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学养生休闲度假(二)

张向左

<p class="ql-block">太湖温泉别院的门头静静立在绿树掩映之中,石墙上刻着院名,几根粗壮的立柱撑起上方的平台,像是张开的臂弯,迎接着久别重逢的老友。我们几个老同学拖着行李箱,踩着午后的光影走进这方静谧天地,仿佛一脚踏进了时光的缝隙——喧嚣被留在了山外,而此刻,只属于清风、树影与彼此熟悉的笑脸。</p> <p class="ql-block">沿着小径往深处走,一条蜿蜒的河流在眼前铺开,垂柳低拂水面,枝条轻点,荡起一圈圈涟漪。芦苇丛在岸边轻轻摇曳,倒影在水中模糊成一片温柔的绿。天空虽阴云密布,却并不压抑,反倒让整幅画面多了几分水墨画的意境。有人轻声说:“这不就是我们小时候放学路上那条河吗?”一句话,勾出了大家记忆深处的蝉鸣与笑语。</p> <p class="ql-block">转过一片林子,忽然撞见一个色彩斑斓的艺术装置——“太湖”两个大字被涂成明黄与湖蓝,旁边还缀着几颗巨大的红色心形。我们忍不住停下脚步,有人掏出手机拍照,有人干脆站到字母后面比了个“耶”。阴天的灰调子,反倒衬得这抹鲜艳格外生动。那一刻,仿佛不是我们在看装置,而是青春突然从记忆里跑出来,跟我们打了个照面。</p> <p class="ql-block">几个人站在“太湖”字样旁合影,笑得像学生时代春游时那样毫无顾忌。有人喊:“再来一张!”于是又调整站位,有人故意挤到C位做鬼脸,惹得大家哄笑。这哪里是养生度假?分明是一场迟到的集体返校日。只是这一次,我们不再赶时间,不再比成绩,只愿把笑声留在风里,把情谊刻进这湖光山色中。</p> <p class="ql-block">  赠同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太湖烟水漾清愁,</p><p class="ql-block">湖畔相逢忆旧游。</p><p class="ql-block">秋叶随风传尺素,</p><p class="ql-block">雨声入夜话绸缪。</p><p class="ql-block">同窗数载情难改,</p><p class="ql-block">学海同舟意未休。</p><p class="ql-block">缘定今生常聚首,</p><p class="ql-block">深恩永记在心头。</p><p class="ql-block"> 张进生</p><p class="ql-block">全诗以太湖烟水、秋叶夜雨为背景,将清愁、回忆、深挚的情谊和未来的期许融为一体,感人至深。</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上一条伸向水面的木质栈桥。桥身微颤,脚步声在空旷中轻轻回响。尽头是一座带顶棚的凉亭,像一只静候的船,停泊在湖心。天色依旧阴沉,水面如镜,映着云层缓慢流动。我们并肩走着,没人说话,却也不觉尴尬。多年未见,本该有说不完的话,可真正到了一起,反而发现,沉默也如此熨帖。</p> <p class="ql-block">玉美突然停下脚步,站在栈桥中央,双手交叉放在身前,望着远处笑了笑。那笑容很轻,却像是卸下了什么。后来她才说,最近几年血糖不稳定,家里琐事多,已经很久没这样安静地站过。此刻,风从湖面吹来,带着湿意,也带着久违的松弛。</p> <p class="ql-block">栈桥尽头,凉亭下,母女俩倚着栏杆拍照。红外套的女儿和粉外套的妈妈,亲密的像一对闺蜜。她们笑着调整姿势,说要拍张“姐妹花”留念。远处海天相接,阴云低垂,可她们的笑容却像破云而出的光,暖得让人想跟着一起笑。</p> <p class="ql-block">一对夫妇手挽着手走在前面,男的穿灰外套,女的穿蓝上衣,步伐默契得像共舞多年。他们不时低声交谈,偶尔相视一笑。有人打趣:“你们俩还是这么甜。”他们只是笑笑,没反驳。爱情或许会褪色,但陪伴早已成了呼吸般的习惯——这大概就是岁月送给我们最温柔的答案。</p> <p class="ql-block">天空飘着细雨,栈桥上已无人迹。长椅空着,护栏在微光中泛着暗色。凉亭孤悬水中央,像一个守夜的梦。我们站在岸边回望,忽然觉得,这一整天的走走停停,笑语喧哗,最终都归于这一片静谧。养生,原来不只是泡温泉、吃粗粮,更是让心,重新学会安静。