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美国》2025 (合集)

梁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笔者拍摄于美国纽约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影像美国】目录: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美国的诞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五月花号”上的避难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美国的独立战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附:美国建国前后中美对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美国南北战争的起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美国的内战-独立战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移民文化与哈佛大学》(哈佛大学的诞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3、《哈佛大学威德纳图书馆背后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4、《“童话般美丽的传说”背后的真实故事》(斯坦福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5、《“美国雅典”·智慧之城·波士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6、《波士顿·布拉托书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7、《喧闹的城市·纽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8、《一个不张扬的首都·华盛顿》</span></p>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6日笔者拍摄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国会大厦一楼大厅“国会大厦”浮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影像美国】(一) 美国的诞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月花”号上的避难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梁 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从西班牙出发,踏上了前往中国和印度的旅程。可哥伦布走错了航线,没有找到印度和中国,却意外发现了美洲这块新大陆,并立即宣布归西班牙所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英国的崛起打败了西班牙,欧洲殖民者就陆续登上了美洲大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607年5月24日,来自英国的殖民者,在现在美国弗吉尼亚州中部的詹姆斯河河口处建立了第一个定居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欧洲人的铁蹄践踏到北美时,伴随着血腥杀戮的开始,便以屠杀掉400多万原住民(印第安人)的“业绩”,英国人在美国星条旗上画上了13条杠,即,英国殖民者最初在北美洲的东海岸建立起的13块“殖民地”。而法国则在北美中部和西部拥有大量的土地,包括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大湖区在内的78块殖民地。至此,英法两国在北美的殖民地竞争愈发激烈,演变成后来的英法战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607年至1732年的一百多年里,欧洲人在殖民地建立初期对原住民的杀戮,致使印第安人从500万人直接锐骤减到仅存25万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实际上,早在英国移民之前的一百多年,西班牙就已从中美洲楔入向南部美洲扩展,进行了大规模的殖民。在英国的北美移民的同时或稍后,赴北美殖民的还有法国和荷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这片辽阔富饶的土地上,各位列强肆意践踏。美国的前身早就伤痕累累。原住民几乎被灭绝。貌似文明的移民“入侵”的背后是血淋淋的杀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近200年的北美移民,大都是各国本土的冒险者、酒徒、罪犯等低素质的群体,移民质量大打折扣。北美大地上,除了驱逐和杀戮之外,还是驱逐与杀戮。在这块遥远的北美洲大陆上,始终也没有见到真正的文明的曙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只有1620年9月的英国的一批“五月花号”上的移民,才真正创造出了西方的另一种文明——美国文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公元16世纪末到17世纪,英国清教徒发起了一场来势猛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宣布脱离国教,另立教会,主张清除基督教圣公会内部的残余影响。但是,在17世纪中叶时,保皇议会通过了《信奉国教法》,清教徒开始遭到政府和教会势力的残酷迫害,逮捕、酷刑,宗教审判,每时每刻都在威胁着清教徒。为躲避宗教迫害,他们只得迁往荷兰避难。但是,在荷兰,清教徒们寄人篱下,不仅没能逃脱宗教迫害,而且饱受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折磨。更令他们难以忍受的是,远在异国他乡,孩子们受不到"英国式"的教育,对故土的感情一天一天地淡薄下去。为了彻底逃脱宗教迫害的魔爪,为下一代保留住祖国的语言和传统,他们再一次想到大迁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他们把目光投向了美洲——哥伦布100多年前 (1492—1493) 发现的"新大路"——地域辽阔,物产富饶,而且有很多地方还是没有国王。没有议会、没有刽子手,未开发的处女地。去北美的目的很明确,实现清教徒的理想,建设一个理想国,一个没有君主专制、没有腐败的民治共同体。只有在这样的地方,他们才能轻轻松松地生活,自由自在地信奉、传播自己所喜欢的宗教,开拓出一块属于清教徒自己的"伊甸园"——新英格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于是,清教徒的著名领袖布雷德福召集了102名曾在牛津和剑桥大学受过古典式的高等教育的清教徒,在1620年9月,登上了一艘名叫"五月花号"的木制帆船,从英国普利茅斯出发,横渡大西洋,开始了哥伦布远征式的冒险航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月花号"上的这些人经过六十五天的惊涛骇浪,在海上航行三千英里,抵达北美洲后来被称为科德角的海湾。11月的北半球寒风凛冽。这些人为了自由、为了信仰竟然义无反顾地抛弃文明世界,投身荒野,踏上荒无人烟、一无所有的海滩,其悲壮的情景不仅是欧美历史上的骄傲,也是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的骄傲。北美移民为昭示天下的真理,反抗君主专制、争取信仰自由,也证明了这个星球上人类渴望自由的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620年11月,乘坐"五月花号"抵达北美的英国移民,在船上签署了一份文件。它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由全体成员依自己意愿,签署并付诸实践的民治政体或可称为自治政治组织的文件。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五月花号"于11月21日安抵北美大陆的科德角,即今天美国马萨诸塞州普罗文斯敦港。稍事休整后,五月花号继续沿海岸线前进。由于逆风和时差,它没有能到达预定的目的地——弗吉尼亚的詹姆斯敦,反而在圣诞节后的第一天,把他们送上了新英格兰的土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几天后,五月花号渡过了科德角湾,在普利茅斯港抛下了锚链。移民们划着小艇登陆时,按照古老的航海传统,首先登上了一块高耸于海面上的大礁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1831年,托克维尔访问美国时,已看到"五月花号"乘客上岸踩踏的第一块石头,已经成为美国的崇拜物。它的碎块被美国很多城镇精心保存。托克维尔说:"这是一块曾被一些苦命人的双脚踏过片刻的石头,这块石头应当名垂不朽,它在吸引一个伟大民族留念。人们敬仰它的碎块,在离它遥远的地方保存着从它身上敲下来的小块。有多少高楼大厦用这些小块做了基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块礁石就被称为"普利茅斯石",成为美洲新英格兰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的历史见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移民们的第一个冬天,伴随着从大西洋上吹来的凛冽寒风,在这一片冰天雪地里,恶劣的饮食,难以忍受的严寒,使许多的人倒地不起。接踵而来的传染病,夺去更多人的生命。一个冬天过去,历尽千难万险来到美洲的102名移民,只剩下了50个。几乎每天都有人死去,几乎天天都有一家或几家在做丧事。刚刚踏上这片土地时的欢乐没有了。每个人的心头,都被一种空前绝望的气氛所笼罩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个即将要破碎的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年(1621年)春天,当地的印第安人走进了普利茅斯村,向移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送来了生活必需品作礼物。派来了最有经验的印第安人,教给移民们怎样在这块土地上生活,教他们捕鱼、狩猎、耕作以及饲养火鸡等技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一年,在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移民们获得了大丰收,闯过生活难关,过上了安定、富裕的日子。这一年秋天已成为普利茅斯总督的布雷德福颁布了举行盛典,感谢上帝眷顾的决定,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个感恩节。印第安人接受邀请,在11月底的一天,移民们大摆筵席,3天的庆祝活动,气氛祥和而热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美国人心目中,每逢11月第四个星期四,一个长达4天的感恩节是比圣诞节还要重要的节日,这已经成了全国性的习俗。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正式宣布感恩节为国定假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年的感恩节都有成千上万人前往普利茅斯港参观、游览,重温美国的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月花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感谢上帝和印第安人的帮助,普利茅斯的清教徒在庆祝感恩节(在美国人心目中,每逢11月第四个星期四,一个长达4天的感恩节是比圣诞节还要重要的节日,这已经成了全国性的习俗。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正式宣布感恩节为国定假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国的诞生】 (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美国的独立战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梁 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美国的诞生(建国)起点很高。一群身为学者、教授等英国清教徒为逃避宗教迫害而穿洋过海(1620年9月)来到美洲,和之前来美洲的移民一样,想成为英国的13个殖民地(美国独立前的13个洲)中的一员,好生过日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欧洲始终不消停,殖民地就不会安生。英法为争夺殖民地的百年战争,断断续续(有点像今天的俄乌战争打的磨磨叽叽)。尤其是在那场欧洲大战(1756-1763)的英法七年战争中,英国虽然打赢了,但国家却打穷了。于是,英国政府瞄准了那个新出现叫美利坚的民族,再加上归英国人管辖的那13个美洲殖民地,你住哪我不管,我的殖民地,就得给英国国主的政府交税。殖民地上的人不同意,认为,我也是英国人,也是欧洲人,你们有的权利我们也得有。要求英国议会也得有我们的代表席位,你不是国会代表商量这事吗,那我也当代表。无代表你就无权征税。英王一看,生气了,不是不服管吗,那就打。于是,面对来势汹汹的大英帝国的皇家陆军,北美人民吹响了独立战争(1775年至1783年‌)的号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776年7月4日,美国通过独立宣言,宣布独立。北美当时只有300万的人口,其中还包括80万的黑奴。英国本土加上殖民地人口有4,000万。英国派了身经百战的9万军队,来镇压北美人。而美国的大陆军只有3万 ,还是一个业余破旧的军队。英国当时最强的是海军,战略舰就来了100多艘。美国只有3艘。这仗可怎么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美国的大路军,没有受过良好的军事训练,更像是一支业余军队,为自由独立的渴望而战、为内心的信念而战,完全是自发参加战斗。这完全是不可能战胜一支比自己多出几倍的专业的精锐的部队。所以,战争一开始,华盛顿的队伍屡战屡败,纽约、费城、波士顿都相继失守。最后英军把大陆军逼到了宾夕法尼亚的伏奇谷,大陆军在冬天缺衣少弹的情况下濒临绝望,20英里之外的两万英军,已对华盛顿将军形成合围。幸亏当时的英国将领威廉豪,生性优柔延迟进攻。大路军才得以喘息,不然的话,恐怕今天的这个世界就没不会诞生出一个漂亮国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就在美国是诞生还是胎死腹中的关键时刻,出现了一个神人:普鲁士贵族高级军官,施托伊本男爵(恋童癖),因猥亵一小男孩儿,被普鲁士开除了军籍。正要去法国谋生的时候,偶遇到美国驻法公使富兰克林,富兰克林立刻给华盛顿写推荐信,华盛顿喜得腓特烈大帝麾下名将。于是在施托伊本男爵的帮助下,这帮饥寒交迫,军纪涣散的大陆军6个月就得到了严格正规的训练。大陆军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战斗力,最后在萨拉托加大败英国大帅伯戈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胜利消息传到欧洲。