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巴金是一位享誉世界的文坛巨匠,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犹如一座伟岸的丰碑,足够人们长久地学习、品味和景仰。在他长时间工作和生活的上海,那座巴金纪念馆就吸引着许多崇敬巴老的人们前去参观和学习。许多人大概还不知道,在巴金的出生地成都,也有一处以巴金名字命名的院落,叫做巴金文学院,这个文学院的前身是四川省作协文学院,旨在培养和帮助优秀的中青年文艺工作者。2003年,在巴金先生100华诞即将到来之际,正式更名为巴金文学院并迁往新址。这个巴金文学院的新址,就在我曾经工作和生活了11年之久的成都市龙泉驿区。</p> <p class="ql-block"> 说来惭愧,我在这里生活了那么多年,却不曾走进过这所光彩照人的文学殿堂。今次滞留成都期间,听友人们说这里面的内容非常丰富,非常值得置身其间来一次沉浸式体验,于是,我终于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弥补了许多年留下来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 近现代的中国,涌现过数不胜数的文化名人,但名气最大的几位,当数“鲁郭茅、老巴曹”,即鲁迅、郭沫若、矛盾、老舍、巴金和曹禺。</p> <p class="ql-block"> 在四川省里,有一个文化五老的说法,这五老即巴金、张秀熟、沙汀、艾芜和马识途。在人们的传说中,巴金甚至被排在世界七大文学大师之列。因此,从不同角度看近代中国的文学发展史,巴金都是一位无法被忘记的人物。</p> <p class="ql-block"> 走进文学院,右侧有一处清幽、恬静的院落,我走进去逛了一圈,是一处非常优雅的茶社,倘若约上三朋四友在此处品茗聊天,一定是非常治愈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 文学院里面,自然设有文友们学习和交流的场所。事实上,巴金文学院成立的几十年里,确实也帮助许多文学青年走上了这条道路。要想成为巴金文学院的学生,必须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过多篇有影响的作品。当自己的申请最终得到通过后,就算是巴金文学院的学生了,就可以经常参加学院组织的各种交流活动,并且可以在作协的刊物上优先发表自己的作品。显然,本人并不具备融入其中的资格,因此,只能在文学院里面介绍巴老生平事迹的纪念馆里面走走看看,直观感受一下来自巴老的文艺熏陶。</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大厅非常大气,从跨进大厅那一刻开始,就可以切身感受到一种肃穆、庄重的氛围。大厅周围挂满了文化名人的题字,我随手拍摄了几幅比较熟悉的名人题字。</p> <p class="ql-block"> 上图是冰心先生为巴金文学院题字。</p> <p class="ql-block"> 著名作家(原文化部部长)王蒙为巴金文学院题字。</p> <p class="ql-block"> 著名作家金庸为巴金文学院题字。</p> <p class="ql-block"> 著名作家莫言为巴金文学院题字。</p> <p class="ql-block"> 著名作家贾平凹为巴金文学院题字。</p> <p class="ql-block"> 著名作家、原重庆市作协主席黄济人为巴金文学院题字。</p> <p class="ql-block"> 1987年,巴老从上海返川,蜀中文学大咖们曾齐聚新都桂湖公园为巴老接风,这次聚会中,四川文联名誉主席、四川作协名誉主席马识途先生曾经挥毫写下了一篇《桂湖集序》,颇有模仿王羲之那篇《兰亭集序》的意味儿,一时间在四川的文学圈子里被传为佳话。上图即马识途先生的这篇《桂湖集序》。</p> <p class="ql-block"> 大厅一角摆着一个大沙盘,沙盘向我们展示了巴金故居的原始风貌。显然,巴金生长于一个大户人家,他爷爷李镛原籍浙江嘉兴,曾担任过四川宜宾、南溪等县的知县大人,卸职之后定居成都。巴老的父亲也当过知县,他父亲曾是广元的知县大人。因此,巴金从小是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但家教很严的封建家庭之中的。</p> <p class="ql-block"> 巴金先生从小生活在一个封建礼教甚严的家庭里,在他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可以看到他曾经生活过的环境。在他十五岁那年,五四运动爆发,让这个强烈渴望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青年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了新的文化,新的思想。他如饥似渴地阅读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公开发表的系列文章,进而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中的各项活动。所以,他自称自己是五四运动的产儿。</p> <p class="ql-block"> 巴金是幸运的,在他的成长经历中,有幸跟一大批学有所成的文友们相识相知,相互支持和帮助,叶圣陶、矛盾、老舍、曹禺、胡风、冰心、萧乾以及李劼人、马识途等等,都跟他有着深刻的了解和密切的来往。</p> <p class="ql-block"> 馆中展示了一幅茅盾大师跟巴金交流的文字,让我们顺便也见识了茅盾先生的非凡功力。</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里面有一堵墙很让人感到震撼,这堵墙上嵌满了巴金先生此生的著述。只要一提起巴金,人们通常会想到他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抗战三部曲》(《火》《冯文淑》《田惠世》)以及《人间三部曲》(《憩园》《第四病室》《寒夜》),这几组鸿篇巨制奠定了巴金在文坛的突出地位。再就是文革之后,巴老一口气撰写了150多篇振聋发聩的散文,这些作品集中创作于1978年至1986年之间,收录在五卷合集中,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和《无题集》。这些肺腑之言直击读者的内心,很能够引人深思,因此,这批散文集也被人们称为巴老在文学方面竖起的第二座丰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除开这些影响深远的鸿篇巨制,巴金先生还有许多我们不太熟悉的作品,这面墙上陈列着的,竟然全是他一手完成的作品。包括我们熟悉的那个著名影片——《英雄儿女》,居然也是根据他的中篇小说(《团圆》)进行改编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很难想象,同样都是血肉之躯,巴老的脑袋里面怎么就装下了那么多东西?他把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生活着的各种人物认识得那么精准,那么深刻,还能够借助文字让这些人物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p> <p class="ql-block"> 许多号称作家的人,一辈子也就一两部作品而已,巴金这一生怎么能完成如此海量的作品?他们那个时代,全都只能是一笔一画写出来的呀,发现不满意时只能完全从头写起。不像现在在电脑上写作,修改起来非常方便,想在文中插入任意多的文字都不在话下,前面写下的内容,可以随心所欲地拉到后面的任意位置。相比之下,他们那个时候太难了。我在纪念馆里面看到,即便八十岁的巴老已经是德高望重了,他创作《随想录》等散文集时,居然是在一台老式缝纫机台面上铺一张桌布后当做自己的书桌来完成写作的。纪念馆里面存有巴老的大量手稿影印件,很难想象,作品墙上那么多的大部头书籍,全都是巴老趴在简易 书桌上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巴老在八十高龄奉献出来的这批散文集,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提倡讲真话,他在很多文章中都反复强调了这一点。正因为如此,巴老的人格魅力才如此受人喜爱和敬重。以至于巴老去世以后,马识途先生毅然写下了上图所示的文字——“鲁迅是中国的脊梁,巴金是中国的良心。”</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里面的内容确实非常丰富,从他所生所长的家庭说起,讲到他如何出川学习,五四运动的新思想是如何让他获得了触动,他如何漂洋过海去拓宽视野,之后是如何创作出那么多引人入胜的三部曲,及至老年后如何创作出了那一百多篇令人振聋发聩的散文集。我这里实在没办法一一地跟大家分享出来,只能够大致地告诉朋友们有这么一个好去处,假如您来日也有机会到了成都,或可来这里实地感受一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