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秋天的上海,阳光透过梧桐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我决定用一天时间,探访两处融入老洋房的社区食堂,感受历史建筑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梧桐院位置在乌鲁木齐南路,我从地铁1号线衡山路出口步行,沿途小马路都是非常有风情的,徐汇Citywalk的精华部分,尤其阳光好的时候,走路就是风景。</p> 早安,乌鲁木齐南路66号的梧桐院 <p class="ql-block">清晨八点,我来到位于乌鲁木齐南路66号的天平邻里汇社区食堂,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66梧桐院”。这座红砖英式建筑与武康大楼同出自著名建筑师邬达克之手,如今成为周边居民日常用餐的首选地。</p> <p class="ql-block"><b>梧桐院的前世今生</b></p><p class="ql-block">66梧桐院所在的建筑建于1932年,是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一处老洋房。徐汇区天平街道将其无偿提供给社区作为食堂使用,免去了每年20万元的房租,这使得菜品价格能够比市场便宜20%以上。</p> <p class="ql-block">还未进门,我就被橱窗上的早、中、晚菜单吸引,早餐鲜肉大包1.9元一只,金牌生煎9元4只,豆浆、现炸油条、咸豆花等传统早餐一应俱全。</p> <p class="ql-block">排队的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长者,也有匆忙的上班族。</p> <p class="ql-block">这里每天早上6:30开始供应早餐,是附近最受欢迎的社区食堂之一。我点了一份肉包和茶叶蛋、油条、小米粥,坐在沿街的落地窗前,欣赏着梧桐掩映的街景,感受着上海清晨的宁静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堂吃的老人,有吃面的、有吃油条豆浆、有肉包、鸡蛋、稀饭搭配的。</p> <p class="ql-block">有打包带回家的 ,张老伯买了5个肉包子(肉包是最受欢迎的),李老伯等着菜馄饨打包。</p> <p class="ql-block">这是昨天中午的菜单,哇,菜品好丰富!</p><p class="ql-block">街道对运营者提出了三点要求:不使用预制菜、菜品价格低于市场10%、每周菜品不重复。尽管面临挑战,但他的团队坚持每天现场制作,每周更新30%的菜品,如今已实现微利运营。</p> <p class="ql-block">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餐厅在10:30-11:30时段专为65岁以上老人服务,让他们能够优先享用清淡软糯、少油少盐少糖的午餐。11:30后,则欢迎周边白领前来就餐,菜品也会调整为更符合年轻人口味的麻辣鲜香。</p> <p class="ql-block">餐厅最抢手的座位,看着风景用餐的感觉真好。</p> <p class="ql-block">每周逢二、四、六午饭后,这“邻里餐厅”经过工作人员的简单布置,热闹的餐厅便化身成一间文艺馆。演员坐定,拨弄琴弦,优雅的评弹便在这里唱响,整个馆里座无虚席,老人们或轻声跟着和,或陶醉在优美的唱腔里,其乐融融。</p> 下午,漫步康定东路 <p class="ql-block">下午,我搭乘地铁一号线到汉中路站,穿过恒丰路桥,来到康定东路。因离社区食堂晚餐供应时间还早 ,我就沿着这条S湾路慢慢走着,欣赏着老洋房和苏州河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康定东路东起石门二路,西至泰兴路,泰兴路是康定路和康定东路的分界。康定东路的一边都是石库门和老洋房,另一边是一片大型的水景休闲绿地,叫“蝴蝶湾公园”,公园旁边就是苏州河。康定东路虽然短,却蕴藏了很多漂亮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仅长242米的康定东路上,我发现了四座有趣的里弄:归仁里、泰来里、世德里和三余里。