开始美军处于弱时,驻法大使富兰克林,曾求法国出兵,帮着一块儿打英国。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一直就没见富兰克林。路易十六是一锁匠,天天忙着怎么修锁呢。结果一听说美军萨拉托加大捷。立刻召见富兰克林,立即给了大量的军火物资补给。并且委派拉法耶特侯爵跟罗尚博将军,在1778年载着12艘法国的战舰和800门大炮,支援北美。法国支援美国并不是出于什么好心。 是想趁机掠夺英国在美洲加勒比海的领地(强大的老牌帝国法国在北美已经拥有了比英国多的多的殖民领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1岁的拉法耶特侯爵是位年轻英俊勇敢高尚的法国贵族。华盛顿当时45岁,两人一见如故,似父子般感情乍现。此后,侯爵作为华盛顿的副官,跟随着将军转战南北,为美国独立战争立下不世之功。还包括跟拉法耶特一起来到美国的散尽家财支持大陆军罗尚博,12万法郎的军餉。对提高大陆军的士气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批神圣的力量最后与华盛顿在约克镇大败英军副统师康华利将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781年的10月英军战败。英国议会最后通过了停战协议。1782年美国派富兰克林和后来的第二任总统亚当斯,前往法国巴黎跟英国谈判,谈了一年,于1783年9月,英美双方在法国大使馆,签署了《英美巴黎条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13块殖民地从大不列颠联合王国中正式地分离出来了。从而使英国的殖民地优势受到了严重的削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实际上,独立战争并不能完全算是美国人打赢了,而是英国人认输了。因北美是一个领土辽阔、地形复杂、人口居住分散的一种地缘环境。英国人看不到对这里统治的希望。于是,就主动把星条旗上的那13条杠(英属美洲殖民地)让出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美国能换来独立战争的胜利最大的功勋,是来自于法国。所以今天位于美国白宫正北方向有一个公园,叫拉法耶特广场,广场上有五座大型的雕塑,中间的是美国第七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广场的四个角分别是法国的拉法耶特侯爵、罗尚博伯爵、德国的冯施托伊本男爵和波兰的科斯丘什科将军。他们都是在独立战争期间,支援美国的外国军事领袖。美国人今生来世都会由衷的感谢他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至此,一个年轻的、伟大的、对整个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国家诞生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近四百年的美国文明,以其年轻的活力与智慧创造出憾世奇迹和辉煌历史。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这样写道:"新英格兰的文明,像高地燃起的大火……用它的光辉照亮了遥远的天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1.图4:美国3万大路军)/(图2:英王决定派兵镇压)/(图3.图5.图6:英国9万军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英国本土加上殖民地人口有4,000万。英王决定派军队镇压。英国派来9万镇压北美的军队,个个都是齐装满员、 身经百战。美国的大陆军只有3万,且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英国当时最强的是海军,战略舰就来了100多艘,而美国只有3艘。最关键的是美国的大路军没有受过良好的军事训练,完全是来自于内心对自由独立的渴望才投入战斗的。在这样力量悬殊的的情况下,一开始华盛顿的队伍屡战屡败。纽约、费城、波士顿都相继失守。大陆军在冬天缺衣少弹的情况下濒临绝望。华盛顿戎装跪在一棵大树前,乞求万能的上帝为美国为大陆军灵光一现。当时20英里之外的两万名英军,已经对华盛顿将军形成了合围。普鲁士贵族高级军官,施托伊本男爵,最后在萨拉托加大败英国大帅伯戈因。英国议会经过反复商量最后通过了停战协议。13块殖民地从大不列颠联合王国中正式地分离出来了。</span></p> <p class="ql-block">三万美国大路军被九万英军包围.华盛顿陷入绝境。</p> <p class="ql-block">(图1: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图2:普鲁士贵族高级军官.施托伊本男爵)/(图3罗伯特·李将军)/(图4:格兰特将军)/(图5: 13块殖民地从大不列颠联合王国中正式分离出来)/(图6: 英国议会经过反复商量最后通过了停战协议)/(图7-8:笔者2025年7月26日拍摄于美国波士顿公园“华盛顿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附:美国建国前后中美对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公元1776年,我们是大清国乾隆41年。那一年的7月4日那天,美国独立,宣布成立美利坚合众国,一个年轻的国家诞生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种错觉,看美国像现代,看我们像古代。有种感觉:我们愚昧落后,人家文明先进。比如,人家先后成立了多所大学;全民义务教育;纽约“证券所”、“保洁”、“可口可乐”、“小轿车”、“地铁”、“高楼大厦林立”;爱因斯坦相对论;电话、自动冲水马桶;成立“IBM”。往前数数,有欧洲的文艺复兴;往后数数,有英国的工业革命。当小日本在我国烧杀抢掠时,“小兵张嘎”们正忙着跟大人们一块参加抗日。而西方的孩子们,已经坐在家里客厅的沙发上,吃着汉堡、薯片看着猫和老鼠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先进呼!文明呼!这是一桩桩、一件件为人类进步起着推波助澜的示范与引领。回头看大清,几百年间,什么也没干。只做一件事,换皇帝。阴谋、政变、杀戮。和百姓有关的事,一定是民不聊生与血雨腥风;和百姓无关的事,要属紫禁城里的太平盛世、大故宫内的歌舞升平。同样的大戏轮番上演、交替进行。落后呼?愚昧呼?是否震撼?是否心酸?是否绝望?是否目瞪口呆!这是一段段不堪回首、不可替代的残酷历史。对比之下…】</span></p> <p class="ql-block">(上图:同时代的我们的大清国)/(下图:同时代的美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国的诞生》 (三)《美国南北战争的起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梁 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美国的南北战争有根导火索。美国第18任总统尤里西斯格兰特是作为美国到目前为止的46任总统中以军人身份当总统的人之一(美国军人总统是31个军衔最高的就三个人,艾森豪威尔、华盛顿和格兰特)。格兰特就是在南北战争中,作为北军统帅击败了南军统帅,并且是自己西点军校老师的罗伯特李将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美国好不容易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为什么还要打一场南北内战呢?祸根就是美国建国以后立法埋下的毒瘤。美利坚这13个州是成为13个国,各自为政,还是选出一个老大来中央集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件大事,美国人整不明白了,就又把华盛顿叫来了。本来人家华盛顿打完仗把美国成立完,没什么事就把权力一交、大陆军一解散、回家种地去了。结果这13个洲的定事的,非要华盛顿给他们当把皇上。华盛顿脸一沉,好不容易摆脱了英王专制的魔爪,还玩儿专制,这不是作死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怎么办,其实华盛顿当时也没折。如果要是13个州弄成13个邦,有事的时候大家一起联合起来,那样后果会不堪设想。就像苏联冷战后的那个独联体就是邦联。俄、白俄、加上高加索三国、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再加上那五个斯坦。这是一个怪胎加畸形的一个政体。都独立了,怎么还能联合呢?最后的结果就是死定了的解体?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不患寡患不均,国也一样。美国13个州是有穷有富,独立战争打完了以后,富的州能给你发抚恤金,穷的给不了。给不了,那我们当初都是为了美国折胳膊断腿啊,你不给那我就跟你拼了。邦联制就没有一个玩儿的好的,比如今天的欧盟、齐心吗,一会儿又白左一会儿又白右,然后还得养着4只猪那pigs,葡萄牙(p)意大利(i)希腊(g)西班牙(s)太难玩儿了。那么美国既要摆脱王权专制的体制。又要实现各州在自由平等基础上的统一。怎么办?于是华盛顿跟大家一起进行了5个月的讨论。终于商讨出来一部先进和相对完美的美利坚根本大法-宪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共和国。共和国不新鲜,在历史上早就有罗马帝国不就是共和国吗?联邦也不新鲜,我们周朝就是联邦,上边一周天子,底下各国。联邦是一个组织概念,国家是另一个概念。所谓国家是同一部宪法,同一首国歌、同一面国旗,同一支军队,这叫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那都是英国自治领,他们不挂英国国旗、不奏英国国歌!都没有。但美国不一样,美国人要求总统既有权力又要受到各州长权利的制衡。基于这种由宪法制定出来的国家体制就由此演变出了三权分立。行政权归总统、立法权归国会、司法权归解释宪法的最高法院。国会又分为参众两院、参议员不分大小州,一个州两个。这是重点,国会可以立法。这就牵扯到南北战争之前自由州和蓄奴州之间的博弈。然后就是众议员了,众议员有几个要根据各州人口的数量比例来产生,今天的美国大概400多个众议员。就是说一分权,州长和总统之间没有谁大谁小的概念,比如说州长骂川普“你大爷"!川普顶多就是还嘴“你大爷“他没输。不像某的地方从摇篮到坟墓都充满了等级。在美国要是提我爸爸是谁,那将是最无耻的行为。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英雄不问出身低。但是当时美国犯了一个大错误,就是保留了奴隶制。天赋人权跟奴隶那可是冲突的,你不是人人平等吗,奴隶也是人。奴隶主和奴隶之间是不平等的,但是奴隶主认为奴隶是我的财产和工具,我的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么说也没什么毛病。但这样一来,可怕的事就在劫难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美国要想强大,必须要通过参加第一次工业革命走向资本主义。而资本主义,必须要具备四个必要条件:资金、市场、原料和劳动力。美国当时以北纬35度为界,北方由于地不行,要是想走资的话,就得发展工业和商业;南方土地好,适合种棉花,而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发展的就是纺织业。那么当两边都需要劳动力的时候,南方的种植园主由于拥有大量的黑奴作为私有财产。其二,南方种完的棉花可以直接卖到欧洲,挣完了钱以后又能购买欧洲的工业品。这样一来资本主义的四个条件北方都不占,所以,北方要求废除奴隶制,而南方要求继承奴隶制。北方是自由州,南方是蓄奴州。这个时候整个美国又需要向西部进行大开发,从而扩张自己的领土。美国国旗那13条杠就是一开始独立的那老13州,从最早的13颗星一直到现在的50颗星。除了墨西哥以北和阿拉斯加等等地方是从墨西哥和苏联手里买过来的,剩下大部分全都是开发出来的。那么开发完了以后这个州是有奴隶,还是没奴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参议员代表的是国会。哪边参议员多哪边控制国会立法权力的比例就越大,其实到了这个地步,南北双方完全可以坐下来谈谈的,咱们都是美国人,是一家人吗,关于黑奴的问题互相让个步嘛。 但是恰逢这个时候美国历史上出身最卑微贫贱的林肯当了总统,穷人出身的人是很容易同情穷人的,在这种意识下林肯强硬的要求废除奴隶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废奴你就是砸了我的金饭碗,阻断了我的财路,那我只能跟你拼了。于是南方各州宣布退出美利坚联邦政府,建立起了美利坚诸国联盟政府,并且推举杰斐逊戴维斯为联盟总统。由此就引发了著名的南北战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美国第18任总统格兰特。(美国军人总统是31个军衔最高的三个人,艾森豪威尔、华盛顿和格兰特)。格兰特在南北战争中,作为北军统帅击败了南军统帅,并且是自己西点军校老师的罗伯特·李将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美国好不容易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为什么还要打一场南北内战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13个洲的国事整不明白了,于是又把华盛顿叫来了议事。华盛顿跟大家一起进行了5个月的讨论。终于商讨出来一部先进和相对完美的美利坚根本大法-宪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宪法规定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共和国。联邦是一个组织概念、国家是另一个概念。基于这种由宪法制定出来的国家体制就由此演变出了三权分立。行政权归总统、立法权归国会、司法权归解释宪法的最高法院。国会分为参众两院,参议员不分大小州,一个州两个。国会可以立法,众议员有几个要根据各州人口的数量比例来产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时美国犯了一个大错误,就是保留了奴隶制,天赋人权跟奴隶那可是冲突的。美国要想强大,必须要通过参加第一次工业革命走向资本主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美国当时以北纬35度为界。北方由于地不行,要是想走资的话,就得发展工业和商业;南方土地好,适合种棉花,而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发展的就是纺织业。北方要求废除奴隶制,南方要求继承奴隶制。北方是自由州、南方是蓄奴州。参议员代表的是国会。哪边参议员多哪边控制国会立法权力的比例就越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恰逢这个时候美国历史上出身最卑微贫贱的林肯当了总统。穷人出身林肯强硬的要求废除奴隶制。废奴你就是砸了我的金饭碗,阻断了我的财路。南方各州宣布退出美利坚联邦政府,建立起了美利坚诸国联盟政府,并且推举杰斐逊戴维斯为联盟总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此就引发了著名的南北战争。