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组西安历史博物馆的宝贝(二)

笑口常开

<p class="ql-block">文物是祖先留给后人的无价之宝,既是文化遗产的核心载体,也是联系公众与历史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这是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国家一级文物,1970年出土于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属于“何家村遗宝”之一。</p><p class="ql-block"> 文物形制与工艺</p><p class="ql-block"> - 外观:整体呈圆球形,外径4.6厘米,链长7.5厘米,以中部水平线为界,由上下两个半球通过子母扣套合而成。外壁为银质,通体镂空雕刻葡萄花鸟纹,葡萄枝叶繁茂、果实累累,花鸟相依,寓意多子多福、吉祥富贵。</p><p class="ql-block">- 结构:内部设两层双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外层机环与球壁相连,内层机环连接金质香盂。凭借机环和香盂的重力作用,无论香囊如何转动,香盂始终保持水平,香料不会洒落,其原理与现代陀螺仪一致,是世界上最早运用该原理的实物。</p><p class="ql-block">- 工艺:采用捶揲、錾刻、镂空等精湛工艺,外壁厚度不足2毫米,花纹最细处不足1毫米,展现了唐代金银器制作的高超水准。</p><p class="ql-block"> 历史与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 社会风貌:反映了唐代贵族精致的生活意趣和熏香文化的盛行,也体现了唐代社会开放包容、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特点(葡萄从西域传入,其纹饰是丝路文化交融的见证)。</p><p class="ql-block">- 历史故事:据《旧唐书》记载,安史之乱后唐玄宗改葬杨贵妃时,“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这件香囊因此与杨贵妃的凄美故事相连,增添了历史情感色彩。</p><p class="ql-block">- 科技意义:其内部的平衡构造原理(陀螺仪原理),比欧洲相关应用早了约千年,彰显了唐代工匠卓越的智慧与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这是东魏鎏金佛菩萨三尊铜造像,1999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大刘寨,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属于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文物形制与工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结构组成:由主尊佛像、背屏、左右胁侍菩萨、底座及两侧翼形饰件等七个构件组成,各构件通过榫柱与卯眼插合,组装精巧。通高35.2厘米,宽22.5厘米,重2.729千克。</p><p class="ql-block">- 工艺细节:采用鎏金工艺,整体金光熠熠。主尊佛像面容慈祥,衣纹流畅;胁侍菩萨身姿婀娜,璎珞、宝冠装饰精美;背屏雕刻火焰纹,底座饰有波浪纹,两侧翼形饰件镂空灵动,尽显华丽精致。</p><p class="ql-block">- 铭文信息:底座后侧下方錾刻“比丘惠津敬造供养”8字,明确了造像的供奉者身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历史与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宗教意义:是东魏时期佛教造像的精品,反映了当时关中地区佛教的传播与发展,为研究东魏佛教艺术、宗教信仰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 工艺价值:其铸造、鎏金、组装工艺精湛,体现了东魏时期高超的金属造像技术,是北朝佛教造像艺术从北魏雄浑向隋唐华丽过渡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 社会研究:铭文所记的“比丘惠津”为研究当时佛教供养制度、信徒群体构成提供了重要线索,也折射出东魏时期的社会文化风貌。</p> <p class="ql-block">这是西周柞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是西周青铜器中的代表性乐器,属于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文物形制与工艺</p><p class="ql-block">- 组合构成:由8件甬钟组成,钟体呈合瓦形,大小依次递减,最大的通高52厘米,最小的通高22.5厘米。钟体有长甬(钟柄),甬上有旋(可悬挂的环)和斡(旋上的方形钮),钟身饰有精美的窃曲纹、云雷纹等。