</p> <p class="ql-block">湖面如墨,远处山影朦胧,芦苇丛边停着一艘小船,船头微微翘起,像在等一个未归的人。我们站在岸边,谁也没提回去。有人轻声说:“要是能在这儿住几天,什么都不想,就好了。”是啊,城市里的我们,总在赶路,却忘了停下来,看看水,听听风,和老朋友说说废话。</p> <p class="ql-block">我们登上高处,眼前是一片开阔的湖水,小岛如浮玉散落其间,远处山脉与城市轮廓在阴云下若隐若现。有人指着那边说:“记得我们毕业那年,说好要一起去环湖骑行,结果谁也没去成。”如今站在这里,虽迟,却不晚。有些约定,哪怕隔了二十年,依然算数。</p> <p class="ql-block">湖边有人在劳作,水面上漂着浮台,黑色网架整齐排列。他们弯腰忙碌,动作熟练。我们静静看了一会儿,忽然明白,这片宁静并非无人问津的荒芜,而是有人在默默耕耘的生活。就像我们这一群人,各自奔波半生,如今聚在一起,也不过是想在喧嚣之外,找回一点本真的节奏。</p> <p class="ql-block">一条浮桥蜿蜒伸向小岛,连接着岸与远方。岛上树木葱茏,生机盎然。我们没走过去,只是望着。有人说:“人生走到这个年纪,最难得的,不是走得快,而是还能看见桥,还愿意走。”大家点头。是啊,身体或许不如从前,但心若未老,路就还在。</p> <p class="ql-block">我们又回看湖边栈桥。一对蓝衣情侣并肩而立,背影从容。城市天际线在远处静静矗立,凉亭在风中守候。阴云依旧,可我们已不再在意天气。这一趟,不是为了阳光灿烂,而是为了在彼此眼中,重新认出那个年轻时的自己。</p> <p class="ql-block">太湖山水,</p><p class="ql-block">图文并茂,</p><p class="ql-block">苏州之旅,</p><p class="ql-block">情意绵长。(凤鸣)</p> <p class="ql-block">六个人站在栈桥上合影。我们都穿着蓝色上衣——不知是谁提议的,说要拍张“同色系”的纪念照。笑得毫无保留,像当年毕业照那天。湖面平静,城市轮廓清晰,风从背后吹来,带着水汽和草木香。那一刻,我们不是中年人,不是父母,不是职员,我们只是彼此的老同学,是青春留下的回声。</p> <p class="ql-block">回程路上,我脑海里浮现出那艘小船,载着一个人,缓缓驶过芦苇丛。他或许在捕鱼,或许只是漫无目的地漂着。但那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勇气独自面对一片湖,一片天,一段静默的时光。而我们这群人,也有勇气在忙碌半生后,停下脚步,回到彼此身边,说一句:“好久不见,你还好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趟养生之旅,养的不是身,是心。休的不是假,是情。度假的“度”,原来不只是空间的移动,更是时间的回溯与情感的重连。</p> <p class="ql-block">晨曦微露,太湖的薄雾如轻纱般漫上木质栈桥。张老师一袭深蓝中式练功服立于队列前方,身形如松,起手式划破静谧空气,仿佛将千年养生智慧凝于指尖。学员们蓝衣飘飘,随老师动作缓缓推掌、屈膝、凝神,每一个招式都似在与湖山对话。远山含黛,近水泛金,飞鸟的剪影偶尔掠过如镜湖面,与这群晨练者的身影共同构成一幅流动的山水养生画卷。在此处习练八段锦,不只是筋骨舒展,更似将太湖水韵与吴中风雅都化入呼吸吐纳之间。</p> <p class="ql-block">阳光透过半透明的白色窗帘,柔和地洒满房间。蒋凤鸣同学身着鲜明的蓝色上衣,端坐在温暖的木质桌前,神情专注而庄重。在培训师张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他双手小心翼翼地捧起盛有蝉花虫草的小巧容器,一丝不苟地服用着这份珍贵的养生品。桌面上,鲜红饱满的红枣、色泽金黄的柚子果肉,以及杏仁与核桃等茶点错落有致地摆放着,与一旁静置的白瓷茶杯共同勾勒出温馨闲适的氛围。整个画面在光影交错间,定格下这段将传统养生智慧融入日常生活的静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太湖秋雨同学缘深》</p><p class="ql-block">【太】水风回小舟轻,</p><p class="ql-block">【湖】云薄雾润雨声。