</span></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31日笔者拍摄于美国新泽西州港口)</p>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1日拍摄于美国纽约“洛克菲勒中心”鸟瞰纽约夜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美元上美国第7任总统杰克逊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左)美国第18任总统格兰特,(中)美国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右)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span></p> <p class="ql-block">当时美国犯了一个大错误,就是保留了奴隶制,天赋人权跟奴隶那可是冲突的。</p> <p class="ql-block">美国要想强大,必须要通过参加第一次工业革命走向资本主义。北方由于地不行,要是想走资的话,就得发展工业和商业;南方土地好,适合种棉花,而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发展的就是纺织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861年美国内战开始时,北方有的南方都没有,南方有的北方都没有。林肯领导的北方,无论是人口、工业、煤钢产量都直接碾压南方。南方是除了棉花什么都没有。当时西点军校是设立在北方的纽约,校长是罗伯特·李。校长在南方挂帅,北方将领都是罗伯特·李的学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865年的4月7号,格兰特在阿波马托克斯靠着北方强大的人口数量,和压倒性的工业资源与罗伯特·李将军决战,格兰特当时拥兵15万,李将军不到3万。格兰特决定劝降,李将军也做出了高于个人荣辱的决定—---投降。南北战争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幸福的结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国的诞生》 (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美国的内战·南北战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梁 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内战,对于任何一个族群、部落、民族、国家而言,统统是成本最高、零利润的悲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可做为高级动物的人类,却乐此不疲地玩此游戏。历数人类生存发展史,为圈地而战间间断断,但哪个族群和国家都没能逃脱内战。内战成为了每个国家必修、实践课,人类自己累世的、无情地吞噬着自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也没能例外。南北战争,便是他的杰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美国的西点军校里有四尊雕像,分别是格兰特、罗伯特·李、巴顿和麦克阿瑟。头两位便是美国内战时的著名人物(后二位则是二战时期的英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美国的南北战争(即美国的内战1861年4月12日至1865年4月9日‌,持续4年)结束了。在1865年的一次庆功宴会上,美国总统林肯的夫人玛丽托德,给大家敬酒时说:敌人已经投降…话没说完就被林肯给打断了,林肯说,我们没有敌人,只有同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北战争,是美国著名的一场内战。美国从独立战争到二战一共是死了100万人,其中内战就死了60万。这是一场废奴与蓄奴的制度之战。1861年战争开始时,北方有的南方都没有,而南方有的北方都没有。林肯领导的北方无论是人口、工业、煤、钢产量都直接碾压南方,战争需要人、需要煤、需要钢铁。可南方除了棉花什么都没有,但这点儿棉花可以满足主导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纺织业需要的一切资本,因为欧洲工厂需要大量的棉花,所以美国南方就得到了欧洲大量的援助和输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一开始南北双方在各有优势的情況下是不分伯仲的。但是打着打着就发现了各自的问题,北方缺将南方缺相 。当时西点军校是设立在北方的纽约,校长是罗伯特·李。于是林肯总统决定让罗伯特·李挂帅打南方的叛军,罗伯特·李不同意:“我要为我南方的家乡战斗”。校长在南方挂帅,北方将领都是他的学生,你打得过教你打仗的人吗。于是北方战事吃紧。但是南方会打仗,不会玩政治。历史上有多少悍将最后都惨死于政治的斡旋里。所以林肯一看北方要危,立刻頒布了两个法,一个叫宅地法,一个叫解放奴隶宣言。所谓宅地法,就是你南边投靠我北边的人,我10美元就卖给你64万平方米的土地,南方人一下子全往北方跑。黑奴你只要投靠我,我将还你自由之身并且有偿的,我雇佣你。林肯这招非常狠。他还奴隶以自由,给人民以土地,这就解决了人的欲望和刚需,这么一弄南方是人心尽失。接下来林肯委任格兰特为北方军统帅,展开了和南军的较量,安提塔姆、奇卡莫加、葛底斯堡等战役一顿乱打。过程已经不重要了,南北战争的意义在于它幸福的结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865年的4月7号,格兰特在阿波马托克斯靠着北方强大的人口数量,和压倒性的工业资源与罗伯特李将军决战,格兰特当时拥兵15万,李将军不到3万。这个时候只要任何一方随便发起一个冲锋,南军就全军覆没了。就在这个时候双方将领不约而同的各自下了一个超乎寻常远见卓识的命令-停火。格兰特决定劝降,李将军也做出了高于个人荣辱的决定-投降。其目的都是为了减少士兵们继续的伤亡。不把战争的残酷转嫁给无辜的人,这是高尚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令人感动的一幕就是南军投降的时候双方将领的谈判,投降之前李将军军容整肃的在规定的日期内来到了农场的一间小屋里举行投降仪式。一个是老师(投降者)、一个是学生(受降者),双方都处在尴尬的状态,两人各自落座以后又寒暄几句尴尬的话,李将军斜眼看着格兰特说,你小兔崽子在西点上学那会儿,我还是你的班主任呢。到现在还这么邋遢,你瞧你这两只脚趟着泥就进来了,格兰特看着老师不好意思的说,这是我的坏习惯,老师您见笑了,哎呦您看这么多年没见您了,您怎么还这么精神啊,雄姿英发。您这身体怎么样啊…全都是废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将军也不寒暄了说,只要答应我三件事,我必降。格兰特说别说3件30件也行。第一,我的士兵回到家乡以后必须得是没有污点不受审查的合法公民。格兰特说没问题,我给每个人签署通行证。保证回去以后绝对不会有人找他们任何麻烦。好,第二,士兵回去的路上是沿途险恶,毒蛇猛兽,还有印第安人等等,所以这枪你不能缴,那是他们安全的保障。格兰特说,没问题。第三,马上就要春耕了,他们今天的战马回去之后就会变成耕马。马你得让他们骑走,给他们留口饭吃。你是同意啊是同意啊还是同意啊。格兰特都没犹豫,三个要求全答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于是李将军挥斥方的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转身离开了农场了。一场内战就这么结束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管美国的这场内战打的如何惨烈,但这场内战的结局却洋溢着温暖和关怀。两位将军都各自放下了在历史上能够留下光彩篇章的荣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林肯总统宣称美国是美国人的美国,这场战争没有敌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建立一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打完就完了,都是同胞不要追加仇恨,所以当我们今天看见罗伯特李将军以叛军的身份。被后人塑成英雄雕像屹立在西点军校的时候就不禁会发人深省,这个国家把个人的生命权和对自由的追求与渴望当做立国之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北战争不但促进了美国人维护民族国家的观念,并且给美国未来的蓬勃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石。战争结束以后格兰特成为了美军历史上第一个四星级将军,并且成为了美国第18任总统。罗伯特李将军后来担任了华盛顿学院的校长,在5年的任期中他将华盛顿学院由一所不知名的小学,打造成为了美国第一所提供西班牙语课程的大学。李将军说每一个有求知欲望的人都是绅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北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战役。它所涵盖的深远意义闪耀着人类战争历史上独树一帜的光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格兰特将军在临终遗言里写道:“战争可以结束,仇怨难以了断,结束战争的是伟大的战士,了断仇怨的是慈悲的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用中国话来讲,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美国又发生了那么多的“大事小情”:什么禁酒令、马丁路德金、经济危机、9.11恐怖袭击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世界上也发生了那么多的事情:什么一战、二战、朝鲜战争、中东战争、海湾战争、俄乌冲突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表面看,各国的内战似乎少了些许,但外侵、入侵、局部战争、世界大战又好像愈演愈烈,人类好像在作死的路上赛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美国又相继出现了那么多雄才大略的总统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也就是现在、就是当下,全人类好像又在加速奔向一条不归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1: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图2:林肯总统夫人玛丽·托德)/(图3:罗伯特·李将军)/(图5:美国西点军校)。</span></p> <p class="ql-block">【《美国的诞生》一文2025年8月2日下午完成于美国纽约时代广场附近Fairfield酒店)//(注: 本文部分图片影像取自: (1). 笔者拍摄;(2). 笔者女儿在哈佛大学访学期间拍摄);(3). 部分文字来自互联网“历史长河小虾米”视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罗伯特·李将军以叛军的身份,被后人塑成英雄雕像屹立在西点军校的时候就不禁会发人深切省。格兰特也因此成为了美国第18任总统。罗伯特·李将军后来担任了华盛顿学院的校长。</span></p> <p class="ql-block">  林肯总统宣称美国是美国人的美国,这场战争没有敌人。</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5日笔者拍摄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影像美国】移民文化与哈佛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哈佛大学的诞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梁 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15世纪末,由欧洲通往美洲的大西洋航道被哥伦布开辟,到17世纪初,首批英国移民到达北美,在那里开拓自己的"伊甸园"——新英格兰。文明的曙光开始绽放光芒……曾在牛津和剑桥大学受过古典式的高等教育的清教徒们,为了让他们的子孙后代在新的家园也能够受到这种教育,他们于1636年在马萨诸塞州、查尔斯河畔建立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所学府——哈佛学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636年10月28日,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议会通过决议,决定仿照英国剑桥大学,筹建一所高等学府,每年拨款400英镑;学校初名"新学院"或"新市民学院",成为全美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638年9月14日,牧师兼伊曼纽尔学院院长的约翰·哈佛病逝,他把一半的积蓄720英镑和400余册图书捐赠给这所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639年3月13日,为感谢以及纪念约翰·哈佛在创立初期对学院的慷慨捐助,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议会通过决议,学校以约翰·哈佛的名字命名,将学校更名为"哈佛学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650年哈佛学院获准成立法人机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780年马萨诸塞州颁布新宪法,哈佛学院扩建、更名为哈佛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位于查尔斯河对岸剑桥镇的哈佛大学,成为美国最早的私立大学,是以培养研究生和从事科学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是全美第一所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775~1783年,北美13个英国殖民地爆发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北美殖民地的代表相聚纽约,讨论联合行动。经过大陆会议,发布《独立宣言》,开展独立战争,召开制宪会议,举行全国大选,一个独立的与全世界君主制相对立的新型共和国从此诞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哈佛学院顺应潮流,站在同情和支持独立战争的正义事业一边。在马萨诸塞,几乎所有著名的革命者都是哈佛的毕业生,包括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之一、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775年7月3日,乔治·华盛顿在哈佛学院所在地坎布里奇 (即:剑桥镇) 就任北美独立战争军队的统帅,他的司令部也一度设在坎布里奇。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诞生后,哈佛学院为独立战争的主要领导人乔治·华盛顿、托马斯·杰斐逊(《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美国第三任总统)、约翰·杰伊(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首任首席大法官)、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首届美国联邦政府财政部长)等人授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美国独立战争以来大量的革命先驱都出自于哈佛的门下。