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17日,赵阳老师在报告厅以《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为题给高二(八)班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公开课。校长及学校领导与历史科组受邀参与指导,并给出了宝贵的建议。</p> <p class="ql-block"> 赵阳老师首先援引西方的著名法律虚构案例——《洞穴奇案》作为本课的导入,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构想,当自己作为法官时,面对此类案件应该如何判决。通过互动增强课程的趣味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p> <p class="ql-block"> 之后,赵阳老师指出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征,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坚持三权分立;在法律内容方面,注重保护个人权利;在司法实践中坚持程序正义和无罪推定。同时赵阳老师也总结了西方法律制度的积极影响与消极作用,更好的帮助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辩证的看待历史问题。</p> <p class="ql-block"> 在学习完课程的主要内容后,赵阳老师展示了近年来海南省相关知识点的高考试题,邀请学生作答,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难题。同时,赵阳老师也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点评与分析,将本课内容融会贯通,确保学生能在史料中提炼有效信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p> <p class="ql-block"> 课程后半段,赵阳老师以“中世纪基督教如何进行伦理教化?”问题引入,将图片史料与视频相结合,生动的向学生展现了西方的宗教伦理与教化的背景、影响与意义,也对本课进行了总结与升华。</p> <p class="ql-block"> 在课后研讨中,各位老师各抒己见,罗泽东老师认为本节课对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特征的讲解,紧扣新课标要求,利用辛普森案例,清晰串联“特征-影响”的历史脉络,既达成了基础史实的教学目标,又有效推动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同时也建议高考题目讲解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尤其是对于一些基本词语概念的解释,多让学生说出来为什么这样选择。邢惠媚老师则提出若能在讲解中结合具体法律文献案例(如《拿破仑法典》)与宗教改革对教化的推动实例,将理论与史实深度融合,可进一步提升课堂的生动性与知识穿透力,让抽象的法律与教化概念更易被理解吸收。</p> <p class="ql-block"> 刘显兵校长在评课中,首先赞扬了赵阳老师对课程内容的把控,课堂环节设计行云流水,讲授过程游刃有余。同时,校长也再次强调四个基于的重要性:基于全体,基于适应,基于质量,基于数字化。要求教学要注重双边活动,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有效交流、学生与学生间的互相学习。要让教学回归教材,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时间,才能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