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大早,从市中心的悦华酒店出发,沿着海岸线的绿道,往东驱车约半个钟,便到了泉州一日游的首站蟳埔,这是闽南海边一条极普通的渔村,像极了咱老家北部湾边上的渔港,尽管这里已是楼房瓦屋,水泥板道,但空气却是微微的咸,淡淡的鱼腥味儿,儿时老家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蟳埔是泉州母亲河晋江的入海口,因为簪花,成了顶流网红打卡点。导游说,上午的安排是簪花节的活动,化妆,游景,拍照,录像,自由尽兴。</p><p class="ql-block"> 云里雾里,我带着疑惑,甫一下车,便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村口“蟳埔民俗文化村”牌子赫然入目,满眼的“非遗”簪花标识,狭窄的巷子、高低错落的台阶、新建的渔家民宅……,点缀着稚趣的卡通人物,摆放有盆景与鲜花,随处皆景,无景不奇,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拍照、录像。这些头戴“簪花围”的艳装少女,摆着各种甫士,沐着冉冉朝霞,莞尔一笑,摄入频闪的相机。</p><p class="ql-block"> 村头巷尾,经营簪花生意的门店比比皆是,化妆、盘花、服装出租、拍照、录像,一条龙服务,生意红红火火,人流熙熙攘攘,服务价格标在门前醒目的位置,俨然一条产业链,据说这样的门店在蟳埔就有四百多家。</p> <p class="ql-block"> 蟳埔女“簪花围”的发饰习俗,可追溯到宋元时期,据传来自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亚文化的影响,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方大港,一个时期历史文化的符号,2008年,以“簪花围”为代表的蟳埔女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它的网络爆红,却缘于2023年明星出彩的蝴蝶效应,赵丽颖、宁静、张柏芝……,一个个明星的“簪花围”出镜,美不胜收,一时间,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观摩体验,由海南至新疆,从海外到内地,日均游客2万之众,人满为患。</p><p class="ql-block"> 蜂拥而至的青春少女,花枝招展,浓妆艳抹,盘在头顶上的“簪花围”在阳光下格外显眼,尤如穿花蝴蝶,在我的面前飘然而过,身后留下一阵嘻嘻的笑声。</p><p class="ql-block"> 我如梦初醒,这是个女人的世界,青春的嘉年华,但也不乏半老徐娘与蹒跚的老太太。“人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我想,李白献媚杨贵妃的《清平调》最是应景,不是吗?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青春趁年华。</p> <p class="ql-block"> 簪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由笄演变而来,或玉石,或象牙,最初作为发饰固定发髻,后来逐渐融入礼制与装饰功能,最盛是汉武帝时期,玉簪是后宫标配。蟳埔的簪花围始于宋元,用茉莉、素馨、菊花、玉兰等时令花异卉,配以象牙、玉石发簪串成花围,佩戴头上,宛如一个小花园,芬芳馨郁,鲜艳夺目,凸现海洋文化色彩。民间传说簪花围有避邪驱鬼,长寿健康之含义。</p><p class="ql-block"> 别以为插花于冠,只是女子的专利,早在唐朝已有男子簪花现象,到了宋朝更是日益流行,苏东坡有一首诙谐调皮的诗《吉祥寺赏牡丹》,调侃的正是男人簪花的事:</p><p class="ql-block"> “人老簪花不自羞,</p><p class="ql-block"> 花应羞上老人头。</p><p class="ql-block"> 醉归扶路人应笑,</p><p class="ql-block"> 十里珠帘半上钩。”</p><p class="ql-block"> 人老簪花,男人不羞,花却羞了。两个“羞”字,夸张,诙谐,洒脱,乐观,这是苏东坡的人生态度。林语堂说:“他是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他天真淳朴,光风霁月,又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这也许概括了苏东坡的一切。</p> <p class="ql-block"> 随着拥挤的人流,老伴与波儿娘俩心无旁骛,心思早就进入导游指定的簪花店,选喜好的服饰,戴心仪的花围,余下的便是化妆师的活儿了。这是跟团游包含的费用(不含摄影师),时下旅游与文创密不可分,“非遗”便是个买点。</p><p class="ql-block"> 一番乔装打扮,从化妆间踱出两位仿若紫禁城里的王妃,莲步轻移,袅袅婷婷,与先前的素人判若两人,真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笑她们是“西太后南巡”,她们嘻嘻的笑了。甭说,我的活儿是御用摄影师,亦步亦趋,马虎不得,就像跟班的李莲英。</p><p class="ql-block"> 这半天够折腾,拍照的,被拍的,“累并快乐着”,这当是她们一生回忆中,注定是浓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 蟳埔是个渔港,盛产海鲜。蟳,蟹也。青蟹、花蟹、棱子蟹是也,我们在老家常有吃,味极鲜美,过舌不忘。蟳埔,产蟹的地方,沿着蟳埔的街道巷子一路走去,时不时见有门前摆卖棱子蟹的,不多,鲜活,在盆里爬行,大概刚从海滩赶海的收获。我问了一家螃蟹的价格,一位老妇人回应了我,不便宜,大抵略高于咱老家,不竟这儿是旅游景点,可以理解。</p><p class="ql-block"> 蟳埔的另一特产是牡蛎,常见门前有开壳取牡蛎摆卖的人家,牡蛎肥大,滋润,水灵灵的,见了便有“炭烧蠔”的冲动,旁边堆满了牡蛎壳,像一座小山。小巷深处有许多用蚵壳砌墙的房屋,当地叫“蚵壳厝”。灰白色蚵壳,贴在墙壁上,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如鱼鳞般排列,在阳光照耀下闪闪生辉,这是蟳埔房屋的特色,别处罕见。原来,在过去蟳埔人把牡蛎吃了,壳舍不得扔丢,就用来砌墙,蚵壳防水且坚固,耐海风,抗雨水,好看且结实,是蟳埔渔村的“活化石”,成为游人拍照的一道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满头的繁花和独特的蚵壳厝,形成蟳埔旅游文化的独有魅力,加上互联网效应,带动了当地的经济繁荣,肉眼可见。由此滋生的产业链:簪花、民宿、海产、小食、餐饮,带旺了这条默默无闻的小渔村,人流带来物流,带来资金流,富就顺理成章了。</p><p class="ql-block"> 过去靠海吃海,如今靠网红致富,从渔村转型“网红村”,全靠“非遗”簪花的资源,难能可贵的是,蟳埔依然保留着浓郁的渔家风俗,恪守蟳埔女的自然底色,避免过度啇业化,让游客体验原汁原味的渔村生活,这是他们的初衷。</p><p class="ql-block"> 如果有兴趣,来一趟蟳埔,当一回簪花女,体验一下闽南的渔村生活,不失为一件有趣意的事。</p><p class="ql-block">2025.10.2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