哈佛大学被誉为美国政府的思想库。这里先后诞生了八位美国总统,40位诺贝尔奖得主和30位普利策奖得主。其商学院案例教学盛名远播。这里也培养了缔造了微软、IBM、Facebook等一个个商业奇迹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看哈佛大学校训,足以让人感到清新而温暖:"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原文为拉丁文:"Amicus Plato, Amicus Aristotle, Sed Magis Amicus VERITAS")。哈佛大学是北美大陆的首座学府,资历甚至早于美国建国,声名显赫,才俊云集。校园纵跨查尔斯河两岸,面积浩大。许多老旧建筑,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巍然傲立。墙体上多有铭牌,介绍沿革,为那些渐有斑驳的红砖灰泥增添了些许庄重和传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哈佛大学校园里,没有什么特别醒目的所谓的正门招牌,约翰·哈佛的铜像便是最大的招牌,一个内敛并谦恭的优秀大学环境。约翰·哈佛铜像座落于哈佛大学校园内的哈佛礼堂前,建立于1884年,作者为林肯像的创作者、美国著名雕塑家丹尼尔·切斯特·弗兰克(Daniel Chester French)。当年,雕塑家找了三个哈佛大学生做为模特,完成了约翰·哈佛的雕像。据说摸摸约翰·哈佛雕像的左脚,能为将来带来好运。所以,哈佛雕像的左脚尖之所以金光闪闪——是无数人的摩挲使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哈佛大学——年轻而美丽,公园街教堂从旧谷仓上站起来,用红砖砌出主体结构上面再挺起一个洁白的塔尖,使得这个城市变得更加美丽,进出教堂的人们才在这里完成了一种从务实到理想的升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哈佛大学俨然像一部美国的"史记",记录着代代移民们的奋斗和追求,彰显着美国文明的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5日拍摄于美国波士顿剑桥镇哈佛大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约翰·哈佛雕像(此影像为女儿2009年夏拍摄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剑桥镇哈佛大学哈佛广场哈佛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影像为女儿2009年夏拍摄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剑桥镇哈佛大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24日拍摄于美国哈佛大学校门。</span></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8日笔者拍摄于(上图:<span style="font-size:18px;">哈佛大学一校门</span>)/(下图:<span style="font-size:18px;">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24日拍摄于美国哈佛大学学园。</span></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4日拍摄于美国哈佛大学“威德纳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影像美国】哈佛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哈佛大学图书馆背后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梁 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哈佛大学图书馆1636年建立于美国东部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的剑桥镇。前身为哈佛学院图书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638年9月14日,牧师兼伊曼纽尔学院院长约翰·哈佛病逝,他把一半的遗产720英镑和400余册私人藏书捐献给学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639年3月13日,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议会通过决议,学校以哈佛命名,将学校更名为"哈佛学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哈佛大学图书馆在近四百年的发展中,共拥有馆藏1500万卷,设有100多个分馆,仅在哈佛大学校本部就有49所分馆。其中威德纳图书馆(Widener Library)是哈佛大学最大的图书馆。有的分馆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市和意大利的佛罗伦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哈佛大学图书馆是美国最古老的图书馆,也是世界上藏书最多、规模最大的大学图书馆。有8位美国总统、3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在这里学习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哈佛大学每年还接待大批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访问学者。哈佛图书馆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些蕴藏思想智慧的综合性的馆藏资源对哈佛师生的学习研究发挥着重要作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威德纳图书馆是哈佛最大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图书馆。图书馆建于二十年代(于1915年6月24日开放使用)。以哈佛1907年的大学毕业生、年轻的收藏家哈瑞·埃金斯·威德纳(Harry Elkins Widener)命名。这位在"泰坦尼克"沉船事件中遇难的校友,在遗嘱里指定死后将所有藏书悉数捐给培养他的母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威德纳图书馆的正门是希腊科林斯式的一排立柱长廊,门前有二十多级的台阶。每次进图书馆前,踏上这27级的台阶(因哈瑞27岁罹难),就像进行一种心灵上的登攀仪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图书馆正门两侧各有一块石碑。分别刻着这样的碑文:"威德纳是哈佛大学毕业生。在泰坦尼克号沉没时去世的。他生于1885年6月3日,死于1912年4月15日。""这座图书馆是威德纳的母亲捐赠的,这是爱的纪念。1915年6月24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绅士般安静的座落在哈佛校园的威德纳纪念图书馆与纪念世界大战牺牲校友的纪念教堂隔着成荫的榆树遥遥相对,这栋气势典雅的图书馆成为了哈佛图书馆的灵魂,令人敬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12年4月10日12日深夜,"泰坦尼克号"的处女航从英国南安普敦出发,计划驶往美国纽约。但在4月14日深夜,这艘堪称"世界上最大的不沉之船"不幸撞上北大西洋上漂浮的冰山而沉没,船上2208名旅客中,仅有705人生还。成为人类史上最大的海难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泰坦尼克号上殉海的绅士中,哈瑞·威德纳是1907年的哈佛大学毕业生,与父亲同船丧生后,获救的母亲在悲痛中捐建威德纳纪念图书馆,捐出原藏和添购的珍本书及350万美元,聘费城的Horace Trumbaur建筑师设计造成。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威德纳家族原为德国后裔,移民美国费城后,以造砖为业。传到祖父彼得,改行屠宰业,并与政府签约,在内战期间幸得暴利,继之以参政投资石油又联姻,与亲家埃金斯共同掌控火车、街车等交通事业,连锁经营芝加哥、巴尔的摩、匹次堡等地的路线。家族发迹后投资钢铁业和烟草业,且富而好礼、珍视教育。三代均收藏艺术品,如青瓷和善本书,还为残障儿捐立工业学校,把豪门住宅捐为艺术图书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彼得的儿子乔治带着太太依莲·埃金斯、儿子哈瑞以及男女仆人各一人于1912年春赴欧野游,一行人由巴黎丽池饭店前往航程的第二站诺曼底解堡,在夕阳中登上泰坦尼克号,终难逃命运的魔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4月12日下午,夫妻倘佯甲板后回舱房。起先船只有门大的裂痕,之后爆出两个钟头左右就可能沉没的坏消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子俩目送依莲和女佣坐上第4号救生舢舨,一说朋友卡特劝这位才27岁的哈佛毕业生也该坐上救生艇,可是他毅然留在船上,于是哈瑞带着礼服上衣口袋中如棒球卡大小袖珍本的《培根散文》,和泰坦尼克号一起沉入大海。也有罗曼蒂克的说法:当他正要登上救生舢舨,突然返回头去取才购得的善本书《培根散文》……死亡之神可惜并没有留一丝罅缝给船身留守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之后父亲乔治遗体发现后,由老祖父从加拿大运返归葬费城,儿子哈瑞却永无踪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依莲海难后又活了25年,享年75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传说威德纳的母亲捐款时,要求哈佛大学的每名毕业生都必需懂得游泳,因为她认为如果怀德纳懂得游泳的话就不会在泰坦尼克号沉没后死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威德纳图书馆内最有意义的一本书是《弗朗西斯·培根散文集》。在图书馆中厅的一角,我们可以找到那本《弗朗西斯·培根散文集》。书已完全褪色。此书是威德纳的母亲捐建该图书馆后,购买的第一本书。这本书在此已经静静地躺了95个年头了。书的下方写着一行字:"书与威德纳同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哈佛的学生餐厅,很难听到说话的声音,边吃边看书或边做笔记成为常态。没有哪个学生光吃不读或是边吃边闲聊的。哈佛的餐厅不过是一个可以吃东西的"图书馆",是哈佛众多个图书馆之外的另类图书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哈佛医院,同样的宁静,同样的不管有多少在候诊的人也无一人说话,无一人不在阅读。医院仍是图书馆的延伸。于是,哈佛产生的诺贝尔奖得主有33位。哈佛产生的美国总统有7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果人类还崇尚思想,书就有地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凌晨4点,依然灯火通明,座无虚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24日笔者拍摄于美国波士顿哈佛大学“威德纳图书馆.威德纳纪念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影像美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童话般美丽的传说”背后的真实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梁 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884年,美国东海岸,一对老夫妇,女的穿着一套褪色的条纹棉布衣服,而她的丈夫则穿着布制的便宜西装,也没有事先约好,就直接去拜访哈佛大学的校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校长的秘书在片刻间就断定这两个乡下人根本不可能与哈佛有业务来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先生轻声地说:"我们要见校长。"秘书很礼貌地说:"他整天都很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女士回答说:"没关系,我们可以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过了几个钟头,秘书一直不理他们,希望他们知难而退,自己走开。他们却一直等在那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秘书终于决定通知校长:"也许他们跟您讲几句话就会走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校长不耐烦地同意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校长很有尊严而且心不甘情不愿地面对这对夫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女士告诉他:"我们有一个儿子曾经在哈佛读过一年,他很喜欢哈佛,他在哈佛的生活很快乐。但是去年,他出了意外而死亡。我丈夫和我想在校园里为他留一纪念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校长并没有被感动的说:"夫人,我们不能为每一位曾读过哈佛而后死亡的人建立雕像的。如果我们这样做,我们的校园看起来像墓园一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女士说:"不是,我们不是要竖立一座雕像,我们想要捐一栋大楼给哈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校长仔细地看了一下条纹棉布衣服及粗布便宜西装,然后说道:"你们知道建一栋大楼要花多少钱?我们学校的建筑物超过750万美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时,这位女士沉默不讲话了。校长很高兴,总算可以把他们打发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位女士转向她丈夫说:"只要750万就可以建一座大楼?那我们为什么不建一座大学来纪念我们的儿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就这样,斯坦福夫妇离开了哈佛。到了美国的西海岸的加州,成立了斯坦福大学来纪念他们的儿子。 