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米饭 半生回味

张启荣

<p class="ql-block">  一个阳光正好,微风不燥的上午,我和高鹏程老师驱车前往位于罗庄办事处朱陈北社区的原临沂三中旧址。这所始建于1956年春天的校园,曾是我求知逐梦的热土,如今早已不复当年风貌。</p> <p class="ql-block">  五十多年光阴弹指而过,记忆里的教室、办公室、实验室、伙房,都已在时光流转中悄然消逝,唯有几间教职工宿舍残存于原地,孤零零地守着这片旧土。青石砌就的墙体斑斑驳驳,红瓦屋顶已失去了规整,门窗木框腐朽,歪歪斜斜,玻璃残缺,尽显沧桑。望着眼前这番景象,万千思绪瞬间翻涌。在这里四年半的学习生活,鲜活如初,清晰如昨。</p> <p class="ql-block">  其中有件小事,至今在记忆里挥之不去。1973年,13岁的我在这所校园读初一,一个周六上午的最后一节课,一上课,我的肚子就开始饿得“咕咕”叫了。时间一点点过去,那饥饿感越来越强烈,肚子里的“空城计”也就越唱越响,根本没心思听课了。坐在那里盼啊盼,“铛铛铛”的下课铃总算敲响了,还没等老师“放学”二字落地,我就一个箭步冲出教室,脚下生风似地跑回宿舍,拿起饭盒,径直奔向伙房。到了售饭窗口,我几乎是不假思索地递上饭菜票,一毛钱买了份米饭、五分钱盛了份菠菜,然后急匆匆地往宿舍赶去。</p> <p class="ql-block">  走在路上,米饭的醇香裹着菠菜的鲜香,顺着微风直往鼻孔钻。嘴里的唾液瞬间涌了上来,漫过舌尖、浸润口腔,肚子里更是翻江倒海般搅动起来,饥饿感被这香气勾得愈发强烈,我赶忙三步并作两步走回宿舍。走进宿舍还没等屁股坐稳,便急忙打开了饭盒。哇!你看那米饭,热气腾腾,白雾氤氲。一颗颗、一粒粒,白生生、亮晶晶,如珠似玉;袅袅米香裹着热气,藏着朴素的浪漫,在空气里缓缓散开,魅力无与伦比。再看那菠菜,一片片、一丛丛,绿油油、水灵灵,宛若翡翠;淡淡清气透着鲜活的气息,在鼻尖上萦萦绕绕,韵味独一无二。看着桌上香喷喷的饭菜,心里的馋虫早已被勾得蠢蠢欲动,满是按捺不住的渴望。我急不可耐地挑起一筷子送入口中,一尝究竟。</p> <p class="ql-block">  入口先是感受到恰到好处的温热,这温度里仿佛藏着阳光的温柔,裹着时光沉淀的烟火气,瞬间熨帖了心房。细腻柔滑的口感混着淡淡的甜香在舌尖上弥漫,滑润清爽又不失韧劲。咀嚼间,既能尝到米的筋道弹牙,又能触到内里的绵密细腻。轻轻一抿,饱满的米香便在口腔里铺展开来,甘之如饴的滋味充盈齿间,瞬间唤醒沉睡的味蕾,食欲也随之大增。当这份温润的米饭顺着喉咙缓缓滑入胃中,一股极致的满足感瞬间将我环绕。幸福感循着舌尖的余味悄然升腾,整个人都沉醉在这份简单纯粹的美味里,连每一次呼吸,都裹挟着米饭的醇香清甜。</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农村家庭大多捉襟见肘,寅吃卯粮是常态,能顿顿吃上地瓜干饭便已心满意足。住校的同学们,每次返校都是背上一大摞瓜干煎饼,再用玻璃瓶装满自家腌的咸菜,这便是他们日常的饭菜。只有老师和吃国库粮的学生能去伙房买饭买菜,对普通同学而言,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即便当地的老师,为了省下米面留给家中老小,平日里也常和同学们一样,靠煎饼、咸菜度日。</p><p class="ql-block"> 我算是当年班里一个幸运又幸福的人。因为,家中兄弟姐妹六人,我排行最小,自然而然地对我疼爱有加。为了能让我在学校里偶尔改善伙食,他们平日里省吃俭用,把攒下的粮票和钱给我些许,所以,我就有了时常去伙房买上一份热饭热菜的条件,这在当时,也就成了同学们羡慕不已的美事。</p> <p class="ql-block">  一碗米饭软糯香甜,混着菠菜的清爽鲜香,热乎乎地吃进肚子里,瞬间将饥饿驱散。那味道,是少年心中难以言说的满足,是缺衣少食岁月里的珍贵慰藉。这一碗米饭,盛着兄弟姐妹的疼爱和手足间的惦念与呵护;盛着十三岁少年对温饱的渴望和对美食滋味的纯粹向往;盛着艰难岁月的小小奢侈和那个年代里最本真的幸福。是啊,亲情、温情、烟火情,都浓缩在这一碗米饭里,定格成难以忘怀的时光印记。</p> <p class="ql-block">  岁月流转,几十年光阴倏忽而过,当年生活的窘迫早已成了过往。如今每逢蒸米吃的时候,我也总会习惯性地配上菠菜,也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1973年那个周六的午饭的香甜。现如今,米饭依旧是旧时的软糯,菠菜仍存当年的鲜香。可生活早已从清贫走向富足,味蕾也历经了万千滋味的洗礼,任凭百般调试,再也吃不出当年的味道。唯有那份镌刻在舌尖的独特味道,化作了时光独有的印记,在记忆深处愈发清晰,愈发珍贵,更成为了一代人对美好生活最质朴的回味。</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张启荣,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罗庄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品散见于《中国自然资源报》《沂蒙晚报》《丑小鸭文学》《青年文学家》《中国乡村》等报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