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天气好晴朗,姐妹们在见义勇为公园,文艺活动。2025年十月十九日

老于头

<p class="ql-block">今天天气好晴朗,阳光洒在见义勇为公园,像是给这场文艺活动镀上了一层金边。六位姐妹站在书法长廊前合影,笑得像秋日的风一样舒畅。白外套、红上衣、蓝牛仔裤、黑长裙,五颜六色的穿搭拼出一幅生动的画卷。身后的书法笔走龙蛇,墨香仿佛都随风飘进了歌声里。</p> <p class="ql-block">“红岩上红梅开——”熟悉的旋律一响起,姐妹们就默契地靠拢过来。两位姐妹站到前头,声音清亮又深情,把《红梅赞》唱得像山泉流淌;紧接着又是《绣红旗》,一针一线都藏在歌声里,唱得人眼眶发热。她们不是专业歌手,可那份真挚,比任何舞台都动人。</p> <p class="ql-block">还没从上一首歌的情绪里缓过来,另一对姐妹又上场了。“一条大河波浪宽……”《我的祖国》一开嗓,全场都安静了。有人轻轻跟着哼,有人举起手机录像,阳光落在她们肩头,仿佛也成了伴奏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突然有人喊:“老帅哥登场!”大家哄笑着回头,果然看见他拎着话筒走来,清清嗓子,唱起《再见了大别山》。声音浑厚,带着点岁月的沙哑,却格外有味道。谁说文艺活动是年轻人的专场?这份深情,正是时间酿出来的酒。</p> <p class="ql-block">崔老师一开口,全场都安静了。《黄梅悠悠》的调子一起,婉转绵长,像江南的雨丝,轻轻落在心上。她唱得不疾不徐,每一个转音都带着韵味,仿佛把我们带回了戏台下的童年夏夜。</p> <p class="ql-block">“洪湖水,浪打浪——”两位姐妹手挽着手,歌声清亮如湖面的波光。这首老歌一出,不少人都跟着轻轻打起节拍。有人笑着说:“这歌我奶奶都会唱。”是啊,有些旋律,是刻在血脉里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五位姐妹齐齐站定,越剧新编《相遇》缓缓响起。吴侬软语,唱腔细腻,配上她们得体的身段,像一幅流动的水墨画。有人小声问:“这是新写的词?”旁边人点头:“新词新意,讲的是姐妹重逢。”难怪听着既熟悉又新鲜。</p> <p class="ql-block">接着上场的那位美女,没报歌名,只轻轻一笑,便开口唱了起来。歌声温柔,像秋日午后的一杯茶,暖而不烫。她唱的是什么?没人问,也不重要了。那一刻,光是听她唱歌,就已经是一种享受。</p> <p class="ql-block">活动过半,穿粉色外套的姐妹接过话筒,开始串场。她说话不紧不慢,带着笑意,把一个个节目串得像珍珠项链。有人低头看手机,有人交头接耳,但只要她一开口,大家又都安静下来——这气场,天生就是主持人的料。</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是重头戏。三位表演者站定,两位姐妹手持话筒,歌声交织,像两条溪流汇成江河;那位男乐手坐在后头,手里的琴声稳稳托着旋律。《再见了大别山》的伴奏在他指下流淌,每一个音符都恰到好处。他们没排练多久,可默契得像老搭档。</p> <p class="ql-block">镜头一转,另一位姐妹正拿着话筒深情演唱,身旁的姐妹举着手机记录,而角落里,那位乐手坐在小凳上,专注地弹着琴。阳光斜照在琴弦上,闪着微光。这一幕,像极了老电影里的片段——没有华丽舞台,却有最真挚的艺术。</p> <p class="ql-block">男士也来了兴致。一个站在前头唱歌,一个伴奏,格子西装穿得精神。他们唱的也是红歌,调子昂扬,唱得人心里发烫。谁说文艺只能柔情似水?这股子豪情,才是我们这代人骨子里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院子一角,绿树掩映,花坛里红花正艳,书法长廊静静立着,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走过的人放慢脚步,有人驻足看字,有人拍照留念。这里不只是活动场地,更像一个文化的角落,把艺术悄悄种进日常。</p> <p class="ql-block">松树苍劲,花团锦簇,凉亭静静立在草坪中央。远处高楼林立,近处却是一片宁静。有人独自走过草坪,白色上衣在风里轻轻摆动。这一幕,像极了生活的隐喻——喧嚣之外,总有一方天地,留给诗意栖居。</p> <p class="ql-block">五位姐妹再次登台,四人手持话筒,一人领诵,其余和声。她们在朗诵一首关于姐妹情的诗,字字深情。乐手在一旁轻轻伴奏,琴声如诉。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我们聚在这里,不只是为了唱歌,更是为了彼此听见。</p> <p class="ql-block">一位姐妹独自站在书法墙前,白色外套衬得她格外挺拔。她唱的是一首老歌,声音不大,却穿透人心。阳光照在她脸上,她闭着眼,像在回忆什么。那一刻,她不是在表演,而是在倾诉。</p> <p class="ql-block">两位姐妹站在玻璃墙前,一个穿黑,一个穿红,像一幅对比鲜明的画。她们笑着聊天,偶尔比划手势,像是在讨论下一个节目。没有话筒,没有舞台,可那份自在,正是这场活动最动人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廊亭下,红外套的姐妹笑得灿烂,粉衣姐妹正举着手机录像。背景里,有人走动,有人交谈,笑声不断。现代的廊亭,传统的节目,新旧交融,却毫无违和。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吗?既有根,也有光。</p> <p class="ql-block">她站在书法玻璃墙前,白外套蓝牛仔裤,手握话筒,神情专注。她不是在背词,而是在表达。每一个字都带着力量,像秋日的风,清爽而坚定。她说的不是演讲,是一段关于姐妹、关于记忆的独白。</p> <p class="ql-block">一女一男,一歌一琴,在书法背景下默契配合。她唱,他奏,目光偶尔交汇,便是一句无声的“继续”。乐谱摊在琴架上,风轻轻翻页。这不只是表演,更像一场心灵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她拿着话筒讲解,他提笔欲书。玻璃墙上墨迹未干,像刚完成的作品。她讲的是书法之美,他写的是“见义勇为”四个大字。两人一说一写,像极了文化传承的缩影——有人传声,有人执笔。</p> <p class="ql-block">三人站成一排,两女一男,话筒与乐器并存。他们正准备合唱,乐谱架在中间,风一吹,纸页轻颤。还没开唱,那份庄重已扑面而来。这是属于我们的仪式感,简单,却无比认真。</p> <p class="ql-block">她手握话筒与乐谱,他怀抱传统乐器,两人站定,音乐起,歌声扬。没有华丽灯光,只有阳光作伴。他们专注的样子,让周围的一切都安静下来。艺术,原来不需要太多装饰。</p> <p class="ql-block">三位表演者再次登台,两女一男,歌声与琴声交织。她们唱的是一首新编民歌,旋律熟悉,歌词却新。三人配合默契,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团队。可我知道,她们只是普通的姐妹,只是爱唱歌,爱这份热闹。</p> <p class="ql-block">最后的演出,依旧是三位老搭档。白衣黑裙的姐妹声音清亮,黑衣灰裤的姐妹低音和声,男乐手指尖翻飞。他们唱的是一首老歌新编,旋律悠扬,唱尽岁月深情。书法在身后静静铺展,像一段无声的注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天气好晴朗,姐妹们在见义勇为公园,用歌声、琴声、笑声,把一个普通的秋日,过成了节日。2025年10月19日,不为别的,只为——我们在一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