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边营堡是不是“36堡”之一,这个问题叫我这个已经探访了24个陕北边堡的人竟然疑惑了起来。当驾车1个半小时,行驶81公里从龙州堡到达榆林市靖边县西南50千米的王渠则镇新城村口时,在古老的城墙下立着6块不同时期,不同颜色的石碑,它们是新城村、重建范文正公庙碑、新城遗址、新城营、新城便民服务中心、战国秦长城遗址等石碑,就是没有见标注的“36堡”之一的那块石碑。 从石碑名来看,此堡历史悠久,从战国秦长城到宋朝的范文正公庙,都有历史遗迹。但几个石碑都突出了一个字“新”,新城村、新城遗址、新城营、新城便民服务中心。在《新城便民服务中心》的石碑介绍的“新”的来历。“新城古为兀喇城,北宋年间,为抗击西夏,陕西经略副使范仲淹曾在此驻兵防守,1807年下令重修此城。明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巡抚陆矩改筑新城,俗名新城。靖边兵道署,靖边卫同知署等官衙均设于此。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改卫为县,随之将卫署改为县署。儒学署、捕厅署、监狱、仓库均设于此。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城内建筑毁于战火,八年(公元1869年)县衙移至镇靖,新城降为堡制。” 对于《新民便民服务中心》这个机构也比较疑惑?我也是政府退休的工作人员,政府管理机构一般到下面就是县、乡(镇)、村三级。这个《便民服务中心》是个啥级别?从介绍上看, 1935年8月解放,1958年新城成立公社,1984年改设为乡,2016年合并于王渠则镇设为便民服务中心。采取相对集中式运行模式,入驻了财政所、民政所、劳动保障所等部门,提供农业补助、民政事务、计划生育服务等多项便民服务。该中心是地方国家行政机关,为副科级建制。 靖边营堡最早在北宋年间陕西经略副使范仲淹为抵抗西夏曾在此驻兵防守,并筑东西哨马营故俗称范老关。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人,仁宗时担任右司誎,景佑五年(1038年),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乱中,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 在西北边疆任职期间(如知延州),整顿军备、修筑城寨,有效抵御西夏入侵,巩固了边防,当时有“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说法。擅长散文和诗词,代表作《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名句,体现了他的忧国忧民情怀。 他在陕西任职期间,在龙州设立哨马营,巡防空隙,创作了苍凉豪放边经典塞词的《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千古名句。庆历三年,1043 年,主持庆历新政,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等十项改革建议。次年改革失败,被贬为地方官,年转于邓州、杭州、青州等地。晚年知杭州,设义庄。皇祐四年,1052 年,病逝于徐州,著有《范文正公文集》。 此关被当地人称为“范老关”,不是当代人为文旅考古而宣传的,而是自古有之。据《重建范文正公庙碑》(原碑现藏于靖边县文化馆内)碑刻记载:“去延安西北三百里,有营曰靖边。其俗呼为范将军马营,其隘题为“老范关”,然莫考其所自也。或谓宋范仲淹知延州时,尝驻马于此,故营名云然。或又谓范雍亦尝知延州,而当时呼为“老范关子”。关之名,固当本于此也。”因为范仲淹在此地修筑城寨,抵御西夏入侵,保卫了边疆人民。因此威望极高,深受热爱的崇拜。很早就有人立庙纪念。但因“岁久湮废”,在弘治九年(1496)岁次丙辰夏六月由驻边将士捐助重新建庙。 靖边营古堡中的范仲淹庙,现称范文正公祠,位于新城便民服务中心的对面广场。最醒目的是庙前立有范仲淹塑像,黑色底座,汉白玉身,右手书卷,左手背后,一幅儒雅书生的神态。不像是威震边关的大将军。庙宇不大,有三间结构。采用明清式建筑风格,歇山式,灰砖青瓦,斗拱飞檐,庄严恢宏。上匾额“范文正公祠”,抱柱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庙门关闭不得入内,按常规祠内应有范仲淹的泥像及壁画。有庙的左侧围墙上有几幅壁画,展示了他的生平事迹。这些壁画是“秋思渔家傲”、“战斗军营”、“万里长城图”、“新城堡”、“岳阳楼”、“龙图书院”、“黄花古戍”、“好汉舌头”。 在庙宇的右侧并排建有《靖边新城文錧史》,虽然是青砖灰瓦,但现代感十足。门前有石雕“不忘初心”的书卷。门面两侧是范仲淹的两个名篇“岳阳楼记”、“渔家傲·秋思”。虽然无法进门参观,但从门面就能看出靖边营人民对范仲淹的文化的深爱。这是源于他当年不仅筑牢了边防,更通过兴修水利、推广农业技术等举措改善了当地民生,让长期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获得了稳定的生活。尤其是他的“忧乐”精神融入了当地文化,百姓将他视为“护边爱民”的象征,历代以修建庙宇、传颂事迹等方式表达纪念与感恩,这种情感延续至今,成为当地民众对先贤崇敬的体现。 徘徊在庙前广场这中,望着前人留下的碑刻与塑像,最深刻的感受是范仲淹“先忧后乐”的精神穿越千年依然震撼人心。以前仅是书本中读他的诗词和生平事迹,今天来到他曾经战斗的地方,看到当地人民如此爱戴他。深知他不仅是一位军事家、政治家,更是一位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主义者。守卫边疆时,他既考虑防务的稳固,也牵挂百姓的生计。在个人仕途起伏中,始终坚守对家国的担当。 庙宇虽简朴,却承载着民众对“为民者”的永恒敬意。两宋(朝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两宋合计存续319年(960年—1279年)。出现过多少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真正能被铭记的,从来不是官位与权势,而是那些心系苍生、甘于奉献的精神。如今的我们,虽不必面对边疆烽火,却仍能从他的精神中汲取力量:在各自的岗位上,多一份责任,少一份计较;多一份担当,少一份浮躁,或许就是对这位先贤最好的告慰。 2024年10月23日于靖边营堡<br> 何继荣,中国长城学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吴忠市作家协会理事,自驾万里长城(嘉峪关至山海关),撰写长城游记二百余篇、一百多万字,拍摄长城题材照片一万余张。被誉为“行走记录长城宁夏第一人”。著有《宁夏长城访古》、《山西长城访古》等系列专著,被业界誉为“长城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