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光行者——追忆杨振宁先生

留声

作者:留声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特别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根据央视新闻报道改编。</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年10月18日,北京秋雨初歇,天空却仿佛低垂。一代科学巨擘、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在清华园中安然离世,享年103岁。他的一生,如他自己所言:“<b>是沐光而行的一生。</b>”如今,光虽隐去,但其所照之处,早已星河灿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杨先生生于1922年,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自合肥启程,走过战火纷飞的西南联大,远渡重洋,在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中淬炼思想。他与李政道共同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打破了物理学界长久以来的对称迷思,震惊世界,并于1957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科学家。那一刻,不只是个人的荣耀,更是整个民族在现代科学舞台上挺立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若仅以诺奖定义杨振宁,未免太过狭隘。他真正撼动物理学根基的,是1954年与米尔斯共同创立的“非阿贝尔规范场论”。这一理论如同一座无形的桥梁,连接起电磁力、弱力与强力,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奠定了基石。有物理学家评价:“<b>爱因斯坦之后,他是唯一能在基础理论上留下永恒印记的人。</b>”他的工作,早已超越时代,成为后人仰望的星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杨先生的光,不仅照向宇宙深处,更温暖着故土家园。1971年,中美尚未建交,他便毅然成为首位归国访问的美籍华裔科学家。他带回的不只是问候,更是一扇被冰封多年的大门的开启。他向世界讲述真实的中国,推动中美科学交流,推荐千余名中国学者赴美深造,为改革开放后的科技复兴播下火种。他常说:“<b>有生应记国恩隆。</b>”这句家训,他用一生践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心系青年,耄耋之年仍亲自为清华本科生讲授《大学物理》,一字一句,皆是心血。他创办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四处奔走筹措经费,只为在中国大地上建起一座纯粹的学术殿堂。他倡导设立“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亿利达奖”等,只为让更多的孩子敢于梦想、勇于创造。他相信,中国的未来,属于那些“既有思想又能动手”的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归根于清华园,将居所命名为“<b>归根居</b>”。那里,曾是他无忧的童年,也是他最终的归宿。他走过的路,是从中国出发,走向世界,再回到中国。这不是简单的轮回,而是一次伟大的反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缅怀室前,人们排着长队,有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有年轻的学子,也有手捧鲜花的中学生。一位父亲带着孩子低声讲述:“<b>这位先生,曾让全世界知道,中国人也能站在科学之巅。</b>”那一刻,科学精神在无声中传递,如薪火相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杨先生走了,但他留下的,不只是浩如烟海的论文与理论,更是一种风骨、一种信念——对真理的执着,对祖国的深情,对后学的期许。他像一束光,穿越时空,照亮了无数后来者前行的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先生已入星河,与爱因斯坦、费米、奥本海默并肩而立。愿他在宇宙的尽头,依然能看见他深爱的这片土地上,有少年仰望星空,继续追寻那束不灭的光。</p> 2025.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