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去 南 博 充 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张 西 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国庆节前两天,我去了一趟南京博物院。</p><p class="ql-block"> 全国各地的著名博物院,我知道的较多,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长沙马王堆博物馆、四川三星堆博物馆、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等等,然而,我去过的博物馆却是少之又少。这些博物馆(院)由于地域不同,建馆的背景差异,他们都各有特色。电视新闻或手机资料介绍,使我了解了不少有关各地博物馆的信息,他们的馆藏特色,馆藏文物,吸引了我。这些文物的史料价值,文物的文化内涵更是充实了我的知识积累,弥补了我的一些知识盲点。南京博物院更是我心仪已久的博物院,早就想去参观一下,除了能进一步更多地了解人类社会的文明史,还能学习到一些新的知识,也算是一次知识的充电吧!</p><p class="ql-block"> 国庆长假未到,南京的中山门已现交通拥堵,川流不息的车辆被逼的只能以步行速度通行。位于中山门内的南京博物院门前人头攒动,摩肩接蹱。隔着栅栏式的大门,看到南博高大而气势恢宏的建筑群坐落在院落之内。南京博物院占地70000余平方米,是我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p><p class="ql-block"> 1933年,在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倡议下,国民政府创建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1936年,南京博物院由当时著名的建筑师徐敬直设计,后在梁思成、刘敦桢先生指导下,修改为仿辽代大殿建筑。1937年因抗战爆发而停建,至50年代初仅建成人文馆。大殿古朴庄严、雄浑伟岸,成为南京标志性历史文化景观。1999年在大殿西侧新建的艺术馆则延续了原有建筑形式。2009年,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南京博物院二期改扩建工程启动,2013年完工。总建筑面积达到了84800平方米,展厅面积26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南京博物院以其藏品的丰富享誉中外。南京博物院现拥有各类藏品43万余件(套),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迄当代,既有全国性的,又有江苏地域性的;既有宫廷传世品,又有考古发掘品,还有一部分来源于社会征集及捐赠,均为历朝历代的珍品佳作,可以说是一座巨大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青铜、玉石、陶瓷、金银器皿、竹木牙角、漆器、丝织刺绣、书画、印玺、碑刻造像等文物品类一应俱有,每一品种又自成历史系列,成为数千年中华文明历史发展最为直接的见证。其中,新石器时代“玉串饰”,战国“错金银重烙铜壶”、“郢爰”,西汉“金兽”,东汉“广陵王玺”、“错银铜牛灯”、“鎏金镶嵌神兽铜砚盒”,西晋“青瓷神兽尊”,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明代“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等为国宝级文物。此外,“扬州八怪”、“吴门画派”、“金陵画派”、傅抱石、陈之佛等大家的书画藏品成组成系,别具特色。</p><p class="ql-block"> 随着参观人群缓慢的步伐,经过人脸识别,进入了馆内,宽敞的大厅,凉爽的空调一下子驱走了燥热)。循着展馆的布置,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史前年代,独木舟摆渡我们进入旧、新石器时代,触目所及,各种石器陈列左右,时光打磨去了石器棱角,新石器时代的到来,表志着人类社会向向现代文明迈上了一个台阶。人类历史就是这样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发展前进着。褐陶、黑土陶、釉下陶带着我们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玉石类展品中,我们看到了玉玦、玉璧和玉琮等摆件和挂件;青铜器类展品中,集中了鼎、彝、尊、匜、豆等青铜礼器、酒器。