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饱眼福——承德“小布达拉宫”

一哥

<p class="ql-block">  小布达拉宫,即普陀宗乘之庙,是乾隆皇帝为庆祝寿辰而建的藏传佛教寺庙,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列入世界遗产,2007年成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小布达拉宫位于避暑山庄北侧,狮子沟南麓,坐北朝南,东邻须弥福寿之庙,西邻殊像寺,占地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万余平方米。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意译,意为“观音圣地”,普陀宗乘之庙是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庙宇,是清政府举行重大宗教仪式和进行政治活动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这座小布达拉宫,与真正的西藏布达拉宫还是有一些差异的。最明显的差异之一是白色台阶的高度与建筑群的组合方式有所不同。但都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和独特的建筑魅力。</p><p class="ql-block"> 小布达拉宫在承德城北面之狮子山,为帝王避暑时诵经之所。</p><p class="ql-block"> 小布达拉宫在建筑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是汉藏建筑艺术交融的典范。它的建筑布局、造型设计、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当时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成就。大红台、万法归一殿等主体建筑气势恢宏,色彩鲜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对后世的建筑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小布达拉宫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乾隆皇帝旨在加强民族团结,体现对藏传佛教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小布达拉宫见证了清朝的繁荣昌盛以及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研究清朝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小布达拉宫主体建筑大红台高43米,庙内有60余座(现存40余座)平顶藏式白台和梵塔白台,随山势呈纵深式自由布局。万法归一殿位于大红台中央,殿顶铺鎏金鱼鳞铜瓦,金光夺目,是汉藏建筑融合的经典范例。</p> <p class="ql-block">  小布达拉宫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清政府举行重大宗教仪式和政治活动的地方。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乾隆帝在此接见了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一行,标志着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p><p class="ql-block"> 小布达拉宫是清朝政府推行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象征。它见证了清朝时期中央政府与蒙藏等少数民族的友好往来和密切联系,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土尔扈特部东归后,乾隆皇帝在庙内举行了盛大的仪式,欢迎他们回归祖国,这一事件进一步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p> <p class="ql-block">  小布达拉宫寺庙内供奉着众多佛像和经卷,并有精美的壁画和雕塑,展示了藏传佛教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庙内碑亭有三通石碑,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记载了建庙和土尔扈特部归顺的史实。</p> <p class="ql-block">  在避暑山庄的山上拍摄的小布达拉宫的全景图。</p><p class="ql-block"> 从避暑山庄的山峦车道俯瞰小布达拉宫会非常壮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小布达拉宫作为藏传佛教的重要寺庙,吸引了众多的高僧大德和信徒前来朝拜和交流。它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汉藏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在这里,汉族、蒙古族、藏族等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促进了宗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  碑前有一座五孔石桥,位于普陀宗乘之庙中轴线最南端,也是寺庙建筑的一部分。石桥的栏板与望柱已在清末被毁掉,现仅存桥面,五孔也几乎被河沙掩埋。当年清帝礼佛时,常从避暑山庄西北门出,先经此桥再到小布达拉宫。</p> <p class="ql-block">  小布达拉宫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广大。