1977年9月,邵阳地区析为邵阳、涟源两地区。双峰县属涟源地区。1982年,涟源地区更名为娄底地区,双峰隶属娄底地区。1999年7月,娄底地区撤地设市,双峰隶属娄底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双峰置县较晚,境域内地名历史文化深厚,古地名较多,有洪山殿、龟灵桥、黄巢山、富圫等,这是置县提供了一定地理空间及物质人文条件。今择其要述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黄巢山,属衡山山脉,地处双峰县东部沙塘乡与井字镇之间。《大清一统志》:“相传黄巢尝驻兵于此”,故名。山体南北走向,面积8.1平方公里。一般海拔328米,主峰海拔754米。山体主要由花岗岩、斑状花岗岩构成。清乾隆时山上曾建黄巢山庙。西南山沟曾建双层剑塔,高10余米,现均已毁塌,遗址犹存。有湘乡一衡阳公路经过。黄巢山以其独特的和优越的自然条件,现成为观星爱好者的天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富厚堂,原名富圫。地处双峰县荷叶镇涓水西岸。清同治年(1862一1874年),平定太平天国起义的晚清重臣曾国藩,在此修建府弟,名“富厚堂”,后以此名村,从此名声大振;亦称八本堂,又名毅勇侯第,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是曾国藩的第三处故居,由半月塘、半月台、宅东门、宅西门、全宅围墙、毅勇侯第门楼、宅南公记书楼(求阙斋)、朴记书楼(归朴斋)、宅北芳记书楼(艺芳馆)、八本堂前后进主楼、思云馆、缉园十景(鸟鹤楼、荷花池、凝芳榭、存朴亭、绿杉亭等),组成富厚堂建筑群。富厚堂藏书楼,曾藏书达30多万卷,系中国保存完好的最大的私家藏书楼之一。富厚堂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县境地处湘中丘陵中部。山岗延绵,平谷交错。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侧水、迷水、四安埠河,自西南流向东北,汇入涟水。山上有杉、松、竹、茅、杂。产茶油、茶叶、柑橘。矿产有煤炭、大理石、石膏、金等。农业以稻为主,多小麦、油菜籽、大豆、瓜类等。工业有采矿、机械、水泥、化工、建材、轻工、造纸、制茶等。“永丰辣酱”“金埠三刀”(剪刀、菜刀、镰刀)为传统特产。娄邵铁路横贯县境西北,设有4个火车站。320国道、娄双、双衡公路交织成网。涟水、侧水可季节性通航。永丰镇为蔡和森烈士故乡,建有纪念馆。名胜古迹另有仙神寨、永丰桥、龟灵桥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出品</b>/湖南日报社株洲分社 湖南工业大学党委宣传统战部 新湖南株洲频道 华声在线株洲频道</p><p class="ql-block"><b>策划</b>/周小雷 廖义刚</p><p class="ql-block"><b>执行</b>/张 咪 刘韵霞 龙子怡</p><p class="ql-block"><b>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b></p><p class="ql-block"><b>本期特别鸣谢双峰县委宣传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