</p><p class="ql-block">泰来里的红砖联排小楼尤为醒目,高耸的正立面和繁复的红砖装饰面保存完好,是上海现存不多、保存完好的联排式安妮女王风格建筑。弄堂里的居民在门前聊天、晾衣,充满了老上海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社区食堂对面就是康定东路85号,这里曾是李鸿章名下的房产,也是张爱玲的出生地。这幢典型的英国安妮女王风格建筑如今已成为“石门二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对社区居民开放。</p> <p class="ql-block">从任何一条里弄走出来,都能直达蝴蝶湾公园。这个形如展翅蝴蝶的公园沿着苏州河而建,是居民散步、锻炼的好去处。工业风的设计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展现了历史与现代的交融。</p> 傍晚,蝴蝶湾花园社区食堂 <p class="ql-block">下午四点,我来到苏州河畔的康定东路28号——蝴蝶湾花园社区食堂,这幢假三层的英式老洋房有着清水红砖外墙、连续拱圈支撑的内廊和高耸的塔尖,宛如童话中的城堡。</p> <p class="ql-block"><b>蝴蝶湾花园社区食堂前世今生</b></p><p class="ql-block">19世纪未起源:该建筑最初为上海公共租界划船总会的船屋,用于停放赛艇。1920年代至1940年代,转变为上海人力车夫互助会总会所,为当时约5万名人力车夫提供法律援助和经济补助。</p><p class="ql-block">解放后曾作为普通住宅,21世纪初居民迁出,静安区政府于2009年启动修缮工程,2014年正式开放为静安区少年儿童图书馆。</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儿童图书馆迁出,改为石门二路街道蝴蝶湾花园社区食堂。</p> <p class="ql-block">社区食堂菜谱、服务时间、服务特色。</p><p class="ql-block"><b>“你留言,我烧菜”(喜欢吃的菜,大厨烧制)</b></p> <p class="ql-block">休息区也是那么有情调</p> <p class="ql-block">堂吃用餐区</p> <p class="ql-block">食堂墙上挂的都是28号洋房的昔日风景画</p> <p class="ql-block">推开雕花木门,饭菜香气扑面而来。改建后的食堂保留了原有的彩绘玻璃窗和拼花地砖,菜品在玻璃橱窗里一字排开:白切羊肉29元、八宝辣酱10元,红烧划水22元、田螺塞肉15元、烂糊肉丝6元.....</p> <p class="ql-block">一对银发夫妻安静用餐。老先生把红烧肉的肥瘦分开,瘦肉夹给老伴,自己留下肥肉。老太太则把青菜里的香菇都挑给他。他们头顶的吊灯还是老洋房原来的黄铜配件,灯光温柔地笼罩着这对璧人。</p> <p class="ql-block">二位老哥们正就着啤酒吃糟熘鱼片。"老张,尝尝这个!"穿帽子的老人给同伴夹菜,衣服沾了点酱汁也不在意。他们时而碰杯,时而大笑,脸上的皱纹便舒展开来,如同被熨过的旧绸缎。</p> <p class="ql-block">不少居民都打包带回家用餐,其中也有不少从其他社区慕名而来的市民。</p> <p class="ql-block">看了丰富的菜品,我垂yan欲滴,也打包了一套饭菜</p> <p class="ql-block">阿姨,再给我来两个我喜欢吃的老虎脚爪!你们猜猜一共多少钱?</p> <p class="ql-block">暮色渐浓,食堂里的灯光愈发温暖。老洋房的砖墙将市声隔绝在外,只余下碗筷的轻响与断续的谈笑。</p> 感悟:老洋房的新生 <p class="ql-block">走在去地铁站的恒丰路桥,晚霞洒满天空,我一手拎着打包的丰盛晚餐食品 ,嘴里嚼着“老虎脚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今天的老洋房社区食堂之旅 ,精神和味蕾收获满满。</p><p class="ql-block">上海的老洋房不再只是“石头史诗”,更是承载市民日常生活的温暖容器。在这里,建筑不再是冷冰冰的文物,而是融入百姓生活的有机部分。这正是上海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尊重历史,更关怀当下。</p> 感谢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