</p><p class="ql-block">- 铸造工艺:采用分范合铸法,纹饰錾刻精细,体现了西周时期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p><p class="ql-block">音乐与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 乐律功能:作为编钟,它能演奏出不同音阶,是西周贵族“礼乐制度”的重要载体,用于祭祀、宴饮等礼仪场合,彰显身份与等级。</p><p class="ql-block">- 历史意义:钟上有铭文“柞伯作宝钟”,记录了柞伯的身份与作钟的缘由,是研究西周宗法制度、青铜乐器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也反映了西周时期音乐文化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这是西汉彩绘雁鱼青铜釭灯,国家一级文物,1985年出土于陕西神木店塔村西汉墓,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p><p class="ql-block"> 文物形制与工艺</p><p class="ql-block"> - 外观:通高54厘米,整体呈鸿雁回首衔鱼伫立状,由雁衔鱼、雁体、灯盘和灯罩四部分分铸组合而成。雁颈修长且中空,回首衔一鱼;雁体肥硕,两侧铸出羽翼,短尾上翘,双足并立;灯盘带柄,置于雁背;灯罩为两片弧形板。</p><p class="ql-block">- 工艺:采用分铸组合工艺,表面有彩绘装饰,虽历经岁月仍可窥见当年色彩风貌,展现了西汉青铜器铸造与装饰的精湛技艺。</p><p class="ql-block">科技与实用价值</p><p class="ql-block">- 环保设计:灯油燃烧产生的油烟会顺着雁颈导入雁腹,雁腹内可盛清水,油烟溶于水中,从而净化空气,是两千年前的“环保黑科技”,体现了汉代工匠的环保意识与智慧。</p><p class="ql-block">- 照明调节:灯盘、灯罩可转动开合,能调整挡风效果、光线明暗度及照射角度,满足不同场景的照明需求。</p><p class="ql-block">文化寓意</p><p class="ql-block">- 大雁在古代象征夫妻恩爱、诚信守则,鱼寓意富足美满,二者组合表达了汉代人对生活的美好祈愿,也寄寓了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这是唐代的三彩天王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年代与工艺:属于唐代(公元618-907年)的唐三彩文物,采用黄、绿、蓝等色釉低温烧制而成,是唐代丧葬仪仗俑中的重要类型。</p><p class="ql-block">- 造型与细节:天王俑头戴华丽宝冠,冠顶立有朱雀,面部怒目圆睁、神态威严;身披铠甲,甲胄纹饰、服饰褶皱刻画精细,姿态雄健,展现出“天王”护法的勇武气势。其釉色交融自然,色彩层次丰富,体现了唐代唐三彩工艺在塑造力与色彩表现力上的高超水准。</p><p class="ql-block">- 历史价值:作为唐代丧葬俑的典型代表,它反映了唐代人对死后世界的想象以及佛教文化中“天王护法”观念的传播;同时,其精湛的雕塑与制釉工艺,是唐代手工业繁荣、艺术审美多元的实物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宗教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这是唐代的三彩牵马俑及三彩马,属于唐三彩文物中的精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年代与工艺:它们是唐代(公元618-907年)的陶瓷制品,采用唐三彩工艺,以黄、绿、白等色釉交融烧制而成,体现了唐代制陶技术的高超水平。</p><p class="ql-block">- 造型与细节:牵马俑身着唐代典型服饰,神态生动;三彩马体态健硕,鞍鞯装饰精美,釉色搭配和谐,细节处如马具的纹饰、俑的衣褶都刻画得十分细腻,展现出唐代艺术对写实与装饰性的兼顾。</p><p class="ql-block">- 历史价值:作为唐三彩的代表文物,它们反映了唐代手工业的繁荣,尤其是制陶业的工艺成就;同时,也为研究唐代的服饰、马政、丧葬制度等提供了直观的实物资料,是唐代社会风貌的生动缩影,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这是战国时期的勾莲纹铜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年代与类别:属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的青铜礼器,“敦”是古代用于盛放黍、稷、稻、粱等粮食的食器,兼具实用与礼器功能。</p><p class="ql-block">- 造型与纹饰:整体呈圆球形,带盖,盖与器身可扣合,下有三足支撑。器身和器盖满饰勾莲纹(勾连状的莲瓣纹饰),纹饰繁密且工艺精湛,盖顶还设有兽形钮,细节处尽显战国青铜铸造的高超技艺。</p><p class="ql-block">- 历史价值:它是战国时期青铜食器的典型代表,纹饰风格体现了当时的审美与工艺水平,为研究战国时期的礼制、手工业(尤其是青铜铸造业)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列国文化交流与工艺传承的历史背景。