这些器物仿佛向我们展示了周代王公贵族的衮衮诸公顶礼膜拜,隆重祭祀的场景;剑、戈、镞等兵器在灯光下,从青色的铜锈下闪着逼人的寒光,“车错毂兮短兵接”,“矢交坠兮士争先”,战国争雄的金戈铁马似乎要荡平山川。楚汉雄风,大风起兮云飞扬;唐宋遗韵,诗词灿兮若星云。西汉金龟纽印“广陵王璽”,文物珍贵;东汉出土金兽,重达9千多克,世所罕见;……历朝历代,文化瑰宝,目不暇接。</p><p class="ql-block"> 在南博参观的短短几小时里,几件小小的展品,解答了我的自学考试中的几点认知疑问,在这里找到了当初试卷上的答案。1984~1986年间,我参加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学考试,最后一门《古代汉语》的考试,留给我很深的印象,也留下了深深的遗憾。那期的试卷第一题,考查考生们对古代实词词义的掌握,要求写出几个词的本意。这道题里共五个字,其中有“钱“和“豆”。</p><p class="ql-block"> 答题“钱”时,我梳理了“钱”的几个义项,1.姓氏;2.重量单位;3.货币。觉得都不是,是否有遗漏,无法断定。无奈之下,填写了“钱”的本意为“货币”。作此判断,是由于多年前曾参观泉币展览时,看到有关蚁鼻钱的介绍,而留下之印象。出了考场,赶紧查看教科书,才知道了正确的答案和我的谬误。蚁鼻钱,误导了我。此次再见到蚁鼻钱,我仔细地看了展品,认真地阅读了介绍。蚁鼻钱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官方铸造的青铜货币,由商周时期的铜贝演变而来,因其钱面阴刻文字形似蚂蚁爬鼻或鬼脸图案而得名“蚁鼻钱”或“鬼脸钱”。蚁鼻钱始铸于春秋末期,盛行于战国中早期(约公元前5世纪至前3世纪),秦灭楚后逐渐退出流通。其名称最早见于宋代洪遵《泉志》,反映了楚国货币体系的独特性。《泉志》对蚁鼻钱有着特征性的记述,蚁鼻钱呈椭圆形贝状,一端钝圆一端略尖,正面凸起铸有阴刻铭文,背面平整无纹,尖端常有一穿孔便于携带。体小量轻,长度多在1.5-2厘米之间(常见1.7-1.8厘米),重量普遍为2.5-4克,最轻者仅0.5克,最重可达5.6克。蚁鼻钱的钱面阴文多样,以“巽”(或释为“紊”)字最为常见,其他括“贝”“君”“行”“金”“忻”等近十种变体,这些文字兼具装饰性与防伪功能,但具体含义尚无定论(可能表示币值、铸造地或货币属性)。在我的记忆里,只记住了它的引申义、转义,忘却了它的本义。看来不忘初心,非常重要。</p><p class="ql-block"> 答题“豆”时,我很快就写出了它的本义:祭祀用的一种祭器。这是因为我知道,古代豆不是指蚕豆、黄豆一类的植物,豆类植物古代称为“菽”。因此,我不会混淆概念。题目答对了,“豆”到底是一件何种形态的器具呢?这次终于见到了实物,一种有底座,底座上有一段园杆,园杆上段再有一蝶子的青铜器。豆是用于安放在神灵或亡者前的油灯。由器物的外形,可以看到,“豆”字是一个象形文字,它是造字六法中所说的,按照器物的外形描摹演变而来的字,它产生之时与豆类毫无关系。这次近距离的仔细观察了实物,消除了悬疑,也看到了答案。</p><p class="ql-block"> 与考试无关的知识误区,在这里也得到了澄清。过去小说或戏曲里,写某人用功读书,苦尽甘来,终于得中状元,钦赐纽头狮子黄金印,封为八省巡按。然而,这里展出的西汉“广陵王玺”却是金龟纽印。据记载汉、唐时,王公大臣使用的印信基本都是金龟印(当然,按照官职品级的高低,还有银龟印、铜龟印)。金龟印是汉代列侯的金质印章,因印钮雕刻成龟形而得名,是中国古代官印制度中的重要类别。金龟印通常为方形台座搭配龟钮(龟形纽扣),印文多为阴刻篆书,内容包含封国名称或官职信息。例如西汉“广陵王玺”金印的印面为“广陵王玺”,反映了汉明帝时期广陵王刘荆的封国身份。 “银竿珍珠饵, 钓得金龟婿”。出自戏曲或歌曲标题,该句并非直接引自古诗,而是对传统俗语的改编,“金龟婿”则指代身份尊贵的女婿,源于唐代官员佩饰制度,初指三品以上高官,后演变为财富与地位的象征。京剧“钓金龟”一出戏就表现了这层喻意。</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临近闭馆时间了。随着人流,走出了展览大厅。天空暮霭四合,花灯初上,流光溢彩,南京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笼罩在一片现代文明的辉光之中。回望南博,它是这片星云中最耀眼的璀璨明珠。它的馆藏文物是我们永远吮吸不尽的知识宝库。</p><p class="ql-block"> 2025.10.16</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