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我在这里,想与大家分享一段关于“爱”的真实教育故事。</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珺山校园里,“玉出珺山,德泽致远”不仅是镌刻在墙上的校训,更是流淌在每一天教育生活里的精神血脉;“匠心育才,美玉成真”也不只是一种办学理念,而是我们与学生共同书写的心灵契约。而我始终相信,真正能唤醒灵魂、塑造品格的,正是那些以爱为名的日常行动。</p> <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14日,一个平凡的清晨被一条消息打破:“朱老师,张某琪昨天出了车祸,现在需要24小时陪护。”那一刻,我的心被猛地揪紧。在迅速联系家长、安排探望之后,我在班级群发出安全提醒——因为我深知,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在关键时刻成为守护孩子的灯塔。</p> <p class="ql-block"> 令我没想到的是,这件事悄然点燃了更多温暖。当我在班会课上告知情况后,孩子们的反应远超预期。他们不仅关心同学安危,更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同窗之情:放学后自发组织探望,主动组建学习帮扶小组,甚至在病床前强忍泪水安慰受伤的伙伴。邓珂同学告诉我:“张某琪疼得脸色发白,却还笑着安慰我。”而张某琪妈妈哽咽着转述邱沐安的承诺:“我们铁三角保证,绝不让你落下功课!”</p> <p class="ql-block"> 这份爱的涟漪并未止步于班级——学校党支部谭成英书记、匡建成校长和唐文琴副校长得知后,第一时间带着温暖与关怀亲赴医院探望。他们轻声的问候、坚定的支持,如春风般抚慰了孩子与家长焦虑的心。更令人感动的是,学校领导及时将情况向上级部门汇报,引发了更广泛的关注:县领导亲自过问,各级部门高度重视,交管部门加大处警力度……爱的接力让冰冷的制度有了温度,让教育的关怀穿越校园围墙,汇聚成托举生命的社会暖流。</p> <p class="ql-block"> 班级的孩子们和每一位伸出援手的人,给我们上了一堂关于“爱”的示范课。更让我感动的是,我的搭档邓老师得知后,立即带着家人赶往医院。我们相视一笑间已然明白:教育的真谛,不在于说了什么,而在于做了什么。老师的行为,就是最生动的教材。 </p><p class="ql-block"> 其实爱的回响早已悄然发生。教师节那天,当我们把学校发的蛋糕分给53个孩子,又自费为每人准备一份小礼物时,教室里绽放的笑脸和闪烁的目光让我顿悟:教育最美的回报,从来不是物质得失,而是心灵与心灵的相互温暖。</p> <p class="ql-block"> 20号那天,当张某琪妈妈再次发来消息说孩子吐血时,我的心又一次高悬。但随后发来的照片让我热泪盈眶:孩子们围在病床前讲故事、展示画作,家长们轻声安慰。这一刻我深知,我们播种的爱,早已在孩子们心中长成了参天大树。</p> <p class="ql-block"> 从教28年,担任班主任23载。岁月或许染白了鬓发,但从未冷却我初登讲台时的赤子之心。我越来越坚信:珺山要培育的“美玉”,从来不是分数堆砌的标本,而是在爱中学会善良、在困难中学会担当、在给予中学会温暖的生命。 </p><p class="ql-block"> 在此,我想分享三点体会: </p><p class="ql-block"> 第一,教育需要“及时在场”。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刻出现,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 </p><p class="ql-block"> 第二,善意需要“具体表达”。爱不是抽象概念,是辅导时的耐心,是病床前的陪伴; </p><p class="ql-block"> 第三,榜样需要“共同塑造”。老师、家长、学生都是教育生态的共建者。 </p><p class="ql-block"> 老师们,教育是一门温暖的功课。这温暖,既予孩子,亦润自己。只因我们所遇见的,是一个个鲜活而独特的生命,他们有着柔软的情感、明澈的眼睛和等待被点亮的心灵。教育是爱的事业。而爱,自有温度——它不喧嚣,不冷硬,如春阳拂过初生的枝芽,如暗夜中的一盏灯,安静、恒常,却足以照亮前路!因此说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让我们继续以爱为壤,用心浇灌,在珺山这片教育沃土上培育出更多的教育之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