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北极村出来,驱车2小时,来到北红村。这里是实际意义上中国最北的地方(北纬53°33"),只不过被“北极村”(53°29")抢注了“最北”商标。</p> <p class="ql-block">北红村三面环山,四周被未开发的原始森林环绕,地理位置独特。</p> <p class="ql-block">与北极村相比,北红村的商业气氛少了很多,毕竟“进入公众视野”的时间晚了很多年。再过几年来看看,说不定也和北极村一样。这不,我们来到时,村里的次干道都刚刚铺上了厚厚的柏油,已经迈出了脱离“乡土”的重要一步。</p> <p class="ql-block">民宿是唯一可以选择的住处。木刻楞房,木栅栏,鲜花装点的小院,是所有民宿的“标配”,也该村最大的亮点。</p> <p class="ql-block">传统的柈子垛,随着森林停伐和能源结构升级,已经很少见到了。在这里,作为地域文化符号仍然保留着。 </p> <p class="ql-block">向当地人打听村里有什么景色,他们说:“我们这里什么都没有!”再不能信他们的话了,不是有句话么:“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当地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一切烂熟于心,既无惊艳感,也没有神秘感,当然看什么都内心毫无波澜,无比淡定。</p> <p class="ql-block">而我们就不同了,看哪里都风景。</p><p class="ql-block">村子临界江的一侧,被打造成“北红滨江公园”。沿江散步,<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侧俄式木刻楞房,在阳光下泛着暖黄色调;一侧的黑龙江水,静静东流;公园的中心是村民休闲娱乐的广场;尽头处的</span>北红哨所,见证着边防军人的坚守与奉献。</p> <p class="ql-block">对了,这里还是“俄罗斯民族乡”,村子的中心地段,有一个“洋葱头教堂”式的建筑,一个“三套车”的雕塑,一个“俄罗斯面包房”,房前是一溜套娃,算是把俄罗斯的精华都囊括了。</p> <p class="ql-block">村里有一家邮局,没有冠以“最北”,而是将自己定位于“民俗邮局”。以销售当地风光明信片、书签、冰箱贴等文创产品和“盖邮戳”为主要业务。</p> <p class="ql-block">村里还有一家开在自家的院子里的“卓雅列巴房”,店主是俄罗斯烤面包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家纯手工制作的俄式面包用啤酒花经三次发酵,不掺杂任何添加剂,每天现做现卖,来晚了就卖没了。我花8元钱买了一个奶香酥皮的,外皮金黄酥脆,内层松软,具有浓郁的奶香和麦香。</p> <p class="ql-block">在民宿选房间时,我在双人床和“大炕”之间,选择了“大炕”,图一个新鲜。大炕上铺着厚厚的软垫,是以一点儿也不“硌得慌”。炕上的红底大花被褥,透着浓得化不开的乡土气,一下子就把我的思绪拽回了几十年前。</p><p class="ql-block">但是,很快我们就尝到了“大花被褥”带来的苦头。老伴儿吃药时,药片不小心掉在炕上,俩人瞪着眼睛找了半天,眼都花了也没见着踪影,最后只能作罢。我把发卡搁在枕头边,结果一觉醒来就没了影,红底繁花的图案把发卡藏得严严实实,光靠看根本找不着,最后还是伸手在被褥缝里摸索,才总算碰着了它。</p> <p class="ql-block">房屋的后边就是菜园,房东热情地邀我们去“摘个柿子(西红柿)吃”。</p> <p class="ql-block">晚饭是一条“狗鱼”(学名黑斑狗鱼),一盘炒“黏团子”(东北地区对乳牛肝菌属真菌的俗称)。鱼一般,刺多;蘑菇滑溜溜的,味道浓郁,鲜美可口。</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晚饭后,到江边走走,意外地拍到了落日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北红村从没有与北极村陷入“最北”的争抢,只在村口镶嵌的地图上,静静昭示着“我才是最北”的底气。它更未复刻北极村的“成功模板”,而是另辟蹊径,以那份未经雕琢的原始、沁入日常的质朴,以及浓郁的俄罗斯风情,走出了一条独属于自己的路。</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北红村是“中国最北的没有被开发过的原始村庄”。细想想,不对,被开发过、不够原始;也对,没有被过度开发,相对原始。这,就是我对北红村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2025-08-2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