前部为山门、碑亭、五塔门;中部是琉璃牌坊、白台、僧房等;后部是主体建筑大红台及周围其他建筑,大小共60余处,藏式的红白色建筑与散落其间,最高处是高43米的主体建筑大红台。</p> <p class="ql-block">  亭内有三通石碑,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而成。中间为《普陀宗乘之庙碑记》,记述了此庙的兴建背景。东西分别为《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记载了蒙古土尔扈特部东归和清政府优抚安置该部的史实。</p> <p class="ql-block">  广圆妙觉门,有三个拱门通行,上面建有红、黄、黑、白、绿五座喇嘛塔,代表藏传佛教的五大教派。塔身上装饰莲花、宝剑、摩尼珠、法轮、金刚杵,代表五佛五智,从塔门下经过表示向佛顶礼膜拜。</p> <p class="ql-block">  门前有两尊石象,高2.45米,大象头顶宝瓶,寓意“太平盛世”。</p> <p class="ql-block">  小布达拉宫始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三月。整个工程历时约四年,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八月竣工。整座寺庙气势雄伟,规模庞大,占地面积达22万平方米。每一处建筑都展现出乾隆时代的尊贵与辉煌。这座寺庙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饱含藏族建筑特点的藏式建筑。庙内共有大小建筑约60处,多为平顶白墙,展现出古朴典雅的风貌。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为了小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和质量,朝廷从全国各地调集了大量的能工巧匠,并且从西藏等地邀请了精通藏传佛教建筑艺术的高僧进行指导。在建造过程中,充分借鉴了西藏布达拉宫的建筑特点,同时又融合了汉族传统建筑的技艺和风格,体现了汉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p> <p class="ql-block">  小布达拉宫,与真正的西藏布达拉宫还是有一些差异的。最明显的差异之一是白色台阶的高度与建筑群的组合方式有所不同。但都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和独特的建筑魅力。</p> <p class="ql-block">  山门之上的匾额为乾隆帝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御书“普陀宗乘之庙”。</p> <p class="ql-block">  进去以后,甬路两侧各有两个柱基,中心尚有木质遗存。</p> <p class="ql-block">  小布达拉宫的琉璃牌坊为三间四柱七楼式形制。正面镌刻乾隆帝御题"普门应现",意为观音菩萨显现普度众生之门。背面题为"莲界庄严",意为观音菩萨居住的道场威严神圣。据载:"凡来瞻礼者,王以下、头等台吉以上及喇嘛准入,其余官职许在琉璃牌坊瞻仰,不得入内"。此处牌坊还起到分界的作用,将寺庙南北部汉藏两种风格的建筑分割开来,堪称汉藏合璧的佛教寺庙经典。</p> <p class="ql-block">  大红台是小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大红台下面是高达18米的大白台,其上耸立着25米的大红台,总高43米,大红台南面正中嵌饰垂直琉璃佛龛六个,黄绿相间,汉式手法,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还用来标记轴线。 </p><p class="ql-block"> 登到大红台,恰逢风雨交加,云际变换间更显周边山峦起伏,烟雨朦胧。</p>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大红台内四周为三层群楼,中央是鎏金的"万法归一"殿,四周群楼三层分别有“极乐世界”、“大乘妙峰”、“秘密胜境”、“庋经之阁”匾额。据说下面一层鎏金瓦曾被日本人刮走表面金粉,至今刮痕仍存,与上层对比鲜明。</p> <p class="ql-block">  大红台建筑建制形式不仅设计精美,而且在采光通风排水方面科学合理。大雨磅礴之下地面没有积水,顶部亦是排水顺畅,雨停即可通行。</p>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金瓦屋顶,俗称金顶,即以鎏金铜质瓦件饰装的建筑屋顶。金瓦屋顶建筑除了在承德和北京有少量发现外,大部分分布在西藏、青海、内蒙古、甘肃、四川等边远少数民族聚居区域。金瓦屋顶是藏传佛教寺院政教权势的重要象征,也是宗教建筑最高等级的象征。普庙一共有三座金瓦顶建筑,分别是万法归一殿、慈航普度殿、权衡三界殿。</p> <p class="ql-block">  据介绍:琉璃瓦顶,即以琉璃瓦件饰装的建筑屋顶,是中国古建筑的传统形式之一。普庙现存的琉璃瓦顶建筑一共有十三座,有以汉式传统建筑形制为主要特征的碑阁、琉璃牌楼、戏楼、洛迦胜境殿、楼梯廊这五座单体建筑,也有汉、藏建筑形式相结合的建筑,下部或院落围墙为藏式台体建筑风格,屋殿部分为汉式传统琉璃瓦顶建筑风格,如南正门、东边门、西边门、中院东白台殿、后院东白台殿、钟楼、中罡殿、后院西七号白台楼等八座单体建筑。</p> <p class="ql-block">  一路向上,到达大红台的顶端平台,眼前豁然开朗——往南是避暑山庄山峦上蜿蜒的城墙,往东则能望见“外八庙”的另一座寺庙——须弥福寿之庙,再往远处,则是磬锤山上那个大大的“棒槌石”。</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乾隆皇帝曾多次来到小布达拉宫,当年土尔扈特部东归,乾隆帝就是在普陀宗乘之庙里的万法归一殿接见了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一行,寺中的《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面石碑,就是为记载此事所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