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嘎巴子”陆鸣,打卡巴公房子宴请恩师

23罗时汉

<br><br><br>尽管天色,雨帘高挂,汉口巴公房子门口还是水泄不通的人,热火得“又是龙船又是会,又是爹爹过八十岁。”<div><br>今天前来打卡的不是一般的人,说出来要骇倒一湾子,那就不说罢。<br></div> 先说说巴公房子,清宣统二年所建,比中华民国大一岁。<div><br>如今它还健在,而汉口肯定冒得了它的同龄人,民国生人倒还有蛮多。</div><div><br>10月18日这天,也就是翁帆老公去世而成为民国遗孀的这天,有五位市民相约来到巴公房子。</div><div><br>其中两位被举报是民国遗老:一位邱耀先,民国二十一年生于汉口;一位严昌洪,比他整年少十岁,生于汉阳。</div><div><br>另三位是50后、60后。本人和陆鸣在汉口土生土长,万学工是武昌长大的伢,都“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没有遭受“三座大山”的压迫。</div><div><br>这五位曾同框于《十八芳华——与武汉同行》前卷14、122、210、280页和后卷66页,也都算载入史册的武汉人。</div><div><br>今天来搞么事?不光是跟风打卡热门景点,还是要借这块宝地会见师友,夸夸天,追溯汉口往事。<br><br></div> 先看看何祚欢的新作 今年4月11日,我发美篇:“在巴公房子美餐并秀色可餐”。<div><br>邱耀先老师介绍:“我和先父一家子,49年初从原住处一一八七会议会址靠黎黄陂路方向的二楼搬入小巴公房一楼,窗户正对着原来的老上海电影院(解放后改名中原电影院)。在巴公房子住了67年,所以阁下一提巴公房子我真还有种亲近感。巴公房子原建筑只有三层,1968年在楼顶又加了一层才变为四层。巴公大门靠左边一棵树,还是我娘栽的,树长大以后,就成了用竹篙子可从窗户头伸出来凉衣服的撑杆了。我们2017年才搬离巴公房子,因为国家要收回去。”</div><div><br>3月26日上午,我们曾相约来巴公房子餐叙。半年过去了,93岁的邱老兴犹未尽,又发出邀请。我觉得这个机会难得,就提议请陆鸣。上次在“汉口码头”铁骨金汤活动时谈起过邱老,陆鸣对老师蛮有怀念之情,表示想见见。</div><div><br>邱老担心,“他是名人,场面上的人物,我们长久无来往,在微信上也无问候之事,阁下是作家,只有请你探索探索,行就行,不行也罷,你看如何?”</div><div><br>我想还是老师邀请好,学生不敢翻腔。于是邱老起草我转发:“后天中午在巴公房子歺厅想邀请罗老师和陸团长聚歺,罗老师同意,陸团长阁下是否可屈尊前来?请复。请罗老师转发。”</div><div><br>陆团长是何等忙碌之人,很快回复:“罗老师,后天已有安排,可以换个时间吗?[合十][合十][合十]我来买单,不能让邱老师请客。”</div><div><br>于是就改定在了周六,风雨无阻。</div><div><br>著名文史专家严昌洪和湖北军民抗战博物馆馆长万学工正好在汉口有事,也得便来巴公房子观光,冒雨赶到——真是一场及时雨,给邱老意外的惊喜。<br></div> <p class="ql-block">陆鸣从小到大,在江岸区这一带生活、工作,从没挪窝。不像我,蒲圻、宜昌、武汉三镇(不包括青山)到处住过,没有他“正宗”。巴公房子开放之后他还没来过,这算处女行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恩之人,见到邱老,如见其父,真的蛮激动,百感交集,做小伢的时候来巴公房子的印象涌上心头。而那个房间,现在已改造为客厅,人似物非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邱老是江岸区文化馆馆长,发挥音乐特长,创作了不少作品。陆鸣初出茅庐,但不敢在他面前抛闪抛闪,虚心求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说,“我到你俩家屋里来的时候,好像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邱老失聪,交流困难,但声情并茂:“你真不简单,时间过得好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语场由这厅转到那厅。等严老师来了后,饭局开始。把话筒交给学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吃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哪里吃,跟哪个吃,在一起聊到些什么,形成什么氛围。