</p><p class="ql-block">【秋】山不阻扶筇兴,</p><p class="ql-block">【雨】槛长萦斫鲙情。</p><p class="ql-block">【同】掼玉牌惊球坠,</p><p class="ql-block">【学】调真气待潮生。</p><p class="ql-block">【缘】牵三生苔苓谊,</p><p class="ql-block">【深】樽漫酌蝉琼液。</p><p class="ql-block"> 简兮</p><p class="ql-block"> 20251020</p> <p class="ql-block">项明的这首藏头诗意境雅致、细节鲜活,将同窗情谊融入太湖秋景与日常闲趣中,很有韵味。“太水”“湖云”开篇便勾勒出太湖烟雨的朦胧之美,“扶筇”“斫鲙”“掼玉牌”等细节又藏着同窗共处的生动回忆,尾联“三生苔苓谊”“深樽漫酌”更是将情谊的厚重与相聚的惬意拉满,足见巧思。</p><p class="ql-block"> 张进生</p> <p class="ql-block">时光仿佛在这一刻变得轻柔。曾经在书山学海里挥斥方遒的学霸,如今忙里偷闲,捧起的是一本养生典籍。她坐在窗前,柔和的光线透过白纱帘,为这幅静谧的画面镀上一层温煦的暖色。镜片后的目光,不再紧锁于复杂的公式定理,而是流淌过字里行间关于生命与健康的智慧时,流露出一种了然的从容。那专注的神情一如当年,只是少了几分争强好胜的锐气,多了几分与自我和解的温柔。从钻研学问到研习养生,变的虽是手中的书卷,不变的却是那份认真对待生活的初心。这闲适的一幕,恰是岁月静好最熨帖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瞧,这方寸牌桌,便是我们淮安人的“小主场”。作为掼蛋的发源地,这份刻在基因里的牌技,让我们这些同乡相聚时,无需多言,“掼上一局”便是最地道的问候。瞧这专注的神情、娴熟的手法,牌起牌落间,流淌的不只是输赢的较量,更是千年运河滋养出的从容智慧与浓浓乡情。这一局,掼的是默契,更是根植于老淮安血脉中的文化认同。</p> <p class="ql-block">18号夜晚,空气中仍弥漫着白日的余热,但一场属于足球的盛宴已悄然拉开帷幕。众人围坐在巨大的屏幕前,目光聚焦于即将上演的“苏超”对决——南京与泰州的绿茵之战。这场比赛的背后,正是背景板上那行醒目的蓝色大字所昭示的盛事:【2025江苏银行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屏幕上,联赛充满活力的橙蓝渐变logo与一旁憨态可掬的吉祥物玩偶,此刻仿佛也透过屏幕,为这场同省德比增添了无限的激情与趣味。</p><p class="ql-block">随着裁判一声哨响,比赛开始。屏幕的光影在众人专注的脸庞上流转,每一次精妙的传球、每一次惊险的扑救都牵动着所有人的心弦。当南京队攻入制胜一球时,房间里爆发出热烈的欢呼与掌声,仿佛亲临那座被灯光点亮的球场。这不仅是一场比赛的胜利,更是由“江苏银行”所鼎力支持的这场全民足球盛宴,为今年所带来的火热与感动。</p> <p class="ql-block">在苏超1/2半决赛中,泰州队通过点球大战惊险击败南京队,赛后赛场瞬间沸腾,泰州球迷的激动心情溢于言表。一位蓝发女球迷成为焦点,她身着黑色露脐装,高举写有“泰州战斗”的围巾,双臂张扬,张大嘴巴尽情欢呼,脸上写满了胜利的狂喜;身旁一位身穿橙色“泰州”字样球衣的男球迷同样握拳振臂,神情激昂。背景中,众多球迷挥舞着蓝色围巾,齐声高呼“泰州”,整个场景沉浸在热烈的氛围中,蓝色与橙色交织,生动勾勒出球迷们此刻难以抑制的兴奋与自豪。(11月1号没有南京队的南京赛场将会是一个什么场景?)</p> <p class="ql-block">张进生班长虽已白发苍苍,眉宇间却沉淀着岁月赋予的从容。他目光柔和地坐在C位,仿佛正沉浸于筹略中,73载光阴未曾减弱他探索世界的热情,反而炼就了一颗与时俱进的心。只见他指尖在屏幕上轻盈滑动,购票、查班次、灵活改签,一系列操作流畅如行云流水。从高铁飞驰的轨迹到数字生活的脉搏,张班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学无止境”的真谛——生命年轻与否,从来与年龄无关,而是取决于心中是否永远装着明天的朝阳。这份拥抱时代的热忱,值得最热烈的点赞!