这就是斯坦福大学的由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多年以前的这位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的一次错误判断,失去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却造就了斯坦福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流传于美国人中的一句话:有钱成绩又不错的读哈佛,真正的世家更爱斯坦福——源于两家名校骨子里的气质不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真正的巨人,一定是俯身做事,就像成熟的麦穗,饱满而谦恭的弯下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国斯坦福大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斯坦福大学是由时任加州州长及参议员的铁路富豪利兰·斯坦福和他的妻子简·莱思罗普·斯坦福于1891年共同成立的,大学以他们于十六岁生日前夕(1884年)因伤寒去世的儿子小利兰·斯坦福为名,以表纪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824年,老斯坦福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农场主家庭,1861年担任加州州长;1863年他和夫人珍妮建立了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斯坦福担任总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876年,老斯坦福在加州购买了263公顷土地,作为养马牧场,后来又扩大到3237公顷,成为今天斯坦福大学校园的地盘;在斯坦福大学的徽标以及体育运动标志中就有红杉的形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斯坦福大学的全称是小利兰·斯坦福大学(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人们一般将其称为斯坦福大学,简称斯坦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小利兰·斯坦福是前加州州长、铁路大亨利兰·斯坦福和他妻子简·斯坦福(Leland and Jane Stanford)的独生儿子,1884年他们一家到意大利旅行,小斯坦福得了伤寒,当时医疗还不发达,传染上伤寒就如同得了癌症,小斯坦福不久在佛罗伦萨去世,当时只有16岁(一说15岁)。独生子不幸去后世,老斯坦福夫妇悲痛欲绝,返回美国后,决定将他的2000万美元的积蓄和他在帕拉托的3561公顷的土地用来创建一所大学,并以独子的名字来命名,用以造福加州的青少年。利兰·斯坦福曾告诉他的妻子:"以后所有加利福尼亚的小孩都是我们的孩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斯坦福夫妇在决定捐钱后,拿不定主意是要建立一所大学还是技术学院,或者是博物馆。由于当时东海岸的学术风气浓厚,他们从欧洲回国时,就专程到东边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康乃尔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拜访,听取校长们的建议。在哈佛大学时,哈佛校长查尔斯·伊里奥特(Charles W. Eliot)建议斯坦福夫妇建一所大学,并告诉他们所需投资大约五百万美元(折合成现在的金额至少1.2亿美元)。斯坦福夫妇听后表示他们可以负担得起这笔钱巨款,不过当时他们并没有做出最后的决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斯坦福夫妇在东部拜访了各大学校长、听取了他们的建议后,决定捐款建一所大学、一座博物馆。经过6年的建设,1891年斯坦福大学正式开学,第一年共有555名学生以及15名教职员。斯坦福夫妇先后拿出4000万美元办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斯坦福夫妇在建立大学时,为新大学立下的规矩与当时绝大部分大学都不一样:男女同校、不分宗教派别、实行公民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891年10月1日,斯坦福大学举行开学典礼,当时纽约的报纸曾预言没有人会到蛮荒之地的西部上这所大学:"教授们将在大理石教室里,面对空板凳讲课,"但大学揭幕之日,意想不到的车水马龙,第一届男女学生共559人,其中三分之二来自加州以外。经过一百多年的岁月流淌,斯坦福大学早已成为首屈一指的名校,被称为"西岸的哈佛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893年老斯坦福在睡梦中去世,祸不单行,他的财产也被冻结。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斯坦福夫人没有打算停办学校,她竭尽全力维持学校的运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斯坦福夫人亲自动身去了首都华盛顿,向当时美国的总统克里夫兰寻求帮助。直到六年后,美国最高法院解冻了斯坦福夫妇在他们铁路公司的资产。斯坦福夫人当即将这些资产卖掉,将全部的1100万美元交给了学校的董事会。斯坦福大学早期最艰难的六年终于熬过去了。乔丹校长赞扬道:"这时期,整个学校的命运完全靠一个善良妇女的爱心来维系。"她不仅成功地保住了大学,并且她一直在监督大学的运作,直到她在1905年2月28日逝世于夏威夷的檀香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天,不仅是几十万斯坦福校友,我们所有的人都应该感谢斯坦福夫人。她用她的爱心,靠她坚韧不拔的毅力开创出一所改变世界的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附【斯坦福大学建校史上的"美丽谎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童话元素被认为是存在于真实世界中时,童话就可能变成传说,接近史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多少年来,很多人都在讲述着前面那个"童话般美丽的传说" 。编故事的,想"寓教于乐",醒世后人。听故事的,便信以为真,不加考证。中国的《读者》杂志还曾经把这个故事刊出,让很多国人都误以为这个故事是真的。其实,斯坦福大学校史详细纪录了斯坦福夫妇建校的经过,并有专门一节纠正"美丽谎言"的传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美丽谎言"提到斯坦福夫妇因为独子曾在哈佛求学,所以想捐款给哈佛,事实是小斯坦福去世时只有16岁,根本没有在哈佛上过学。而斯坦福本人担任过加州州长,又是铁路大亨,名气很响,不可能如"美丽谎言"中所叙述的那样被哈佛校长冷遇。在斯坦福大学自己编撰的校史上,早已白纸黑字否定了有关的误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历史到现实,斯坦福与哈佛有如此之多的牵连,恐怕与那个"美丽的谎言"不无关系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总之,纠正也好,修改也罢,真善美就在那里谦卑地闪耀着光芒,美丽无比,光辉灿烂!</span></p> <p class="ql-block">(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剑桥麻省理工学院MIT。</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全名小利兰·斯坦福大学(Leland Stanford Junior University),简称"斯坦福(Stanford)",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湾区南部的帕罗奥多市(Palo Alto)境内。临近世界著名高科技园区硅谷,是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学。斯坦福占地约33平方公里,是美国面积第六大的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斯坦福大学与旧金山北湾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共同构成了美国西部的学术中心。截止至2016年,共有60位诺贝尔奖得主(其中校友13人),位列世界第八。此外,截止至2016年4月,共有20位斯坦福校友或教授获得图灵奖(计算机界最高奖),仅次于伯克利(22位)位列世界第二;另有7位斯坦福教授获得过菲尔兹奖(数学界最高奖),位列世界第九。2016-17年,斯坦福大学在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和QS世界大学排名中均位列世界第二,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世界第三,在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世界第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51年,斯坦福大学的工程学院院长弗雷德里克·特曼(Frederick Terman)决定创办在校园创办工业园区,将校园的土地租给当时的高科技公司使用,就被认为是这样一个瞬间。这一决定不仅奠定了硅谷的基础,也彻底改变了斯坦福大学的格局,他本人也因此被尊称为"硅谷之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斯坦福大学有教职工1534人,其中61%的人取得终身教授资格。现任教职工中有20位诺贝尔奖得主、2位菲尔兹奖得主、163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01位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87位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4位普利策奖得主、18位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得主和29位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斯坦福大学是世界最顶尖的设计院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斯坦福大学为硅谷的形成和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众多高科技产品的领导者及创业精神的人才,这其中就包括惠普、谷歌、雅虎、耐克、罗技、特斯拉汽车、Firefox、艺电、太阳微系统、NVIDIA、思科、硅谷图形及eBay等公司的创办人。此外,斯坦福大学的校友涵盖30名富豪企业家及17名太空员,亦为培养最多美国国会成员的院校之一。根据美国《福布斯》杂志2010年盘点的亿万富翁最多的大学,斯坦福大学名列第二,亿万富翁数量达28位,仅次于哈佛大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斯坦福大学的创建正逢美国产业革命和高等教育改革之时, 这使它的办学理念无不刻着时代的烙印, 无不显示着务实、创业的精神。斯坦福大学在创建之初便确立了鲜明的办学宗旨,即"使所学的东西都对学生的生活直接有用, 帮助他们取得成功。因此,它的目的是以整个人类的文明进步为最终利益, 积极发挥大学的作用, 促进社会福祉;教导学生遵纪守法,尽享自由给人的快乐;教育学生尊重和热爱民主政体中蕴含的崇高原则—— 因为这些崇高的原则源于人们生活、自由和追求幸福所拥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斯坦福大学被科技集团与企业重重包围,与高科技、与商界更与实用主义和开拓精神这些典型的"美国精神建立密切的联系。随着美国西海岸"高科技带的兴起,各个电脑公司,包括"世纪宠儿"微软公司纷纷在这一线安营扎寨,斯坦福大学的地位越来越举足轻重,从此斯坦福大学就是硅谷的核心,是全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果说,哈佛大学与耶鲁大学代表着美国传统的人文精神,那么,斯坦福大学则是二十一斯坦福世纪科技精神的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影像美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美国雅典”·智慧之城-波士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梁 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630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市建立,建立在“五月花”号上精英移民的十年后,建立在美国诞生的一百多年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波士顿是美国东海岸不太大的城市,但却拥有100多所大学,其中包括世界顶尖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M I T)。被誉为“美国雅典”和“智慧之城”。走在波士顿的街头,会有“两步一硕、三步一博”的感觉,不小心,会被撞个满怀。就像在奥地利维也纳的街头,不小心就会踩到一个音符一样。波士顿的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学术的味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波士顿是美国距离欧洲最近的地方。于是,1620年,从欧洲出发的“五月花”号满载一批含金量极高的学者们来了、人类最成功的移民文化出现了、世界最顶级的哈佛大学在这里成立了、从此,一个优秀的国家叫美利坚的文明诞生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漫步于树影婆娑的联邦大道,时不时会与名人精英一番交流;尽头处便是美国年代最久远的波士顿公园、智慧之城最美的绿洲;华盛顿日夜不停地守护着你,从不歇息;走近名叫“拥抱”的雕塑时,其善良与平等的强大磁场,另人敬畏;阳光下、微风中,静谧的查尔斯河每天都会被划出美丽的涟漪;对比离欧洲最近的波士顿港,却依然热闹非凡、就像“布拉托”书店里的学者们始终不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波士顿,马萨诸塞州的首府市中心很繁华、剑桥镇里很安静;哈佛雕像前,每天世界各地前来的“敬仰”者,络绎不绝;那100多所大学,很像上帝把那么多的好书,一本一本精心安放在波士顿的各个地方和角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哈佛、麻省理工等大学,先后走出来的两百多位诺贝尔奖获奖者,使得波士顿这座“美国雅典”的小城变得如此伟大。