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军港之夜》是诞生于争议与真情中的时代绝唱,是水兵战士之歌!</p><p class="ql-block"> 一、创作的直接动因:为歌手量身定制的艺术命题</p><p class="ql-block"> 1980 年的中国文艺舞台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微妙时刻,海政歌舞团面临着双重任务:一方面要为歌手苏小明备战部队系统的 “中青年歌手比赛” 寻找合适作品,另一方面需响应《北京晚报》等单位联合举办的 “金秋音乐会” 邀约。彼时苏小明虽已凭借清澈嗓音在部队崭露头角,但缺乏一首能彰显其风格特质的代表作,而传统军旅歌曲多以高亢激昂为主,与她柔情质朴的演唱风格难以契合。</p><p class="ql-block"> 正是在这样的需求驱动下,海政歌舞团领导向作词人马金星下达了紧急创作任务。这一命题式创作并非凭空想象 —— 马金星早有军旅生活的情感积淀,1976 年在舟山群岛蚂蚁岛体验生活时,中秋夜枕着峭壁传来的涨潮声入眠的经历,早已在他心中埋下创作种子。接到任务后,他与作曲人刘诗召立即奔赴舟山群岛东面的长涂军港,开启了与水兵 “同吃同住同操练同巡航” 的深入体验,为歌曲注入了最鲜活的生活底色。</p><p class="ql-block"> 二、灵感的源头活水:从军营实践中汲取的真情实感</p><p class="ql-block"> 《军港之夜》的词曲创作全程贯穿着 “以实践为根” 的创作理念,每一句歌词、每一段旋律都源自对海军生活的真切感知。</p><p class="ql-block"> 作词环节中,马金星将过往积累与现场体验巧妙融合。“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 这句核心歌词,直接脱胎于他在蚂蚁岛听着涨潮声入眠的记忆 —— 当时海浪通过峭壁岩石传导至枕头的震动感,让他真切体会到水兵与大海相伴的日常。而 “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 的开篇,则是他在长涂军港深夜观察码头景象的速写,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战舰休憩、水兵安睡的静谧画面。这些源于生活的细节,让歌词跳出了空洞的口号式表达,充满了人文温度。</p><p class="ql-block"> 作曲人刘诗召的创作同样历经实践淬炼。为捕捉最真实的情感,他主动随水兵参与远航,即便遭遇大风浪晕船呕吐,仍密切观察水兵们在不适中坚守岗位、相互照料的场景。这种对水兵奉献精神的切身感受,转化为旋律创作的情感内核。当他在夜幕下的甲板上看到月光洒在静泊的战舰上时,一段轻柔舒缓的旋律突然成型 —— 不同于传统军旅歌曲的强劲节奏,这段旋律以1海南渔歌的婉转风格为基础,精准呼应了歌词中 “静谧守护” 的意境。</p><p class="ql-block"> 作品初稿完成后,两人并未急于定稿,而是在巡航归来的高护艇甲板上辅导水兵学唱,根据战士们的反馈反复修改,最终让歌曲真正贴合军人的情感表达习惯。</p><p class="ql-block"> 三、时代的文化语境:改革开放初期的艺术突围与争议</p><p class="ql-block"> 1980 年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解放的浪潮与残留的极左思潮激烈碰撞,这一背景让《军港之夜》从诞生起就注定裹挟着争议。</p><p class="ql-block"> 在音乐风格上,这首歌堪称当时军旅歌曲的 “破局之作”。此前主流军旅歌曲多以《打靶归来》等硬朗激昂的作品为范本,强调集体主义的宏大叙事。而《军港之夜》却以抒情见长,用近似朗诵的演唱方式和质朴含蓄的风格,聚焦水兵个体的休憩瞬间,展现 “祖国人民对战士的亲切关怀”。这种视角转换在当时引发了巨大争议,有评论将其与邓丽君的 “靡靡之音” 相提并论,甚至批判苏小明的气声唱法 “与资本主义世界歌星类似”,是 “颓废消极的思想感情表达”。</p><p class="ql-block"> 争议一度蔓延至部队系统,有人质疑 “战士睡觉不应安睡,应睁着一只眼睛保卫祖国”,更有广播员因误播此歌被要求复员。这种上纲上线的批判,本质上是对艺术表达多元化的抵制 —— 在长期受 “八个样板戏” 影响的文艺环境中,柔情风格的军旅歌曲被视为对传统的颠覆。</p><p class="ql-block"> 四、破局的关键力量:来自实践的认可与高层的支持</p><p class="ql-block"> 《军港之夜》最终能突破争议、广为流传,离不开两大关键力量的支撑:一是基层官兵的真心喜爱,二是开明领导的公开肯定。</p><p class="ql-block"> 基层水兵对歌曲的认同最具说服力。苏小明在部队演出时,曾遇到舰队为让士兵观看她的表演,要求城市兵必须剃头的趣事 —— 这种自发的喜爱,源于歌曲唱出了他们的真实生活与心声。许多水兵反馈,这首歌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日常被看见、被理解,这种情感共鸣远胜过空洞的赞美。</p><p class="ql-block"> 而海军司令员叶飞上将的表态,则成为平息争议的关键。当海政歌舞团团长向他汇报 “有人说小流氓喜欢这首歌” 时,叶飞笑着回应:“我也喜欢,那我是老流氓了”。这句半开玩笑的话,实则是对歌曲价值的明确肯定。此后,部队政治部领导也公开表态 “歌是好的,苏小明唱得是对的”,为这首歌的传播扫清了障碍。</p><p class="ql-block"> 这种来自基层与高层的双重认可,最终让《军港之夜》突破了思想禁锢。正如乐评人金兆钧所言,人们逐渐达成共识:“艺术形式是次要的,关键看表达的情感是否真挚,是否与老百姓接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