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我心中,雷锋永远是那张带着微笑的年轻面庞,如一座精神的丰碑,镌刻着无私奉献与艰苦奋斗的生命符号。当陶克所著《雷锋——人类美好的向往》静静置于案头,翻开泛着墨香的书页,我仿佛穿越六十余年时光构筑的神圣叙事,去探寻那个被符号光辉遮蔽的真实生命。书中流淌的生动细节,如涓涓清泉,汇聚出一个有血有肉的雷锋——那个因身高体重不达标险些与军装失之交臂的青年,那个为练好投弹而默默加练的新兵,那个攒钱买下皮夹克却始终珍藏箱底、也珍视美好的普通人。正是这样一名普通士兵,成为了解读中国社会道德建构与精神谱系的关键密码。</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陶克历经三十余载潜心追寻,走访众多亲历者与见证人,让我们得以触摸一个有温度的雷锋,感受一种可亲近的精神力量。书中记述:在鞍钢工作时,雷锋曾用积攒的工资买了一件皮夹克、一条料子裤和一双皮鞋。这个爱美、向往美好的青年,与我们记忆中总是穿着补丁衣服的典型形象形成了有趣的对照。正是这些真实的生活切面,还原了一个有情有欲、有喜有忧的雷锋。这样的“祛魅”非但没有削弱其精神价值,反而让雷锋精神在真实的土壤中扎根更深、生长愈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雷锋的不凡,源于他对生活深沉而热烈的爱。书中有一个片段:县委办的皮主任关切地问他:“你累不累,身体能不能吃得消?”雷锋答道:“我不累。”他接着说:“我能为大家做点儿什么,心里才感到舒服。”这样的话语,质朴却有力。在他短暂而饱满的生命中,这样的故事俯拾即是——利用休息时间到车站打扫、为旅客倒水;默默捐款给灾区而不留姓名;在寒风中脱下自己的手套送给陌生老人……这些微光般的善举之所以能跨越时空依然动人,正因为它们的可亲、可学。这种精神也无声地浸润着我的生命——每次探亲途中,我很自然地会在火车、轮船上帮助他人;候车的群众也放心地将孩子或行李托付于我。那一刻,我体会到雷锋所说的“心里舒服”,那是一种源自付出的纯粹喜悦。</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雷锋的人格魅力之所以被广泛传颂,在于他始终践行并反思自身的道德选择。他在日记中写道:“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这朴素的发问,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味:雷锋在奉献中找到了精神的富足与生命的意义。利他与自利,在他身上实现了辩证的统一。正如他送迷路老人回家后在日记中所写:“我是人民的勤务员,自己辛苦点,多帮人民做点好事,这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毛泽东曾评价:“雷锋是懂得一点哲学的。”他的哲学,正来源于为人民服务的生动实践,来源于每一次善行背后的思考与升华。</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雷锋精神的传承,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老红军余新元曾受白求恩救治,后来他又帮助了雷锋。雷锋入伍离别时,动情地喊了他一声“爸爸”。十七年后,余新元又发现了另一个好兵——郭明义。郭明义说,每次见到余老,两人总是眼含热泪,一起唱起《学习雷锋好榜样》。书中还记录了许多新时代的“雷锋”:坚持十余年无偿献血的企业家,自费组建志愿服务队的退休教师,疫情期间逆行出征的90后医护人员……他们不再简单复刻雷锋的行为,而是以创造性的方式延续其精神——有的搭建互联网公益平台,有的用专业技能志愿服务,让雷锋精神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命力。</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雷锋,不仅属于中国,也走向了世界。陶克的著作被译成英文,引发国际关注。一位美国教师在了解雷锋后,在课堂发起“小小善行”活动;一位德国企业家被其敬业精神感动,在企业推行“雷锋式服务”。有外国友人在雷锋像前留下感言:“雷锋属于世界。”这种跨文化的共鸣,恰恰印证了雷锋精神所蕴含的普遍人性价值——只要心中有爱,无论国籍、肤色与语言,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雷锋”。</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通过深度阅读《雷锋——人类美好的向往》,我看到了一个立体、真实而动人的雷锋形象——他会在日记中记录思想的波动,会因战友的误解而难过,更在每一次给予后收获心灵的喜悦。这座“人民心中的巍峨丰碑”,其真正高度不在于被仰望的崇高,而在于可被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与抵达的平凡。书中提到一个细节:雷锋总在书包里放几本书,一有空便读。那个背着书包、永远学习的年轻身影,或许正是雷锋精神最好的象征——始终成长,始终在路上,始终向着光。</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历史与实践不断印证: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今天我们或许不再需要更多神话,却迫切需要真实、鲜活的生命榜样。陶克以细腻笔触勾勒出的雷锋——整理军容时的认真,练投弹时额角的汗水,助人后眼中的光芒——让他从宣传画中走出,成为一个可感、可触、可学的灵魂。真实,往往比完美更有力量;它照亮人心,指引我们在纷繁的现代生活中,寻得精神的锚点与生命的方向。当我们于日常中做出一个善意的选择,雷锋便不再是遥远的历史人物,而成为点亮我们内心的那盏灯。</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 扉页上的这句话,在阳光下,熠熠生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