</span></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8日笔者拍摄于美国波士顿鸟瞰查尔斯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笔者2025年7月26日拍摄于美国马塞诸塞洲波士顿市后湾波士顿公园“华盛顿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28日笔者拍摄于美国波士顿鸟瞰查尔斯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28日拍摄美国波士顿哈佛大学哈佛广场哈佛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9日拍摄于美国波士顿麻省理工学院(MIT)</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9日拍摄于美国波士顿麻省理工学院(MIT)</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9日拍摄于美国波士顿麻省理工学院(MIT)</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9日拍摄于美国波士顿麻省理工学院(MIT)</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9日拍摄于美国波士顿麻省理工学院(MIT)</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29日拍摄于美国波士顿市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0日(上图:美国波士顿港)/(下图:波士顿剑桥镇希尔顿酒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29日拍摄于美国波士顿市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29日拍摄于美国波士顿市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29日拍摄于美国波士顿市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0日(上图:波士顿港“万豪酒店”)/(下图:美国波士顿剑桥镇“昆西市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0日拍摄于美国波士顿远眺市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29日拍摄于美国波士顿哈佛大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29日拍摄于美国波士顿剑桥哈佛大学一校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29日(上图:哈佛大学一校门)/(下图:波士顿剑桥镇哈佛广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29日波士顿哈佛大学一校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29日拍摄于美国波士顿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9日拍摄于美国波士顿公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29日拍摄于美国波士顿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29日拍摄于美国波士顿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29日拍摄于美国波士顿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9日拍摄于美国波士顿公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29日拍摄于美国波士顿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9日(上图:拍摄于美国波士顿公园)/(下图:波士顿港口酒吧)</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9日(上图:拍摄于美国波士顿港私人游艇)/(下图:波士顿港口酒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29日拍摄于美国波士顿港口酒吧。</span></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9日拍摄于美国波士顿“布拉托书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影像美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波士顿·布拉托书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梁 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美国东海岸的波士顿被誉为“美国雅典”,原因是,在波士顿大都会区拥有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超过100所大学。实际上波士顿是一个不太大的城市,但其伟大程度,还被誉为“智慧之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这座智慧之城的市中心,有一家独一无二的、盛满智慧的书店,她始于1825年,至今已有200岁的“布拉托”书店。她比葡萄牙的“莱罗”书店(位于波尔图市狮子广场附近,1906年开业,是葡萄牙最古老的书店之一,也是全世界“最长寿的书店”之一。2011年被《孤独星球》杂志誉为世界最美书店。 葡萄牙人把知识的海洋能做成世界最美殿堂)还要多出近100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看来,是《孤独星球》杂志,把“布拉托”给忘记了,一个美丽的书店、一个美丽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49年,Ken的父亲买下了波士顿城中心West Street(西街)的一家旧书店,专门卖二手书,1950年kan出生。他父亲说,Ken学会的第一个词,就是book(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Ken从上小学开始,课后就在父亲的店里帮忙。后来,他考上了Umass Amherst,学化学,毕业后又考上了威斯康星大学的PhD,继续化学研究。Ken说,如果他父亲再年轻十岁,或者身体再好一点,Ken很可能就成为一位化学家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Ken的父亲在1973年,得了一场严重的心脏病,Ken没有办法,决定休学一年,帮助父亲把书店开下去,然后的四十多年,他再也没有离开过这间书店。这家书店始于1825年,是美国最古老的书店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19世纪,美国文学和思想繁荣的年代,霍桑和爱默生都是书店常客,霍桑还娶了店主的二女儿。书店本来在Brattle Street,也因此得名布拉托书店,现在,它坐落在波士顿最中心的地方,北边是州政府,东边是downtown crossing,西边是波士顿公园,南边是Chinatown。他们搬了几次家,才最终到了西街这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0年的一天早上,Ken接到消防队的电话,告诉他,布拉托书店的五层木质楼房,被夷为平地。一夕之间,什么都没有了。Ken租了街上隔了几个门的房子,这时全波士顿的人都闻讯赶来,捐献了很多旧藏书,连市长Kevin White都拉来一车书。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在被烧成灰的西街遗址上,Ken把书摆在露天的折叠桌上,又开始了书店的生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年后,他买下了烧毁的空地旁边的三层楼,一二楼,卖普通旧书,三楼卖稀有的古董书。楼旁边空地,墙烧黑了,Ken保留了它们原来的样子,只不过在墙上画了十几位作家的巨像,有纳博科夫、阿西莫夫、博尔赫斯、卡尔维诺、卡夫卡、还有美国作家海明威、霍桑和诗人叶芝等等。在那一片空地上,仍旧是几十个摆满书的活动书架,上面插着一元,三元和五元的标签,写着请到屋里付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就是波士顿著名的布拉托书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个美丽的书店,一个美丽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29日拍摄于美国波士顿“布拉托书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29日拍摄于美国波士顿“布拉托书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影像美国》 《喧闹的城市-纽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梁 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492年的大航海时代,美洲被一个叫哥伦布的家伙发现,起名叫“新大陆,”并占为己有。于是,旧大陆变成了新大陆。欧洲殖民者蜂拥而至,并拆分霸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美洲东北部的纽约地区也不例外,造访的欧洲人不断涌入,原住民的印第安人从此过上了不安生的日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位于濒临大西洋的哈德逊河口的纽约,从1524年,第一个来此但没什么建树的意大利人开始,直到1602年至1626年,荷兰人的陆续开发、兴建并从印第安人手中廉价买下曼哈顿岛并命名为“新阿姆斯特丹”。一直是以荷兰为首的欧洲各殖民者的猎物。但到了1664年,更强悍的猎食者英国舰队开到了纽约,吓得荷兰人主动将新阿姆斯特丹拱手相让,英国顺利将其占有,改名叫“纽约”。正式开始了并续写其代价是500万原住民的印第安人被猎食者吞噬的只幸存了近25万人。所谓的“文明”被令人发指的大屠杀所取代(今天在美国的首都华盛顿,一座“大屠杀博物馆”详尽展示了当年以英国为首的欧洲殖民者的“罪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今日纽约高耸林立的摩天大厦的每一砖每一瓦,都是血淋淋的故事堆砌起来的繁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今日的纽约已然成为世界级的大都市。纽约市是美国乃至全球的经济、金融、商业、贸易、文化和传媒中心,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华尔街被称为美国经济的晴雨表。纽约拥有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等120家高等教育机构及2000家艺术和文化机构,是全球电视、广告、音乐、报纸和图书出版业中心城市,也是北美最大的媒体市场。又是全世界金融中心之一。曼哈顿岛是纽约的核心,在五个区中面积最小,仅57.91平方公里。但这个东西窄、南北长的小岛却是美国的金融中心,美国最大的500家公司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把总部设在曼哈顿。7家大银行中的6家以及各大垄断组织的总部都在这里设立中心据点。这里还集中了世界金融、证券、期货及保险等行业的精华。位于曼哈顿岛南部的华尔街是美国财富和经济实力的象征,也是美国垄断资本的大本营和金融寡头的代名词。这条长度仅540米的狭窄街道两旁有2900多家金融和外贸机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因此,纽约市地区年生产总值达到万亿的惊人数字,比肩沙特阿拉伯全国的GDP。难怪纽约街头像个巨大的世界人种库市场,摩肩擦踵、拥挤不堪、人满为患。全世界的人都挤破脑袋往这里送银子(这大概便是“几百年前欠下的债,今日注定是要还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法国人帮美国人打败了英国人,独立、建国。又增送给美国一尊“自由女神像”。至今,在罗德岛上的女神,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众生们前来朝拜祈福人类和平永驻,消灭罪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西洋的海水已没有当年那般冰冷;现代美术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叙述着历史、哲学、文化、艺术的内涵,直至外延到“时代广场”;在繁华的纽约市中心,居然可以允许4000多个拥有营业执照的小摊车,大摇大摆地占据了各各十字路口、街头小巷,与“洛克菲勒”、“帝国大厦”、“LV”总部、“蒂梵尼”等巨鳄形成巨大反差,仿佛有些格格不入,但却引发些许思考。“纽约时报”瞪大了眼睛监督着自由、民主的实施方式;数百家“百老汇剧场”门前排队等候观看美国的故事、像极了在餐馆里等位而成为了常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曼哈顿大桥”与“布鲁克林大桥”携手横跨哈德逊河口时、纽约显得很温暖;空中、地面、楼角、阳台、许多不知疲倦的和平鸽悠闲散步,仿佛能让这座全世界最喧闹的城市安静下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纽约注定是不会安静下来,因为全世界各种人等的不停造访,会让纽约变得更加喧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拍摄于美国纽约远眺曼哈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拍摄于美国纽约市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笔者拍摄于美国纽约开往自由岛的游船上,美国纽约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像。自由女神像挺立在纽约自由岛的哈德逊河口。是法国政府1876年为纪念美国独立100周年赠送给美国人民的礼物。女神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着《独立宣言》,脚下是打碎的锁链,象征着挣脱暴政的约束和自由。现已成为美国国家的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笔者拍摄于美国纽约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像) 自由女神像,全称自由女神像国家纪念碑,又名自由照耀世界,位于美国纽约自由岛。1865年,爱德华·德·拉布莱建议,法国在美国建国100周年之际,赠送一尊代表自由的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笔者拍摄于美国纽约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像) 自由女神像,全称自由女神像国家纪念碑,又名自由照耀世界,位于美国纽约自由岛。1865年,爱德华·德·拉布莱建议,法国在美国建国100周年之际,赠送一尊代表自由的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笔者拍摄于美国纽约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像) 雕像由法国雕塑家巴托尔迪构思并制造,支撑雕像的铁架由巴黎埃菲尔铁塔的设计师埃菲尔设计,基座由美国建筑师理查德·莫里斯·亨特设计。于1876年开始建造,期间因资金短缺造成工程停滞,最终于1884年在法国制作完成,1885年运到美国组装,并在1886年10月23日竣工。1886年10月28日,纽约市举行第一次彩带游行,以纪念神像落成,超过100万人参加游行。自由女神像自落成以来,已成为美利坚民族的象征,表达着美国人民争取民主、向往自由的崇高理想。它于1924年被指定为美国国家纪念碑。