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中,遇见生活的丰盈 世人多推崇“有用”,认为能带来名利、解决实际问题的事物才有价值。于是,我们追逐着能快速变现的技能,热衷于能提升效率的工具,却常常忽略了那些看似“无用”的事物——一本闲书、一次漫无目的的散步、一段与老友的闲谈。然而,恰恰是这些“无用”之物,藏着生活最本真的丰盈,为我们的生命注入了柔软与深度。“无用”的阅读,是心灵的留白与滋养。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人们更倾向于阅读能直接获取知识、提升技能的“实用”书籍,而那些文学、哲学类的书籍,因无法立刻转化为职场竞争力,被贴上了“无用”的标签。但正是这些“无用”的书,能带领我们超越现实的琐碎,抵达精神的远方。作家余华在创作之余,常沉浸于马尔克斯、卡夫卡的作品中,这些阅读并非为了模仿技巧,而是在与伟大灵魂的对话中,感受人性的复杂与世界的广阔,这份滋养最终化为他笔下深刻的文字力量。普通人或许不会成为作家,但读一本诗集,能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获得片刻的宁静;读一本哲学随笔,能在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中摆脱焦虑。“无用”的阅读不追求即时回报,却像春雨般润物无声,让心灵在留白中慢慢生长,变得辽阔而丰盈。“无用”的时光,是生活的诗意与温度。快节奏的生活里,每一分钟都被赋予了“实用”的使命:通勤时听职场课程,吃饭时刷工作邮件,连休息都要计算“性价比”。而那<br>些“无用”的时光——在公园长椅上看云卷云舒,蹲在路边观察蚂蚁搬家,陪孩子用积木搭建一个不存在的城堡——却被视为浪费。可正是这些不被计算的时光,藏着生活最动人的诗意。汪曾祺先生爱“无用”的事,他会在清晨去菜市场看新鲜的蔬果,和摊主闲聊几句;会在午后坐在院子里,看牵牛花慢慢爬上篱笆;会为了尝一口刚出锅的炒栗子,特意绕远路去老街。这些“无用”的瞬间,让他的生活充满了烟火气,也让他的文字里满是对生活的热爱。我们不必刻意追求诗意,只需留一点“无用”的时光给生活:周末午后泡一壶茶,翻一本闲书;傍晚和家人在小区里散步,听孩子讲学校的趣事。这些时光看似没有“产出”,却能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温度,在忙碌中找回内心的平和。“无用”的坚持,是自我的沉淀与成长。人们往往更关注那些能快速看到成果的努力,比如学习一门编程语言、考取职业证书,而那些短期内看不到回报的坚持,如练习书法、学习乐器、坚持跑步,常被认为“无用”。但这些“无用”的坚持,实则是对自我的长期投资。书法大师启功先生从少年时便练习书法,起初不过是兴趣使然,并无功利目的。他每日临帖,一笔一画地打磨,这份“无用”的坚持,不仅让他的书法自成一派,更培养了他沉稳、专注的性格。普通人练习书法,或许成不了大师,但在笔墨的晕染中,能学会静心;坚持跑步,或许不会成为运动员,但在汗水的挥洒中,能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坚韧的意志。“无用”的坚持不急于求成,却能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中,让我们不断<br>沉淀自我,成为更好的自己。“有用”之物能让我们在现实中立足,而“无用”之物却能让我们的生命更有厚度。过分追求“有用”,会让生活变得功利而干瘪;接纳“无用”,才能让心灵有呼吸的空间,让生活有诗意的可能。愿我们都能学会在“有用”与“无用”之间找到平衡,不被功利的枷锁束缚,在“无用”的时光里,遇见生活的丰盈与美好。(龙岩市武平县城厢镇 钟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