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宁拙勿巧,宁朴勿华”——这八个字如同一面澄澈的明镜,映照出杨振宁教授不尚浮华、返璞归真的教育情怀。在功利主义甚嚣尘上、速成之学大行其道的今天,这位科学巨匠的教育人生宛如一座沉静的灯塔,以其拙朴之光,照亮中国物理学发展与学子成长的漫漫长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杨振宁教授对教育的支持,始终浸润着“宁拙勿巧”的执着精神。他不追逐时髦的教育口号,不迷信取巧的教学捷径,而是深耕于物理学根基的培育。</p><p class="ql-block"> 2003年,他以八旬高龄回归清华园,并非为了名誉或待遇,而是怀着培育中国物理学明日栋梁的朴素心愿。 </p><p class="ql-block"> 他亲自为本科生讲授《普通物理学》,从最基础的物理概念讲起,一笔一画推导公式,一字一句阐释原理。这种“拙”不是笨拙,而是对知识本源的虔诚回归;这种“朴”不是简陋,而是剥离浮华后对真理的纯粹追寻。在他的感召下,一批批年轻学子抛却急功近利的浮躁,沉潜于物理学的基础研究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物理学发展的宏观布局上,杨振宁教授展现出“宁朴勿华”的战略智慧。他多次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物理学研究存在的短板——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原创性成果不足。他不迎合盲目追求论文数量、追捧热门领域的浮华风气,而是反复强调“要把基础打扎实”。这种看似“保守”的建议,实则蕴含着对科学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他推动建立的清华高等研究中心,不追求规模的庞大,不标榜设施的豪华,而是营造潜心学问的宁静环境,让研究者能够“坐冷板凳”,从事那些短期内难见成效却意义深远的基础研究。这种“朴”的坚守,为中国物理学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持久而深沉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杨振宁教授对学子成长的关怀,更体现了“拙朴”之道中蕴含的人文温度。他关注学生的方式从不流于表面,而是深入灵魂的细致与耐心。他会记得许多年轻研究者的名字和研究方向,会在学术报告中提出切中肯綮的问题,会为有潜力的学生亲笔撰写推荐信。他对后辈的提携不带任何功利色彩,不求任何即时回报,只是单纯地希望他们能在物理学道路上走得更远。这种“朴”的关怀,如春雨润物,无声却深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物理学人的成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位科学大师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教育的最深力量,恰恰蕴含在那不求速效的“拙”与不尚虚饰的“朴”之中。当万千教育者都能领悟这拙朴之道的真谛,当无数学子都能在这拙朴之光的照耀下成长,中华学术的星空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杨振宁教授已逝,但他那拙朴的教育精神已化作不灭的烛火,在一代又一代求知者的心间传递,照亮中国科学与教育前行的道路。这烛光虽不炫目,却恒久而温暖;这精神虽不新奇,却深刻而永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字:心境的颜色(遵国培京师要求而作。)</p><p class="ql-block">配图:善德 滇中一先生</p><p class="ql-block">音乐:知音</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