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的关怀与沉思:单培根家书一页》

红韵轩 徐红

<p class="ql-block">这封单培根先生的信札展现了这位佛学家长者鲜活的个人风貌,是一份兼具历史价值与人文温度的珍贵文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品味这封信:</p><p class="ql-block">1. 家书中的历史见证:一位长者的忧与思</p><p class="ql-block">这封信写于1991年12月25日,正值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际。单培根先生作为亲历了数十年社会变迁的知识分子,在给女儿的家书中,自然流露出了对时局的深刻观察和深沉忧虑。</p><p class="ql-block">深刻的洞见:他敏锐地指出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搞不上去”,终于”导致崩溃”。这种看法在当时是切中要害的。</p><p class="ql-block">殷切的希望:在对比之下,他为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实现“经济好转,社会稳定”感到欣慰,并发出“希望我们国家不要再走错道路”的肺腑之言。这句话凝结了一代人对安定与发展的渴望,情感真挚,力透纸背。</p><p class="ql-block">个人与时代的交织:他将国际风云与个人“数十年痛苦的生活”记忆相联系,使得宏大的历史叙事有了具体的个人情感依托,读来格外动人。</p><p class="ql-block">2. 淡泊名利的品格:一位长者的谦与让</p><p class="ql-block">信中关于“厦门特区十周年”评奖的段落,生动刻画了单培根先生谦逊、淡泊的品格。</p><p class="ql-block">提携后辈:当被推选为先进个人时,他主动推辞,认为“我老了,这荣誉让给青年吧”。这种不慕虚名、甘为人梯的精神,体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p><p class="ql-block">无奈与豁达:尽管推辞,但最终荣誉还是落在了他身上,他也只能坦然接受并在大会上发言。这短短几句,将一位长者在集体荣誉面前的微妙心理——既有推让的真诚,也有最终服从的无奈与豁达——描绘得十分传神。</p><p class="ql-block">3. 书法与文本:一份质朴的实录</p><p class="ql-block">从形式上看,这封信也很有特点:</p><p class="ql-block">书法风格:信笺是“闽南佛学院”的专用稿纸,但书写使用的是硬笔。字迹流畅自然,略有连笔,风格质朴无华,与信中所谈的家常琐事和深刻思考相得益彰,毫无矫饰之感。</p><p class="ql-block">文本的“不完美”:信中出现了一些口语化的表达和简省的语法。这些“不完美”恰恰增强了这封家书的真实感和现场感,让我们仿佛能听到一位父亲对孩子的絮絮叮咛,看到他在灯下伏案书写的身影。</p><p class="ql-block">总结</p><p class="ql-block">这封看似平常的家书,如同一扇小窗,让我们窥见了一位佛学大家在历史大潮中的个人思考与情感世界。它不仅是单培根先生个人品格的写照,也是一份反映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社会心态的生动档案。信中既有“家事”的温暖,也有“国事”的深远,充分展现了老一辈学者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的赤子情怀。</p><p class="ql-block">因此,这封信札的价值,远超其物质本身,在于其承载的历史记忆与人文精神。</p><p class="ql-block">单培根(1919—1995),浙江嘉兴人,是中国近现代佛学研究与教育领域的重要学者。他早年接受传统儒家教育,后潜心佛学,系统研习唯识学与因明学,在佛教哲学与逻辑领域造诣深厚。</p><p class="ql-block">自20世纪80年代起,单培根任教于闽南佛学院,主讲唯识学与因明学等课程。他治学严谨,授课深入浅出,不仅注重佛学知识的传授,更着力培养学生的思辨与研究能力,为佛教教育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p><p class="ql-block">在学术方面,单培根著有《成唯识论讲话》《因明入正理论讲解》等重要著作,系统阐释唯识学与因明学的核心义理,展现出深厚的学养与清晰的阐释能力。他还曾在《法音》《内明》等佛学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为推动现代佛学研究作出积极贡献。</p><p class="ql-block">单培根一生致力于佛学教育与学术研究,其学问扎实、教学认真,在佛门内外均受到广泛敬重,是中国佛学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一位值得铭记的学者与教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