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零星记忆——十八

画家胡庆国

<p class="ql-block">文化生活</p><p class="ql-block"> 20世纪5、60年代,那时的邢台人大人小孩好多都能唱两段。邢台大小剧团好几个。豫剧团、河北梆子剧团、四股弦剧团、话剧团……。剧场影院好几个,群众剧院、人民剧院、大众剧院、南凉园剧院、邢台剧院、青年影院、邢台县影院,邢台影院。每年邢台市城里有两次大庙会,十月十八庙会,好像春天还有一个庙会我记不清庙会的时间和名字了,记得它和十月十八大会一样很隆重热闹。但是文革后就没有了,这两个庙会,都有露天搭戏台唱戏。那时候过会看戏不用花钱,看会戏的人好多。</p><p class="ql-block"> 我上三年级以前两个庙会大部分选址在王八坑(后来建成体育场),还有顺德路南头路西向西一大片空地,文革前这块空地就消失了,空地上临街处建了一个医院后来改名急救中心。以后举办庙会的地址就不固定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二妗子干着活常常口里哼着山西梆子。小姨在地毯厂工作时候,开里开会她经常唱几句,母亲也能唱两段豫剧。记得我从小就经常进戏园子看戏。那时好多名人也经常来邢台演出。还来讲学。</p><p class="ql-block"> 梅兰芳来邢台演出过好几次。梅兰芳只要来邢台演出,母亲和父亲一定买两张戏票看。听母亲说梅兰芳来邢台演出,都是在人民剧场。梅兰芳住在里剧场东边不远的邢台饭店,他不在剧院化妆,而是在下榻处邢台饭店化好妆。他来邢台也经常和本土的演员们交流。听大人们议论他还在邢台认了一个干闺女,是邢台豫剧团的一个演员好像叫宋丽珍,那时清风楼前,路西的照相馆的橱窗里摆了好几张,梅兰芳和宋丽珍的合影,梅兰芳坐着,宋站着。母亲每次看了梅兰芳的戏后会和我们夸赞好几天,梅的扮相、唱腔、身段。</p><p class="ql-block"> 邢台豫剧团的郭兰芝、郭兰凤姐妹俩,一个唱旦角,一个唱小生,她们演的抬花轿邢台人看了都叫好。我看过四股弦剧团的团长马凤仙《夺印》里演的反派人物烂菜花,生灵活现。邢台曾流传砸锅卖铁,也要看马凤仙,可惜文革住牛棚期间,上吊自杀了。</p><p class="ql-block"> 常香玉、马金凤、胡小凤、崔兰田也来,母亲能说出她们的各自特点。常香玉和马金凤,邢台人认为马金凤比常香玉唱的甜润,两人咬字都很清晰。只是常香玉抗美援朝捐献飞机,由此名声大于马金凤。崔兰田唱哭戏,唱得好。</p><p class="ql-block">侯宝林不但来邢台演出,还义务为邢台文艺界和机关讲课。侯宝林来邢台演出讲课都是在邢台剧场。母亲听了好几次侯宝林讲课,她很是欣赏侯宝林的语言表达艺术。有一次侯宝林讲每一个地方的语言特点。其中讲到邢台方言表达用字较少,举了好多例子,侯宝林说:解大手邢台话只用一个屙字,……。母亲说侯宝林真不简单,知道好多邢台方言及用语。母亲听了侯宝林的讲课课后·,为邢台方言感到骄傲。现在想想哪个地方方言少?那时候的人视野还是太窄。主要还是母亲对故乡的感情,觉得故乡的啥都好!</p><p class="ql-block"> 小孩子们在一起玩能有摸有样唱两句,家里大人干着活哼两句也是很正常。城市里每年有庙会,唱大戏。农村可以说村村年年有会,多是当村人自己搭台唱戏。我姥姥家周公村,文革前,年年农历六月初一过会。搭台唱戏好几天。我三舅和三妗子,都是村里的农民,他们每年登台唱戏,但他们从没唱过主角。三舅不仅能唱几口河北梆子,三舅最过人处是能讲整本的故事,《济公传》《三国》《水浒》等等,我最喜欢听的是《桃花女和周公》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现在邢台城区比那时候扩大了十几倍。戏院,剧团还有几个?</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