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旅店 穿越烽火的秘密大营救

余开华

<p class="ql-block">三层青砖小楼里,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营救正在上演,楼上是国民党师长,楼下是共产党地下工作者,百余名文化名人的命运在此交汇</p><p class="ql-block">在惠州市惠城区桥东街道上塘街70号,一座三层青砖小楼静静地矗立在闹市中。这座看似普通的欧式建筑,曾是1942年粤港秘密大营救的关键中转站,百余名文化名人和爱国民主人士从这里安全脱险。</p><p class="ql-block">如今,作为“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向公众开放,它每天都在向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讲述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一、香港危局:文化名人的生死困境</p> <p class="ql-block">1941年的香港,因战乱意外地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临时庇护所。随着日军推进,北平、上海、南京、广州等大城市相继沦陷,大批文化界人士不得不向相对安全的香港转移。</p><p class="ql-block">这个英国殖民统治下的港口城市,一时之间汇聚了中国文化的精英力量。</p><p class="ql-block">茅盾、邹韬奋、柳亚子、何香凝、夏衍、胡绳、张友渔等数百位文化界知名人士在此继续从事抗日文化活动,使香港成为战时中国文化界的重要阵地。</p><p class="ql-block">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攻香港。经过18天的激烈交战,12月25日,香港沦陷。这座“孤岛”的安全神话瞬间破灭。</p><p class="ql-block">日军占领香港后,立即封锁港九交通,实行宵禁,并展开地毯式搜查,全力搜捕抗日文化人士。一张黑名单上,列着数百名必须逮捕的文化界知名人士。</p> 二、中共中央的紧急营救令 <p class="ql-block">香港沦陷后,困留在香港的文化界人士处境极其危险。周恩来和中共中央南方局对此极为关注,紧急电令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p><p class="ql-block">“要不惜任何代价,不惜牺牲,将困留在香港的文化界人士、爱国民主人士营救出来!”</p><p class="ql-block">一场规模宏大的秘密营救行动就此展开。这场行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前身)具体执行。</p><p class="ql-block"><br></p> 三、私人洋楼的前世今生 <p class="ql-block">东湖旅店最初并非旅店,而是惠州绅士翟雨亭于1935年修建的私人别墅。这栋典型的欧式建筑,楼高3层,前庭后院,占地近千平方米,是惠州最早的欧式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1938年,日军侵占惠州,炸毁了桥东桥西大部分房屋,翟雨亭的这栋洋楼幸运地躲过了战火,后被主人改为东湖旅店,它也成为当时惠州最豪华的西式建筑之一。</p> 四、虎口下的秘密中转站 <p class="ql-block">惠州是香港通往大后方的重要枢纽,中共惠阳县委派出组织部长卢伟如潜入惠州,建立秘密交通站。经过慎重考虑,卢伟如选择了位置僻静、条件较好的东湖旅店。</p><p class="ql-block">卢伟如伪装成“香港昌业公司老板”,包下东湖旅店二楼作为秘密交通站。旅店主人翟雨亭也积极配合,嘱咐店员不接待其他旅客,专门接待“香港商人”,并不得向外宣传。</p><p class="ql-block">从1942年1月至6月,逾百位文化名人经东湖旅店中转,他们分批乘船沿东江北上前往内地安全区。</p><p class="ql-block"><br></p> 五、终身难忘的年夜饭 <p class="ql-block">1942年2月14日,农历除夕,第一批获营救的文化人士茅盾、孔德沚夫妇等到达惠州,秘密住宿在东湖旅店。</p><p class="ql-block">为让风尘仆仆的文化名人度过一个温馨的除夕,卢伟如特意在水东街采购了一些食材。茅盾夫妇一时兴起,亲手烹饪家乡名菜“风味鸡”。</p><p class="ql-block">如今,在旅店二楼展区,一组雕像生动再现了当年那个温暖而丰盛的年夜饭场景。文化名人们围坐一桌,桌面上摆放着惠州过年过节时吃的糕点。</p><p class="ql-block">后来有文化名人回忆,这顿饭是“令人终身难忘的年夜饭”。在历经生死逃亡后,这简单的一餐胜过山珍海味。</p> 六、同楼异梦的惊险对峙 <p class="ql-block">极具戏剧性的是,就在卢伟如等共产党人在二楼紧张策划营救行动的同时,东湖旅店的三楼,竟然住着国民党187师师长兼惠州警备司令张光琼。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同楼异梦”,恰恰是当时历史背景下特殊斗争形式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这并非一次偶然的巧合,而是源于当时微妙而复杂的政治局势。 一方面,国共两党在共同抗日的大背景下名义上保持着合作关系;但另一方面,国民党对共产党的防范和打压从未停止。张光琼驻守惠州,其职责之一就是严防共产党的活动。他设立“港九难民登记处”,在码头客栈增卡设哨,目的正是为了拦截并捕获从香港脱险的抗日文化名人,阻止他们前往共产党控制的抗日根据地。</p><p class="ql-block">而楼下的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则在虎口之下秘密运作,思考着如何利用这“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的盲点,躲过楼上敌人的重重封锁,将文化名人安全转移出去。</p><p class="ql-block">于是,在这座三层小楼里,一场无声的智力较量日夜上演。 楼下的“香港商人”们必须举止如常,谈笑风生,以商业活动为掩护,小心翼翼地隐藏着每一批文化名人的行踪;楼上的警备司令则忙于布控盘查,却万万没有想到,他苦心搜寻的目标,就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悄然穿梭。双方在这有限的空间里,不知熬过了多少提心吊胆的不眠之夜。</p><p class="ql-block"><br></p> 七、穿越封锁线的奇迹 <p class="ql-block">这场秘密大营救历时200余天,行程两万余里,遍及十几个省市。包括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茅盾、胡绳、张友渔等在内的800多人被成功营救。</p><p class="ql-block">其中超过100人经由东湖旅店中转。茅盾后来评价此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且所有被营救人员无一人被捕或牺牲。</p><p class="ql-block"><br></p> 八、红色记忆的延续 <p class="ql-block">2017年,惠城区政府出资750万元回购东湖旅店,并修缮布展。2019年1月30日,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开馆以来,这里已接待国内外游客超10万人次,线上游客超过百万人次,成为惠州最热门的红色旅游打卡点之一。</p><p class="ql-block">旅店内部,“年夜饭”场景雕塑、大营救路线示意图、VR技术还原的历史场景,让参观者仿佛穿越回那个惊心动魄的年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如今,东湖旅店仍静静地立在惠州的闹市中,青砖墙上斑驳的痕迹记录着岁月的变迁。屋内展陈的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实物,仍在向每一位到访者讲述着80年前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p><p class="ql-block">不少参观者留言:“向勇敢而智慧的先辈们致敬”,也有小朋友在参观后写道:“不能忘记那些用生命和鲜血换来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人们”。</p><p class="ql-block">这座曾经见证历史的小楼,如今依然在履行着它的使命——让历史不被遗忘,让精神得以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