</p> <p class="ql-block">这是西周时期的日己觥,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年代与出土:属于西周(约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青铜器,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齐家村窖藏。</p><p class="ql-block">- 造型与工艺:整体由盖和器身组成,盖前端是双角兽头,高鼻鼓目、神态威严;器身饰有饕餮纹、夔龙纹、凤鸟纹等,纹饰繁密且层次分明。采用分铸焊接与失蜡法工艺,造型精巧奇异,是西周青铜器工艺的典范之作。</p><p class="ql-block">- 铭文与内涵:器、盖同铭18字,记录了“天氏”家族为纪念父亲“日己”铸造此祭器,祈愿子孙万代永宝用之,具有重要的历史断代与宗族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 历史价值:它是西周酒器的精品,反映了西周时期严格的礼制文化(酒器衰落背景下的贵族祭祀需求),其精湛的铸造工艺与华丽的纹饰,是研究西周手工业、艺术审美和宗法制度的珍贵实物,堪称西周青铜器艺术的“逆天黑科技”。</p> <p class="ql-block">这是西汉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石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年代与背景:属于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公元8年)的石刻艺术作品,是霍去病墓石刻群的核心文物之一。霍去病是西汉著名将领,多次率军击败匈奴,此石雕为纪念他的战功而作。</p><p class="ql-block">- 造型与寓意:石雕以一匹矫健的战马为主体,马下踏倒一名匈奴人。马的姿态雄健挺拔,匈奴人蜷缩挣扎,通过艺术化的塑造,既展现了西汉骑兵的威武,又寓意着汉朝对匈奴的军事胜利,是力量与正义的象征。其雕刻手法简洁粗犷,属于“写意”风格的石刻,通过大块面的造型和细节的提炼,传递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历史价值:它是中国古代陵墓石刻艺术的经典之作,开创了以石雕纪念战功、彰显国家威仪的先河,体现了西汉时期的军事荣耀与艺术审美;同时,也是研究汉代雕塑艺术、军事历史和民族关系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这是唐代的顺陵石狮(东侧走狮),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年代与背景:属于唐代(公元618-907年)石刻,是武则天母亲杨氏顺陵的神道石刻,用于守护陵园,彰显皇家威仪。</p><p class="ql-block">- 造型与细节:石狮体量庞大,高约3米,造型雄健威猛,头部鬃毛卷曲,面部神态威严,躯体肌肉线条遒劲,四肢粗壮有力,整体呈现出“走狮”的动态感,雕刻手法写实与夸张兼具,尽显唐代石刻的雄浑大气。</p><p class="ql-block">- 历史价值:它是唐代帝陵石刻的精品,反映了唐代高超的石刻技艺和皇家丧葬仪卫制度;其“走狮”造型在唐代石狮中极具代表性,是研究唐代雕塑艺术、丧葬文化及皇权象征的重要实物,堪称唐代石刻艺术的“力量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这是唐代鎏金铁芯铜龙,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年代与工艺:属于唐代(公元618-907年)文物,采用“鎏金”工艺(将金液涂覆于铜器表面),内部以铁芯支撑,兼具美观与结构稳定性。</p><p class="ql-block">- 造型与细节:龙身呈“S”形矫健盘旋,龙头张口露齿、龙须飞扬,龙鳞、龙爪刻画细腻,整体姿态灵动威猛,完美呈现了唐代对“龙”这一祥瑞神兽的艺术化塑造。</p><p class="ql-block">- 历史价值:它是唐代鎏金工艺与雕塑艺术的精品,反映了唐代皇室对“龙”图腾的尊崇(龙为皇权象征),也体现了唐代手工业在金属铸造、鎏金技艺上的高超水平,是研究唐代宗教信仰、工艺美学与皇权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这是战国至秦代的青铜龙,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年代与工艺:属于战国至秦代的青铜器,体量庞大,长2.3米、宽1米、高40厘米,是目前发现的战国至秦代最大青铜龙。采用分铸拼接工艺,整体造型气势恢宏。</p><p class="ql-block">- 造型与细节:龙身呈伏地盘绕状,虽有残缺但仍能看出龙首威严、龙身纹饰精美,尾部呈柱础状。其造型融合了战国至秦代青铜器的写实与夸张风格,尽显神兽的威严气势。</p><p class="ql-block">- 历史价值与身世:推测它可能是大型乐器架的底座(“钟鐻”底座),体现了秦代高超的青铜铸造技艺与礼乐制度。它的身世颇为坎坷,曾被盗墓贼分割成多块盗运,后被警方追回,经修复后展出,是研究秦代手工业、礼乐文化及文物保护史的重要实物,也警示着文物保护的重要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