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工伤保险条例》第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将参加工伤保险的有关情况在本单位内公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用人单位和职工应当遵守有关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执行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预防工伤事故发生,避免和减少职业病危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职工发生工伤时,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措施使工伤职工得到及时救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条文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条确立了工伤保险制度的几个核心原则,可以概括为:信息公开原则、预防优先原则、救治第一原则——这三项原则共同构成了工伤保障体系的“事前预防、事中透明、事后救济”的完整链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 信息公开原则。目的在于保障职工的知情权与监督权,职工有权知道自己是否受到工伤保险的保障,这是其行使后续权利的基础。用人单位为公示的义务主体。公示内容中“有关情况”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在实践中通常包括:是否参保,参加工伤保险职工的范围、参保时间、缴费基准、工伤保险相关政策等。公示形式可实体公示,也可电子公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预防优先原则。体现了工伤保险制度从“事后补偿”向“事前预防”的转变,安全是最大的效益。预防工伤事故发生,不仅是单位的责任,职工自身也负有遵守安全规程的义务。用人单位的核心责任主要包括:一是制度保障,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二是教育培训,严格落实“三级安全教育”;三是物质保障,提供符合标准的安全生产环境、设备及有效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确保职工正确佩戴和使用;四是健康监护,对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岗位,定期组织职业健康检查,建立监护档案。职工的核心责任为主动遵守:一是提高安全意识,遵守各项安全规定;二是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不违章作业;三是 有权拒绝管理人员的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四是发现隐患及时报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 救治第一原则。这是用人单位的首要和强制性义务,在工伤发生时,人的生命健康权高于一切,只要发生可能构成工伤的事件,无论责任在谁,无论最终能否被认定为工伤,用人单位都必须立即启动救治,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实践要点及法律后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严格履行公示义务并留存相关证据。用人单位公示后须保留已经公示的证据,例如:对公示栏进行拍照并存档,照片应能显示公示内容和日期、电子公示的截图、将公示情况写入职工大会或培训的会议纪要,并由参会人员签字等。未依法公示的,可能会成为劳动争议中会成为用人单位管理不规范的有力证据。劳动监察部门可责令整改,并可能影响企业的信用评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违反预防工伤事故发生义务的法律后果:对职工,因自身故意或醉酒、吸毒等犯罪行为导致伤亡,不予认定工伤(见《条例》第十六条),因严重违章对事故负主要责任的,也可能影响认定结果;对用人单位,未履行预防义务导致重大事故,除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外,还将面临应急管理部门的严厉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用人单位救治义务的要点。“及时”是核心:第一时间组织现场急救,并立即送往有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措施”要具体:(1)现场响应,启动应急预案,进行初步救护(2)送医保障:立即安排车辆或拨打120,并派员陪同,处理入院事宜;(3)费用垫付:用人单位须先行垫付工伤医疗费,不能以“未认定工伤”、“责任未清”或“资金困难”为由拒绝支付,垫付后,符合规定的部分可由工伤保险基金报销。因拒不救治或拖延救治导致职工伤情恶化或死亡的,用人单位需承担扩大部分的赔偿责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