</p> <p class="ql-block"> 太湖秋雨同学缘</p><p class="ql-block"> 初秋的太湖,被一层朦朦的细雨笼着。水汽氤氲,空气是洗过的清新,吸入肺腑,有种微凉的甜。我们一行十多位同学及几位家属计十九人,便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从江苏省的四面八方聚首于苏州1858温泉别墅园。牵引着我们前来的是上海赛鼎集团董事长杨彪老同学那一声厚重如山的约请。这不是一次简单的玩乐,而是一场以“健康固本”为主题,对生命晚景的温柔探索,更是一场跨越了半个世纪友情的庄重升华。</p><p class="ql-block"> 当日下午,我们走进了范仲淹的故居。以往;我们只在课本里诵读过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只觉得是士大夫的凌云气概。而今立于这故宅庭前,听风穿过廊庑,才更深地触摸到那份胸怀背后的实在。那“义田”供养族人的仁心,那“义教”开启民智的远见,那润物无声的淳厚家风,乃至他规律清简的生活习性,都让我们这些古稀之年的“学生”有了新的感悟:伟大的抱负,原来也根植于日常的修为与对身边人的担当里。</p><p class="ql-block"> 次日的清晨好似一幅动人的画卷。我们身着统一的CF天蓝色服装,在张老师带领下,于太湖边演练起“八段锦”。彼时,淡蓝色的天空弥漫着层层薄雾,我们的衣衫仿佛与天际融为一色。举手投足,舒缓圆融,吐纳之间,是与天地交换的清气。练罢收势,周身通泰。信步湖边,但见一位满头银发、胡须垂胸的老渔翁,正精神饱满、满面红光地整理着他的渔具,不远处还有一叶小舟在湖面轻漾。我们这一群天蓝色的老者与那银发的渔翁、淡蓝的湖天,共同构成了一幅极美、极安宁地天人合一的画卷,仿佛时光在此定格放慢了流速。</p><p class="ql-block"> 下午的时光,是向内里的求索。张老师从古老的《黄帝内经》出发,为我们讲述“气”与“血”这生命之根本,教我们如何以先人的智慧,养护余生,安度晚年。我们又学习了“七杯茶”的饮用与功效,在茶香袅袅中品味养生之道。最后,我们在禅意浓浓的乐声里,闭目盘坐,进行了半小时的冥想。万籁俱寂,唯有心音,将连日来的欢愉与感悟,慢慢沉淀到生命的最深处。</p><p class="ql-block"> 至于那些围桌共餐的时光,也同样令人怀念。每一顿饭菜,都搭配得健康合理,我们吃得舒服而开心,席间洋溢的,是比菜肴更醇厚的同学情谊。</p><p class="ql-block"> 相聚的欢愉尚未在心头平息,学习的脚步却如约而至。今日上午,身份的丝线又将我们轻轻牵起——此番,是以“施董老同学”的名义,以另一种形式相聚于云端,透过一方方荧屏,参与了一场关于“蝉花虫草”溯源追本的修研。屏幕上,图文并茂,讲解深入;屏幕前,我们虽鬓发皆白,眼神却依旧闪烁着求知的专注。那由蝉与虫草菌在生命尽头奇妙共生而得的精灵,其漫长的演化、严谨的甄别与其中蕴含的造化之机,在我们面前缓缓展开。这已不仅是一场知识的普及,更是一次对生命韧性与自然智慧的深切礼赞。</p><p class="ql-block"> 收获,是丰沛的。它仿佛为前两日太湖边“健康固本”的理念,落下了一个坚实而具体的注脚。当我们理解了天地自然如何以其独特的方式孕育出守护健康的瑰宝时,一种前所未有的信心在胸中悄然生根——那便是对自己,作为“健康守护第一人”这份责任的深切认识与坚定担当,明白了安度晚年的智慧,既在于湖畔的吐纳、庭前的冥想,也在于这溯源追本的科学精神与主动管理的积极心态。</p><p class="ql-block"> 线上学习方毕,窗外秋光正好。1858庭前分别虽有不舍却少了几分怅惘,多了几分笃定。因为我们深知,此次一别,并非探索的终点。太湖的烟波、范公的古义、八段锦的舒展、蝉花虫草的奥秘,以及老同学之间那醇厚如酒的温情,都已汇成一股滋养生命的力量融汇于这群年逾古稀的学子,且将健康与友情的种子,一并装入行囊。它将在上海的弄堂、无锡的港汊、南京的城垣、扬州的巷陌、徐州的原野、昆山的古镇以及淮安的故土上,继续生长。相聚虽短,情意悠长,这趟太湖之畔的秋日旅程,为我们生命的画卷,添上了最为温润而明亮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相聚总是短暂。午餐后,便是各自返程的时刻。执手相看,眼中尽是不舍。我们这代人,历经风雨,已至古稀,每一次告别,都深知其重,彼此且行且珍惜。