1984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编号307)的世界文化遗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笔者拍摄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大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笔者拍摄于美国纽约“时代广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笔者拍摄于美国纽约曼哈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上图:笔者拍摄于美国纽约火车站)/(下图:纽约“布鲁克林”大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笔者拍摄于美国纽约“时代广场”街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上图:美国纽约曼哈顿)/(下图:纽约“布鲁克林大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笔者拍摄于美国纽约“曼哈顿大桥”(电影《美国往事》外景拍摄地)。</span></p> <p class="ql-block">(美国纽约曼哈顿大桥).电影《美国往事》剧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拍摄于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市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上图: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下图:纽约“时代广场”街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拍摄于美国纽约市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拍摄于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特朗普大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拍摄于美国纽约时代广场“LV总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拍摄于美国纽约市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拍摄于美国纽约市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笔者拍摄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大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笔者拍摄于纽约“时代广场”、“第五大道”。在纽约,居然可以允许4000多个拥有营业执照的小摊车,大摇大摆地占据了各各十字路口、街头小巷,与“洛克菲勒”、“帝国大厦”、“LV”总部、“蒂梵尼”等巨鳄形成巨大反差,仿佛有些格格不入,但却引发些许思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29日拍摄于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市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拍摄于美国纽约时代广场“LV总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笔者拍摄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大桥”。</span></p>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1日美国纽约笔者拍摄于“圣帕特里克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1日美国纽约笔者拍摄于“圣帕特里克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拍摄于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市区。</span></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31日拍摄于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市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笔者拍摄于美国纽约“911”遗址纪念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笔者拍摄于美国纽约“911”遗址纪念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笔者拍摄于美国纽约“911”遗址,新建纽约地铁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笔者拍摄于美国纽约“911”遗址,新建纽约地铁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上图:美国纽约“911”遗址.新建纽约地铁站)/(下图:笔者拍摄于美国新泽西州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笔者拍摄于美国纽约“911”遗址,新建纽约“世贸大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上图: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市区“铜牛雕塑”)/(下图:纽约“布鲁克林”大桥;远处为纽约“曼哈顿”大桥.曼哈顿大桥是电影《美国往事》外景拍摄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拍摄于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市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上图:时代广场街头)/(下图:美国纽约时代广场“洛克菲勒中心”俯瞰市区夜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拍摄于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市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时代广场街头“百老汇剧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雕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雕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雕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雕塑。</span></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31日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雕塑“亚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雕塑“夏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雕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荷兰画家“伦勃朗”的油画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31日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油画作品。,莫内的《睡莲》。</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31日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油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油画作品,高更的《自画像》。</span></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31日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油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油画作品,莫奈的《第一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油画作品,莫奈的《鲁昂大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31日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油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油画作品,《华盛顿横渡特拉华河》是德裔美国画家埃玛纽埃尔·洛伊茨于1851年完成的布面油画,描绘1776年12月25日美国独立战争中乔治·华盛顿率军夜渡特拉华河突袭特伦顿英军驻地的历史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油画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31日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油画作品,梵高的《向日葵》。梵高曾在给弟弟的信中说:“向日葵是属于我的花,我想画上半打的《向日葵》来装饰我的画室,让纯净的或调和的铬黄,在各种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种程度的蓝色底子上,从最淡的维罗内塞的蓝色到最高级的蓝色,闪闪发光;我要给这些画配上最精致的涂成橙黄色的画框,就像哥特式教堂里的彩绘玻璃一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油画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油画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雕塑作品,罗丹的《思想者》。</span></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31日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油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油画.雕塑作品,罗丹的雕塑《思想者》。</span></p>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2日笔者拍摄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笔者2025年8月2日拍摄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馆藏油画作品,法国画家亨利·马蒂斯于1910年创作的布面油画《舞蹈》。</span></p>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2日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馆藏油画作品,达利的《时间的记忆》,达利的作品《记忆的永恒》。萨尔瓦多·达利 (1904年-1989年) 著名的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画家,因为其超现实主义作品而闻名,他与毕加索和米罗一同被认为是西班牙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3个画家。</p> <p class="ql-block">笔者2025年8月2日拍摄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馆藏油画作品,达利的《时间的记忆》,达利的作品《记忆的永恒》,也叫《记忆的坚持》、《软钟》。是西班牙著名画家萨尔瓦多·达利的代表作之一,完成于1931年,目前收藏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笔者2025年8月2日拍摄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馆藏油画作品,梵高的《星月夜》。</p> <p class="ql-block">笔者2025年8月2日拍摄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馆藏油画作品,毕加索《亚维农的少女》/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p> <p class="ql-block">笔者2025年8月2日拍摄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馆藏油画作品,梵高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笔者2025年8月2日拍摄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馆藏油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笔者2025年8月2日拍摄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馆藏油画作品,毕加索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笔者2025年8月2日拍摄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馆藏油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笔者2025年8月2日拍摄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馆藏油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笔者2025年8月2日拍摄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馆藏油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笔者2025年8月2日拍摄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馆藏油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笔者2025年8月2日拍摄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馆藏油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笔者2025年8月2日拍摄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馆藏油画作品,毕加索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笔者2025年8月2日拍摄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馆藏油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笔者2025年8月2日拍摄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馆藏油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笔者2025年8月2日拍摄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馆藏油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笔者2025年8月2日拍摄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馆藏油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笔者2025年8月2日拍摄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馆藏油画作品,莫内的《睡莲》。