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胃不舒服这事儿太常见了,吃得不合适、压力大点儿,都可能让胃闹点小脾气。但“胃炎”这个诊断里头,其实各有各的门道——有的就像胃黏膜发了次“小脾气”,缓一缓就好;有的则像是埋了颗“隐形炸弹”,需要咱们长期小心盯着。</p><p class="ql-block">胃炎,说白了就是胃黏膜发了炎。</p><p class="ql-block">胃黏膜是啥?你可以把它想象成胃的内衬,一层娇嫩的保护膜。平时它勤勤恳恳地工作,分泌胃酸消化食物,自己也有一套防御机制。但要是长期遭遇到不良饮食、病菌感染、药物刺激这些“坏家伙”,它就可能受伤发炎。去医院做了胃镜,拿到报告单,上面写着“浅表性”、“糜烂性”或者“萎缩性”胃炎,很多人心里就开始打鼓:这严重吗?哪个更危险?会不会变成癌?</p><p class="ql-block">别急,咱们今天就把这些胃炎的类型掰开揉碎了说清楚。让你不仅知道名字,更明白它背后的含义,以及你真正需要关心的是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浅表性胃炎:最常见的“小脾气”浅表性胃炎,可以理解为最轻、最表浅的一种胃炎。炎症仅仅波及胃黏膜的最表层,就像皮肤表面有点发红,但还没破皮。它的胃黏膜腺体是正常的,没有萎缩。</p><p class="ql-block">为啥得?绝大多数成年人的胃镜报告可能都会带上这个诊断。它太普遍了,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首要元凶(约70%的慢性胃炎与它相关)。除此之外,抽烟喝酒、爱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喝浓茶浓咖啡、精神压力大、经常吃伤胃的药(比如阿司匹林、布洛芬),都可能是诱因。</p><p class="ql-block">有啥感觉?很多人甚至没啥特别不舒服的感觉。部分人可能会觉得上腹部有点隐痛、胀气,吃完饭容易饱胀,或者老打嗝(嗳气)。这些症状通常比较轻微,时好时坏。</p><p class="ql-block">危险吗?离胃癌多远?它本身是危险性最低的一种。通常被视为一种相对良性的状态,癌变风险极低。它的主要风险在于,如果病因(比如幽门螺杆菌)持续存在,且你继续折腾自己的胃,有一部分可能会逐渐发展成更麻烦的萎缩性胃炎。</p><p class="ql-block">该怎么办?查查幽门螺杆菌:如果阳性,听从医生建议是否需要根除治疗(标准的“四联疗法”:两种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吃10-14天)。好好养胃:规律吃饭,避开太辣、太烫、太油、腌制烧烤的食物,戒烟限酒,保持好心情。对症处理:如果胀得厉害,医生可能会开点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反酸烧心可以用点抑酸药(如奥美拉唑)或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糜烂性胃炎:胃黏膜“破皮”了糜烂性胃炎,可以看作是胃黏膜有多个地方发生了浅表的破损,但还没深及到黏膜下层。你可以想象成皮肤擦伤了,有好多处小破口,但没伤到真皮层。它通常起病较急。</p><p class="ql-block">为啥得?往往是急性刺激导致的。比如:突然大量喝酒(酒精直接损伤)。吃了特别刺激的食物或药物(比如某些止痛药、激素类药)。严重的应激状态,如大型手术、严重创伤、烧伤等引起的“应激性胃黏膜病变”。当然,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一个重要背景因素。</p><p class="ql-block">有啥感觉?症状可能比浅表性胃炎明显些。除了腹胀、腹痛,如果糜烂合并出血,可能会出现呕咖啡色的东西或者拉黑便(柏油样便),这是因为血红蛋白经过胃酸作用变成了黑色。出血量多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需要紧急处理。</p><p class="ql-block">危险吗?离胃癌多远?它属于“急症”,但通常癌变风险不高。它的危险主要来自于急性出血以及反复发作可能导致胃溃疡。但只要及时治疗,去除病因,胃黏膜的糜烂面大多可以愈合,恢复得好的话,甚至可能不留痕迹。</p><p class="ql-block">该怎么办?紧急处理:如果发现有出血迹象,立即就医。抑制胃酸:用较强的抑酸药(如PPI:雷贝拉唑、奥美拉唑),给胃黏膜创造愈合环境。保护黏膜:用好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胶体果胶铋、硫糖铝等)。去除病因:立刻停止喝酒、伤胃的药等刺激因素。如果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也要根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变薄了”,要打起精神萎缩性胃炎,是这三种里最需要引起重视的一种。它的关键不是“发炎”,而是胃黏膜固有的腺体变少、甚至消失了,导致胃黏膜变薄。