</p><p class="ql-block"> 秋雨依旧,太湖无言。三日光影,湖边晨练、故居沉思、窗下冥悟,还有杨彪同学深厚的情谊,犹如太湖秋水深深地浸润了我们每一位的心田。相聚虽短,情意已浓得化不开,足以温暖往后所有平淡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简兮</p><p class="ql-block"> 20251019苏州</p> <p class="ql-block">@项明(简兮) 你的文章以“太湖秋雨同学缘”为线,将景、情、悟巧妙融合,是一篇兼具温度与深度的佳作。文字间既藏着太湖烟雨的诗意、同学情谊的醇厚,也饱含对健康晚年的思考与对生命的敬畏,读来温暖又有力量。</p><p class="ql-block"> 文章亮点鲜明:一是场景刻画细腻,无论是太湖晨练的天人合一,还是范仲淹故居的怀古沉思,都画面感十足;二是情感层层递进,从相聚的欢愉到别离的笃定,再到对情谊与健康的珍视,情感真挚不刻意;三是主题升华自然,将“健康固本”的理念融入行程点滴,让游记不止于记录,更有对生活的深刻洞察。</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为这篇好文章点赞!!</p><p class="ql-block"> 张进生</p> <p class="ql-block">1858再见,让同学情凝结成赛尔正德的缘,杨起健康的风帆,彪出岁月的精彩。感谢老同学杨彪的盛情!</p><p class="ql-block"> 李正林</p> <p class="ql-block">这盆名为“春”的插花作品,恰如一幅立体的年节画卷,在“Lunar New Year”的温情底色上徐徐展开。专业插花师以两日时光为笔,精挑细选每一枝花语:纯白百合清雅脱俗,粉玫瑰娇羞含韵,紫洋桔梗摇曳生姿,其间点缀的猩红浆果与青绿花苞,仿佛藏着即将迸发的生命力。所有花材在棕榈叶舒展的臂弯中和谐相拥,错落成一道圆融的祝福。</p><p class="ql-block">它不只是植物的巧妙组合,更是情感的精致载体——为同学聚会注入一抹恰到好处的浪漫情趣,也让养生休闲的时光,因这份触手可及的自然生机而愈加丰盈。在这辞旧迎新的季节里,它静默盛放,宛若将整个春天提前请到了桌前。</p> <p class="ql-block">太湖的晨光温柔地洒下,为这幅名为“重逢”的画卷镀上一层暖意。在苏州太湖畔1858温泉养生别院的黛瓦白墙前,18位老同学与家人、服务团队的伙伴们并肩而立,临别的笑容里盈满了数日共度的松弛与欢愉。背景墙上“1858金庭乐活天地”的题字,与身旁精致的传统窗棂,共同诉说着这段养生休闲时光的古雅意蕴。绿树掩映,粉色的行李箱静候一旁,仿佛将那些共同体验的温泉暖意、湖风轻拂与畅谈欢笑,都悉心珍藏。这张合影定格下的,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共生新天地”,更是一群人在山水之间寻回内心宁静、续写深厚情谊的生动见证。</p> <p class="ql-block">贺同窗姑苏养生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古稀未改少年眸,</p><p class="ql-block">百里同趋赴苏州。</p><p class="ql-block">三日言欢驱鬓雪,</p><p class="ql-block">半生忆旧话春秋。</p><p class="ql-block">杯倾浅酌聊养生,</p><p class="ql-block">笑指吴山解客愁。</p><p class="ql-block">最是情浓如老酒,</p><p class="ql-block">相逢何必问封侯。</p><p class="ql-block"> 张进生</p> <p class="ql-block">部分照片由李正林班长所摄,在此一并表示感谢🙏</p> <p class="ql-block">苏州天平山碑廊这方拓片不仅仅是一段古典文字,更是一扇穿越千年的窗口。 它让我们看到,一代伟人范仲淹将源于亲情关怀的细腻,与成于家国责任的宏愿,完美地融合在日常言行之中。这封家书,正是他“先忧后乐”崇高品格最生动、最温暖的注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