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育才——安征夫与“日本人八路军”的传奇往事

安明然

<p class="ql-block">  1941年深秋,沂蒙山区的晨雾还未散尽,抗大一分校的操场上已响起整齐的脚步声。安征夫穿着洗得发白的灰布军装,手里攥着一份刚印好的《战旗报》,目光落在操场角落那几个特殊的身影上——他们曾是荷枪实弹的日军战俘,如今却穿着八路军的军装,跟着战士们一起出操,尽管动作还有些生硬,眼神里却少了最初的敌意,多了几分茫然与好奇。</p><p class="ql-block"> 这年夏天,沂蒙军分区在一次反“扫荡”战斗中俘获了十余名日军士兵,如何处置这些战俘成了难题。有人主张将他们关押起来,以防再生事端;也有人认为应该严厉惩戒,为牺牲的战友报仇。时任抗大一分校宣教科长兼《战旗报》主编的安征夫,却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想法:“把他们留下来,教他们明白战争的真相,或许能让他们成为反战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这个提议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不少战士对日军恨之入骨,想起同胞被蹂躏、战友牺牲的场景,便无法接受与战俘“和平共处”。安征夫没有急于辩解,而是带着几名战友,把战俘们安置在山脚下的几间旧瓦房里,又亲自去炊事班叮嘱:“他们也是人,饭要和我们一样,不能亏待。”</p><p class="ql-block"> 起初,战俘们对八路军充满戒备。来自大阪的士兵小林孝治,曾在战场上杀害过两名八路军战士,他总是缩在角落里,拒绝与任何人交流,甚至故意打翻送来的饭菜。安征夫没有生气,每天饭后都会拿着《战旗报》去找他们,用刚学会的日语,一字一句地读报上的社论——那些出自他笔下的文字,没有激昂的口号,只有对战争苦难的记录:山东某村被日军烧毁的房屋数量、失去亲人的百姓人数、八路军战士保护群众撤退的事迹。</p> <p class="ql-block">  有天晚上,暴雨倾盆,战俘住的瓦房漏了雨。安征夫冒雨赶来,带着战士们搬来油布修补屋顶,又把自己的被褥抱给小林孝治。看着浑身湿透的安征夫,小林孝治紧绷的嘴角微微颤抖,第一次用生硬的中文说了句:“谢谢。”安征夫趁机坐在他身边,拿出一张照片——那是他在延安时与战友的合影,背后写着“为和平而战”。“我们不是为了仇恨,”安征夫指着照片,“是为了让更多人不再像你我一样,远离家乡,在战场上流血。”</p><p class="ql-block"> 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安征夫牵头成立了“反战学习班”。他亲自编写教材,把枯燥的道理融入故事:有日军士兵因拒绝屠杀百姓被上司惩罚的经历,也有八路军战士帮助日本侨民撤离危险区的事迹。他还让战俘们参观根据地的农会,看到老乡们虽然生活艰苦,却愿意把仅有的粮食送给八路军;看到文工团员们用日语演唱反战歌曲,台下的战俘们渐渐红了眼眶。</p> <p class="ql-block">  小林孝治的转变,始于一次伤员救治。1942年初,日军对沂蒙山区发动大规模“扫荡”,学习班的学员们跟着八路军转移。途中遇到一名受伤的八路军卫生员,小林孝治曾是日军的卫生兵,看到卫生员伤口感染化脓,他犹豫了片刻,还是主动上前,用随身携带的急救包为其处理伤口。安征夫在一旁看着,拍了拍他的肩膀:“你看,救死扶伤,不分国籍。”那天晚上,小林孝治找到安征夫,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照片——那是他妻子和三岁女儿的合影。“我想回家,”他哽咽着,“不想再打仗了。”</p><p class="ql-block"> 安征夫抓住这个机会,鼓励战俘们成立“日本人反战同盟支部”。他在《战旗报》上开辟了“反战之声”专栏,刊登战俘们写的文章。小林孝治在文章里写道:“我曾以为自己是为了国家而战,直到来到这里,才明白真正的爱国,是让人民过上和平的日子。”这些文字被油印出来,散发到各个部队,甚至通过地下交通线送到日军阵地,不少日军士兵看到后,开始对这场战争产生怀疑。</p> <p class="ql-block">  抗大的师生们,渐渐对这些“特殊学员”改观,也愈发钦佩安征夫的智慧。有次抗大组织战术讨论,安征夫特意让反战同盟的学员们参与,他们熟悉日军的作战习惯,提出的“破解日军迂回战术”建议,被部队采纳后,在实战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员们也越来越主动,有的教八路军战士日语,方便日后审讯战俘;有的绘制日军武器装备图,为战术研究提供参考。抗大的教员们都说:“安科长这招‘以敌为师、化敌为友’,真是把统战工作做到了骨子里。”</p><p class="ql-block"> 1943年春,日军对滨海区发动进攻,反战同盟的学员们主动请战。他们跟着安征夫来到前线,用日语向日军阵地喊话:“别再为军国主义卖命了,你们的家人还在等你们回家!”阵地上的日军士兵听到熟悉的乡音,射击的频率渐渐降低。有个日军班长被打动,带着两名士兵举着白旗走了出来,手里还拿着一张《战旗报》——那上面刊登着小林孝治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  战斗结束后,安征夫在《战旗报》上发表了题为《铁血之外有温情》的社论,文中写道:“战争的胜利,不仅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更在于唤醒人性的良知。这些曾经的敌人,如今成为反战的战友,正是因为我们坚信,和平是所有人的渴望。”这篇社论被延安的《解放日报》转载,安征夫“化敌为友”的教育案例,也传遍了各抗日根据地,成为统战工作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抗大师生们一直称安征夫为“难得的抗大才子”,不仅因为他笔下的社论文风犀利、思想深刻,更因为他总能用文人的智慧化解难题。他会在《战旗报》上用漫画讽刺日军的侵略行径,让不认字的战士也能看懂;也会把战术知识编成顺口溜,方便学员记忆。而对待日军战俘,他更是将“文韬”发挥到极致——没有严刑拷打,没有强硬说教,只用事实与温情,唤醒了人性深处的善良与对和平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  1945年夏,安征夫在诸城战役中壮烈牺牲,年仅31岁。消息传到反战同盟支部,小林孝治和学员们哭了很久,他们自发为安征夫立了一块木牌,上面用中日两国文字写着“我们的良师益友安征夫之墓”。后来,小林孝治带着几名学员回到日本,成立了反战组织,向日本民众讲述他们在八路军中的经历,讲述安征夫的故事,呼吁人们铭记战争的苦难,珍惜和平。</p><p class="ql-block"> 如今,在莱芜战役纪念馆里,还珍藏着安征夫当年用过的钢笔、编写的教材,以及那张记录着“日本人八路军”学习场景的老照片。照片里,安征夫站在战俘们中间,手里拿着《战旗报》,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那笑容背后,是一名革命志士的铁血担当,更是一位文人的智慧与胸怀——他用信念与温情,在烽火中播下了和平的种子,让这段传奇往事,永远留在了抗战史册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