既然是在巴公房子,那就跟在吉庆街大排档是不一样的,“吃”的还是文化。</p> <p class="ql-block">不惴浅陋,我认为老武汉人对江岸这一块,有一种天生的敬畏,武昌人如此,汉阳人更不消说。就我们汉口人来讲,“硚口的”谈起“六渡桥的”,“高头的”提起“底下的”,那语调是不一样的,内涵也是丰富,多少有些崇敬或不服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巴公房子为什么形成打卡胜地,很重要的原因是,都想沾点汉口气,就像吃火锅要蘸料一样。如果说到武汉没来过汉口巴公房子,等于没吃过热干面,总要差点什么,不那么理直气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很早就采访报道过陆鸣。其实他是“铁路外”长大的,球场街(吕锡三)小学毕业,那时周围到处是棚户。凭着天资聪明还有谦虚好学,十七八岁就进了武汉说唱团,开始“正宗”话汉口了,最终活成了有名的“嘎巴子”,继何祚欢之后成为汉口曲艺圈的台柱。退休后还要经常到团里去,它就离巴公房子不到三百米。但不是邱老相邀,他哪有时间来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对邱老如此尊重,足见陆鸣的为人,不像某些人见利忘义,“欺师灭祖”。</p> 餐叙内容丰富。我提起陆鸣的处女作。他回忆往事,兴致勃勃地唱起初一时创作的歌曲《世界地图墙上挂》,仿佛回到那物质贫乏却精神充实的年月。<div><br>“……五洲四海开遍胜利花。这个是在兰陵路6号,原来的江岸区委礼堂那边的红小兵宣传队唱了,还演出了。然后,武汉那个时候有一个《红小兵画报》,也发表了。大概十三四岁吧。那就是我找邱老师学的。”</div><div><br>陆鸣发表处女作迄今55年了,时代在变,他的童心没变,崇尚艺术的真善美,人也在艺术中获得青春。</div><div><br>近年,陆鸣凭一己之力在挖掘研究武汉方言,发布视频流布甚广。此文化工程受到何祚欢老师的充分肯定。严昌洪老师说,我也是陆鸣的追星族,经常看他的视频,非常有意义。<br></div> <p class="ql-block">此时的巴公房子,像水中航行的巨轮。外面仍人潮涌动,里面闹中取静,若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道文化名人到访,宾馆部出面邀请严昌洪、陆鸣参观指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万里茶道展厅,万学工喧宾夺主,讲起他参与《长江日报》中俄万里茶道考察之行;在大小巴公房子之间的花园,邱老如数家珍,谈起过去的七十二家房客;在楼上的总统套房,我则像陈奂生进城,想跳上去席梦思一把。城市传奇、文化遗存和华丽转身,对于学院派的严教授而言,是书斋外的学问和史料,也可能成为艺术家陆鸣的创作素材或灵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宾馆服务生乐意跟城市文化名人合影,请他们作形象代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今天的巴公房子内外互动,沉浸式城市休闲和文化消费,在老汉口的精华部位——柔软的下腹部。</p> “这里原来是上海理发厅,我剃过头的。”陆鸣在大门口说。<div><br>怕有美女来找他合影,帅哥“嘎巴子”赶忙地脚底下抹油,溜出了人丛,像闪身幕布之后。<div><br>陆鸣,汉口舞台上的当红主角,“嘎巴子”还嘎到几时?但愿永不谢幕,跟巴公房子一样返老还童。<br><br></div></div> 链接<br><br>严昌洪老师因在江汉大学参加学术会议,今晨才得空发来此段感慨,真是善解人意,大家风范,为此次巴公房子的雅集文章画龙点睛。<div><br>“10月18日,著名作家罗时汉先生组织了一次颇有意思的小型活动:在汉口巴公房子餐叙观光。我第一次走进这网红打卡地,除了领略到异国建筑风情美食外,还见到了许久未见的93岁高龄的辛亥革命志士后裔邱耀先先生,和我的继任湖北军民抗战博物馆馆长万学工先生,更见到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陆鸣先生。与陆先生在某些活动见过一两次,但觉得他名气大,不敢攀谈,他的表演和精心制作的视频倒是看过一些。今天见面,感觉他平易近人,不以名人自居,处处谦逊有礼,并非高不可攀,遂对他更加景仰。感谢罗先生,如果不是他的鼓励,我便不会冒着风雨从江汉路地铁站步行到巴公房子,就失去了观赏百年老建筑、会见新朋旧友的机会了。”</div><div><br>对不起严老师,让您家拖步了。您家的到访,让巴公房子蓬荜生辉。我和学工因护送邱老,没有陪您走一段江汉路,非常抱歉。<br><br></div>