</p> <p class="ql-block">笔者2025年8月2日拍摄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馆藏油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笔者2025年8月2日拍摄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馆藏油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笔者2025年8月2日拍摄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馆藏油画作品,沃安迪·霍尔的波普艺术作品。</p> <p class="ql-block">笔者2025年8月2日拍摄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馆藏油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笔者2025年8月2日拍摄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馆藏油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笔者2025年8月2日拍摄于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馆藏油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拍摄于美国纽约中央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拍摄于美国纽约中央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拍摄于美国纽约中央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拍摄于美国纽约中央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31日拍摄于美国纽约中央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影像美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个不张扬的首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梁 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个国家的首都,或多或少都会在某些方面,彰显自己的牛掰地位。或高大、或雄伟、或威严、或豪横、或独一无二地把自己变成了独一无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美国的华盛顿,却有些不同,是一个安静而又不张扬的首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国会大厦建于1793年,坐落在25米高的国会山上。仿佛是意大利罗马的那块长得很像大蛋糕的威尼斯广场,搬到了华盛顿。美丽的国家广场巧妙地把国会大厦与白宫分离开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792年建造的灰色墙体白宫,离国会大厦2.2公里。在第二次英美战争(1814年)中,遭英军焚毁,修复时涂上了白色涂料后,改名叫白宫。但,怎么看都像是一个不看病的医院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华盛顿纪念碑,高169.45米。内墙镶嵌着188块由私人、团体及全球各地捐赠的纪念石,其中一块刻有中文的纪念石是清政府赠送的,华盛顿纪念塔内200多英尺高度第十层内壁的汉字碑文钦命福建巡抚部院大中丞徐继畲所著《瀛环志略》曰,“按,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於胜广,割据雄於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於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余尝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大清国浙江宁波府镌,耶稣教信辈立石,咸丰三年六月初七日,合众国传教士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面大概意思是:华盛顿是一位“异人”起事之时比陈胜、吴广更为勇猛、割据之时比曹操、刘备更有雄才。最难得的是,建国后,华盛顿不称帝不传位子孙。在那个时代徐继畲就能对美国进行详尽的研究分析总结,其思想足够超前、胆子也足够之大。徐继畲也因此被削职撵回老家成了一介平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始建于1914年的林肯纪念堂,倒像是古希腊的雅典帕特农神庙,神圣端庄、另人敬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国家广场美丽的潮汐湖畔,有一座白色的、像极了的罗马万神殿,是1938年为美国第三任总统杰弗逊所建造的纪念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分明就是一件一件的艺术品,散落在美国的首都-华盛顿的各个区域和角落,美的另人窒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就连越南战争纪念碑和五角大楼旁的9.11恐怖袭击事件的纪念碑群都成了艺术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就像200多年前的那片灌木丛,除了安静还是安静;又如200多年前不张扬的那片村庄和农舍般恬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张扬的首都华盛顿,像极了华盛顿本人,把美利坚合众国建起来了,自己却回到老家安静的种地去了。后面的众多智慧有余的总统们就开始施展才华、治理国家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安静的首都华盛顿,只有白宫前不安静,静坐的、游行示威的,从未停止过。不报备,偶尔还要冲击一下你那国会大厦,又动枪又动炮的骚扰一下,和你的老大掰扯掰扯,玩玩所谓的自由和民主,让全世界都看看你那份高危职业好不好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于是,被干掉的总统和没被干掉的总统们只能前仆后继地干着那份高危职业。国内不听话的和世界上不听话的逐渐多了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于是,不张扬的首都也学会了开始张扬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于是,安静成为了全人类的奢侈品,由于太贵,全人类的成本都提高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8月6日拍摄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国会山“国会大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8月6日拍摄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国会山“国会大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8月6日拍摄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国会大厦“自由女神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8月6日拍摄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国会大厦“雕像大厅”。</span></p>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6日拍摄于美国国会山国会大厦“雕像大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8月6日拍摄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国会大厦“时间女神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8月6日拍摄于美国首都华盛顿拉菲特广场白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8月6日拍摄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国会大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8月6日拍摄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华盛顿纪念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8月6日拍摄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火车站广场远眺国会大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8月6日拍摄于美国首都华盛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8月6日拍摄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国会山“国会大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8月6日拍摄于美国首都华盛顿“朝鲜战争老兵纪念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8月6日拍摄于美国首都华盛顿“朝鲜战争老兵纪念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8月6日拍摄于美国首都华盛顿“越南退伍军人纪念碑”。</span></p>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6日拍摄于美国首都华盛顿“林肯纪念堂”林肯雕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8月6日拍摄于美国首都华盛顿“林肯纪念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8月6日拍摄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坐落在潮汐湖上的美国第七任总统“杰克逊纪念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8月6日拍摄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史密森尼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远眺国会山“国会大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8月6日拍摄于美国首都华盛顿“史密森尼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6日拍摄于美国首都华盛顿拉菲特广场白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8月6日拍摄于“国家非遗美国人历史和文化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8月6日拍摄于美国首都华盛顿(一媒体总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8月5日拍摄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美国航天航空总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8月6日拍摄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念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8月6日(图1-图4:美国首都华盛顿“第二次世界大战纪念碑”)/(图5: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8月6日拍摄于美国首都华盛顿五角大楼国防部“9.11事件纪念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7月27日笔者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剑桥镇哈佛大学哈佛广场哈佛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28日笔者外孙女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剑桥镇麻省理工学院(MIT)。</p> <p class="ql-block">附:(从美国华盛顿飞韩国首尔转机回国拍摄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韩国首都首尔部分影像)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8月9日韩国首都特别市.有韩国“故宫”之称的“景福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8月9日(图1-图3:韩国首都特别市.有韩国“故宫”之称的“景福宫”)/(图4:韩国总统府青瓦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