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的苏州狮子林还未完全苏醒,薄雾在假山间游走,像极了水墨画里那一笔未干的淡痕。我站在石阶前,相机挂在颈间,不急着按下快门。这园子太懂人心——曲径通幽处,不是用眼看的,是用脚量、用心走出来的。太湖石千奇百怪,似兽似人,仿佛一开口就要讲出百年前的故事。身后游客渐多,脚步声碎,我却只听见风穿过石洞的轻响。七十年行路,今日方知,所谓园林,不过是把山水请进了院子,把光阴藏在了石头缝里。</p> <p class="ql-block">南方的园林,最妙在“藏”字。那日我在一处花坛前驻足,紫花点点,绿意层层,一扇圆花窗恰将远处的假山框成一幅画。我举起相机,却迟迟不按。拍照的人总想留住美,可美偏偏不静止。风动,叶摇,光影流转,哪一帧才是“真实”?索性放下机器,只用眼睛看,用心记。这园子教人懂得:有些风景,不必占有,看过便是拥有。</p> <p class="ql-block">水榭边的小桥弯得温柔,桥下流水细声细语。我坐在古建筑的门口竹椅上,手里一瓶茶饮,凉意从掌心渗入。藤蔓爬满墙,灯笼在风里轻轻晃,像是老屋在打盹。旅途中最暖的时刻,往往不在名胜题字处,而在这样无人注意的角落。歇脚时,看一片叶子飘落水面,荡开一圈涟漪,忽然觉得,这一路风雨,都值了。</p> <p class="ql-block">风和日丽的日子,庭院里的绿植格外精神。竹椅静候,灯笼微晃,仿佛在等一个喝茶的人。我并没坐下,只是绕着小院走了一圈。南方的暖意是湿漉漉的,沾在衣角,也沾在记忆里。这样的地方,适合读一首小诗,写两行日记,或者什么都不做,任时光从指缝漏走。人间天堂,未必是宏大的,常常就藏在这般细碎的安宁里。</p> <p class="ql-block">又见园林。假山依旧嶙峋,绿植依旧葱茏,传统建筑静静立着,像一位不言不语的老友。我举起相机,拍的不是景,是心境。人在画中走,心在画外游。这一路看过太多“奇山异水”,可最动人的,仍是那一块石、一株树里透出的匠心与岁月。江南的美,从不喧哗,它低眉顺眼,却让人一见倾心。</p> <p class="ql-block">站在石桥上,河水如镜,倒映着白墙黛瓦和停泊的小船。眼镜片上蒙了层薄雾,不知是呼吸,还是江南的湿气。我手持相机,却更想掏出笔记本,记下这“小桥流水人家”的活气。七十年走过山河万里,如今在江南慢下脚步,才明白:所谓“人间仙境”,原是人间烟火里开出的花。</p> <p class="ql-block">西湖的“花港观鱼”石碑前,游人如织。我站在那儿,手里捏着证件,肩上相机带勒出浅痕。鱼未见几尾,人影倒映一池。可这又何妨?石碑上的红字鲜亮,像是提醒:来过,看过,便是纪念。湖风拂面,带着水汽与花香,这一刻的宁静,比鱼更值得记住。</p> <p class="ql-block">苏州博物馆临水而立,玻璃顶映着天光云影。我坐在平台边,看几个人静坐,像画中人物。现代设计与古典意境在此交融,不争不抢,各自安然。水中的倒影比实物更温柔,仿佛现实太硬,唯有影子才配得上这片宁静。我未进馆,却已读到了文化的另一种表达:不必厚重,也能深邃。</p> <p class="ql-block">夜里的夫子庙,秦淮河畔灯火如星。我站在石桥上,看桨影摇碎一河灯色。身旁有人拍照,有人低语,黄包车叮叮当当穿过石板路。这繁华,是千年文脉熬出的一碗热汤,暖胃也暖心。我摸了摸胸前的证件,忽然觉得,自己也是这长卷中的一笔——微小,却真实地存在过。</p> <p class="ql-block">夜晚的石桥,灯光在河面铺成一条金路。行人三三两两,笑语随风飘散。我立于桥心,看水色与灯火交融,分不清哪是人间,哪是梦境。枕水人家,枕的不是水,是岁月的安稳。这一程风雨行,走到此处,心也渐渐平了。</p> <p class="ql-block">四合大院门口,红门框衬着灰砖墙,石阶被岁月磨得光滑。我背着包,挂着相机,像个寻常游客。可站在这里,却仿佛听见了旧时光的脚步声。名人故居的静,是一种有重量的静。它不说话,却让人不敢高声。我未进院,只在门口站了片刻——有些故事,适合远观,不必惊扰。</p> <p class="ql-block">桂林的山,是水里长出来的。河岸人群聚集,有人拍照,有人谈笑,山洞幽深,树影婆娑。我站在人群外,看小船缓缓划过水面,像一页书签夹进山水长卷。这一路行来,风雨兼程,可只要看见这样的景,便觉得:山河无恙,人间值得。</p> <p class="ql-block">镜片后的目光,常比镜头更真。我对着红墙拍过无数张照片,可最难忘的,是别人按下快门的瞬间——微笑自然,肩上挂着尼康带子,像一名忠实的老友。一生从文,笔耕不辍,可这些年,相机竟也成了另一支笔。写的是字,拍的是光,记录的,都是心路。</p> <p class="ql-block">大同市委的黄花活动热闹非凡,红饰高悬,墨香四溢。我站在人群里,灰短袖上沾了点花粉,胸前挂着相机,笑得像个孩子。被评为“优秀黄花推荐官”,不是因为说得最好,而是因为走得最久、看得最真。文化不是高台上的摆设,它在田间,在花丛,在每一个愿意低头细看的人眼里。</p> <p class="ql-block">书法如人,笔走龙蛇间见风骨。那幅行书作品悬于眼前,墨色浓淡有致,印章一点如心。我静静看了许久,未敢出声。有些文字,不是用来读的,是用来“看”的——看它的气,它的势,它的魂。黄土之魂,不在土里,在笔尖,在血脉,在一代代不肯低头的脊梁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