这会导致胃的分泌功能下降,比如胃酸、消化酶、内因子(帮助吸收维生素B12)分泌减少。有时,为了“补偿”,胃里还会长出本该在肠道才有的细胞,这叫“肠上皮化生”(肠化)。再进一步发展,细胞长着长着可能“长歪了”,出现形态异常,这就是“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p><p class="ql-block">为啥得?幽门螺杆菌长期感染:是最主要的罪魁祸首,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I类致癌物。自身免疫因素:身体产生攻击自己胃壁细胞的抗体,多见于A型萎缩性胃炎,常伴有贫血。年龄因素:老年人胃黏膜本身有一定程度的退行性变化。不良因素长期刺激:高盐饮食、缺乏新鲜蔬菜水果、长期吸烟等。</p><p class="ql-block">有啥感觉?症状可能缺乏特异性。比如食欲不好、恶心、嗳气、上腹饱胀感,或者体重不知不觉下降。因为消化功能差,可能伴有营养不良的表现,比如贫血(头晕、乏力、脸色差)。</p><p class="ql-block">危险吗?离胃癌多远?这是三种胃炎中离胃癌最近的一种,被公认为是一种“癌前状态”。出现胃上皮内瘤变则被认为是胃癌癌前病变。过程很漫长:通常是 正常胃黏膜 → 浅表性胃炎 → 萎缩性胃炎 → 肠上皮化生 → 异型增生 → 胃癌 这样一个多步骤的过程。但请注意:并不是所有萎缩性胃炎都会癌变。癌变风险与萎缩的范围、程度,以及是否伴有“肠化”和“异型增生”密切相关。只是风险比正常人高,所以需要提高警惕,定期监测。</p><p class="ql-block">该怎么办?</p><p class="ql-block">根除幽门螺杆菌:这是最重要的一步,可以延缓甚至部分逆转萎缩,阻止病情进展,降低癌变风险。</p><p class="ql-block">定期胃镜复查:这是早癌筛查的关键。无肠化生或轻度萎缩:每2-3年复查一次胃镜。</p><p class="ql-block">中重度萎缩伴肠化生:建议每年复查一次胃镜。</p><p class="ql-block">伴有轻度异型增生:需缩短复查间隔,如6-12个月。</p><p class="ql-block">重度异型增生:需要更密切监测(如每3-6个月),或直接进行内镜下治疗(如EMR/ESD切除病变)。</p><p class="ql-block">药物干预和内镜治疗:补充维生素C、E、硒等,可能有助于延缓进程,降低风险(一些研究表明)。使用一些药物有助于改善症状和黏膜状况(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旦发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早期癌,可通过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等微创手段切除,效果很好。</p><p class="ql-block">生活饮食调整:抗炎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C、D有保护作用),优质蛋白,饮食清淡低盐(高盐破坏胃黏膜屏障,诱导肠化),严格避免腌制、熏烤、油炸和霉变食物。戒烟戒酒。考虑分餐制,减少幽门螺杆菌传播风险。四、结语:看到这里,你可能对这三种胃炎有了更清晰的了解。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自己对着报告单瞎猜,更不要恐慌。胃镜报告一定要交给专业的消化科医生来解读。医生会结合你的胃镜下的具体表现(萎缩的范围、程度)、病理活检结果(有没有肠化、异型增生及其程度)、你的年龄、症状和家族史,来为你判断风险等级,制定最合适的治疗和随访方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胃炎管理,说到底是一个“长期主义”的事情。无论哪种类型,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根基——吃得对、吃得淡、心情好、不抽烟、少喝酒。对于萎缩性胃炎的朋友,更要把“定期复查胃镜”这件事放在心上。它就像是给胃做年检,能最早地发现不好的苗头,而早期胃癌经过内镜下治疗,预后是非常好的。希望你的胃,能被温柔以待。</p> <p class="ql-block">李兰娟院士提醒:胃部开始癌变的第一信号,吃饭可能就知道</p><p class="ql-block">胃癌的早期几乎没有特别典型的疼痛,但吃饭时候的一些变化,往往是最先出现的。最典型的就是吃完饭之后的胀、闷、隐隐的疼,不是特别剧烈,但就是不舒服。你会觉得吃得不多,却很快就饱了,甚至有时候一碗粥都吃不下。</p><p class="ql-block">胃癌最早的信号真的不一定是出血、疼痛这些“重头戏”,而是吃饭时候那些微妙的“不对劲”。早饱、饭后胀、嗳气、体重下降、厌食、乏力,这些看起来不严重的变化,可能才是真正的“敲门砖”。</p><p class="ql-block">胃黏膜异型增生、萎缩性胃炎、肠化生这些名字你可能听着陌生,但它们就是胃癌发展的“前奏曲”。一旦你忽略了,等到真正出现症状时,可能已经进入进展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